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仕、归隐是陶渊明追求理想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傲然称情"是陶渊明超然于隐仕外形的人格理想精髓;归隐田园,守节固穷,躬耕陇亩,构建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是陶渊明精神理想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2.
一直以为陶渊明是一个质朴、纯真的隐者,一个率性任意,为心而隐的高士.尽管他有那么愤激的一句: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晋书》)被中国历代清高的知识分子奉为经典,作为他们保持操守,不佳昏君的人生准则.似乎由此也产生了一种观念,那就是:陶渊明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斗士.于是就有象一副画的刻写的那样,陶渊明将一簇菊花横握胸前,踌躇满志地眺望那幽远的南山.这样的做法,我认为是对这位终生格守人格的长者的一种歪曲.如果我们能够一览无余地看透那簇菊花,看清那脉南山,那么我们的历史就会因为充斥了陶渊明,而深感人满为患了.毕竟菊花不是刀剑,南山很远很远,只有他自己看得见.隐而不退陶渊明,他的高洁,他的与众不同就在于他的隐是真心的隐,是经历了一番痛苦的抉择之后义无反顾的隐.在那个倍受折磨的过程中,他以自己人格的力量,以一种全心全意探索的精神面对自己的人生苦难,最终切断了那条在封建时代被视为知识分子的血脉的仕途,走得一身清白.这不是退却,更不是退缩,而是坚定的不让分毫的人格的固  相似文献   

3.
《南史》说陶渊明田园生活是“夫耕于前,妻锄于后”,然于陶氏之作却极少让妻子露脸。除却《闲情赋》,而绝不涉乎情语。考察“情赋”源流及此赋序和篇末“尤《蔓草》之为会”、“遥情于八遐”,则此赋借爱情“永恒的主题”表达理想追求失败后的自谏;再综合其仕途经历观照,陶氏五官三休的痛自忏悔的自白,则更接近此篇奇文的真谛和其人格志趣的真实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的为理想而仕,为自由而隐让人佩服,他那种出世而不避俗,追求身心自由的退隐生活以及对生命意义不断探寻的心路历程更让人感觉亲近。其中既让人看到一种常人心态,又凸显出人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5.
一、“启发”释义 “启发”一词,是孔子在《论语·述而篇》(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提出的,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就是“启发”二字的来源。第一个阐释“启发”涵义的是郑玄,他说:“孔子与人言,必待其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如此,则识思之深也。”(《史记·孔子世家·集解》引)郑玄认为“启发”的作用在于使学者“识思之深”,无疑是正确的。但什么是“心愤愤,口悱悱,”为什么“必待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呢?他却未作说明。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关键于弄懂“愤”“悱”的含义。《说文》:“愤,懑也。从心,贲声。”又:“懑,烦也。烦者热头痛也。”关于“悱”,《集韵·尾韵》:“悱,心欲也”;《文选·成公绥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虽身处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但其诗歌都充满着对生死问题的关注与思考,都表现出死亡之痛,这是相似之处,但二者对待死亡的态度却不相同,陶渊明借助自然来跨越生死,具有庄学之意味,达到不以生喜,不以死悲的境界;华兹华斯则通过自然—上帝的方式来跨越生死的界限,其生死观具有浓郁的基督教色彩。可以说,前者纵浪大化,后者归依上帝,究其原因,源于二者所处的相异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7.
苏轼从文学创作、自然美景、乡风民情中寻找生活的乐趣和人生真谛,部分地化解了入世与出世、仕与隐、穷与达的矛盾和痛苦,使"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两种处世方式得到了圆融的结合。构建了一种可仕可隐、无适而不可的中国文人的新型人格模式。  相似文献   

8.
关于陶渊明《形影神》组诗之思想归属向来有不同看法,或将陶渊明的主导思想归之为儒家思想,或归之为新自然说,或归之为反佛教之宣言等。《形影神》组诗固然涉及儒家、佛学、玄学等不同思想和魏晋士人的不同行为方式,但其要旨可归之于庄子之理。将《形影神》组诗之要旨归于庄子之理,并不代表陶渊明思想以庄子思想为主导思想。贯通地看,陶渊明主导思想主要由庄子之理、孔孟之道及饮酒习性等因素混合而成,佛教思想、玄学观念等居于次要位置。这种富有时代特征和个性色彩的文人思想及其行为,从哲学角度看自有其一定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在其生前,仅以隐士著称,不以文学显达.在他死后的一百年时间里,南朝宋、梁人对陶渊明的认识、评价经历了一个"三级跳"的文学升格运动:从"隐士"到"隐逸诗人"再到"独超众类"、"莫之与京",为唐宋以后的陶渊明研究不仅留下了大量宝贵资料,并且定下了基调,这是陶渊明接受史的开端,唐宋以后的陶渊明研究并未超出其藩篱.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神思》篇说:“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这段话指出,“神思”的实质,乃是作家的精神从胸臆中逸出而与物象相遨游(“神与物游”),这是刘勰用自己的语言对创作过程中思维想象的心理机制的描述。刘勰告诉我们,“志气”是“神思”的关键。这个关键如果不开通,精神就隐遁于心中,“神与物游”的妙境就不会出现。  相似文献   

