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徐良祥 《考试周刊》2007,(13):75-76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学生自身需要出发,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和道德,使之充满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学生自身需要出发,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和道德,使之充满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3.
宋祥梅 《快乐阅读》2011,(16):27-28
小学语文教学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学生自身需要出发,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和道德,使之充满人文关怀。本文就此观点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对语文课程而言,还是对语文教材而言,“人文性”都尤为重要。新课标强调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基于语文课程对人文内涵的要求及其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广影响,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都极为重视人文精神