11.
龚自珍的开发西北思想,实际上同他解决社会危机、巩固祖国边疆、希冀国家长治久安的更高目标相联系。他的开发西北思想,集中体现为主张民族平等,“不以驼羊视回男,不以禽雀视回女;”希望建立安定、信任的民族关系:“令回人安益安、信益信而已矣;”他呼吁移民实边、倡导行政改制,以期最终达到“防乱于极微,积福于无形”的目的。他的思想,虽未见重于当朝,但却醒目于当时,并以其强劲的生命力影响着后世。  相似文献   

12.
关于陶渊明的文艺思想、美学思想,论者向以“平淡”、“自然”、“真率”作评,把“自娱”说视作其创作理想,从无异词。陶渊明对社会与政治并未忘怀,“平淡”不过是外在表层的“淡化”手段,而非追求的目的。其审美趋向的实质是外淡而内奇,这不仅体现在使用率极高的“奇”字上,而且也体现在他的田园、咏史、咏怀诸作中。这和他儒道兼综的思想、外和内刚的性格,以及“平淡”萎靡的玄言时代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对“比、兴”有三种不同的解说 ,即政治的解说、语言的解说和文学的解说。文学的解说最有意义。最具有代表的说法是刘勰的“比显兴隐”说。徐复观在解释刘勰的观点时提出新论 ,认为兴句的意义不是表示实在的具有概念的意义 ,而在于“形成一首诗的气氛、情调、韵味、色泽的”。笔者认为 ,还可以把刘勰的“比显兴隐”说的解说推进一步。这里的基本理论假设是 ,“比”主要是接近认识论的 ,所以“比显” ;“兴”主要是接近存在论的 ,所以“兴隐”。  相似文献   

14.
孔广森说:“欲审古音,必先求乎古人用韵之例”,“治音学所以必以审例为先”。韵例不明,求韵无则。  相似文献   

15.
世界大同思想,是阎锡山进行社会改造的又一思想武器。《世界大同》一书就是表现与保存他这一思想的最主要著作。阎锡山说他写作此书的动机是“欲变世界毁灭为安和”,他说,“今日一般所谓安和世界的唯一凭依是物质原子弹,但物质原子弹仅能消除战争的力量,不能消除战争的因素。消除战争的因素须有一颗政治原子弹”。而他所谓政治原子弹就是“大同主义”,  相似文献   

16.
俗吏偏无暇,慇勤喜见招.雨余山径滑,风静马蹄骄.野鸟鸣深树,闲僧渡小桥.临流须畅饮,共此涤尘嚣. 这首诗名为《王副戎招饮龙王塘》,作者是永昌知州喻良,是一首在龙王塘聚会闲饮时作的五言律诗,收录在《永昌府志》(康熙版)卷二十五“艺文”中. 诗人在此谦虚的自称“俗吏”,说自己是才智平庸的官吏.历史上很多谦虚的官员都曾自称是“俗吏”,如汉代贾谊在其《治安策》中云:“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而不知大体.”清代钱谦益在《福建泉州府知府赵士许授中宪大夫制》中说:“尔为郡一出於仁人、学士之为,而绝去鄙儒、俗吏之习,其亦有前政之思乎?”  相似文献   

17.
“学而优则仕”不是孔子之语,不能理解为“学习优秀的才可以做官”。子夏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重在论述做官与学习这两件事的侧重关系。  相似文献   

18.
用典是中国诗歌史上长期以来形成的特殊艺术手法,刘勰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文心雕龙·事类》)明代诗评家胡应麟说:“诗自模景、述情外,则有用事而已.”(《诗薮》)对于用事,他又说:“欲观人笔力材诣,全在阿堵中.”“读书破万卷”的杜甫,学识博洽,才华横溢,使事用典常信手拈来,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相似文献   

19.
启发式与日语教学李亚妮(陕西师范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西安710062;作者,女,27岁,助教)一“启发”一词,源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朱熹注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生活在门阀制度的全盛时期,选拔人才根本不以德才为依据,而看门第的高下和财产的多少.他出身贫寒,不可能得到社会的重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共同影响,使他采取了归隐的态度.知识分子身份和与农民的关系,铸就了他独特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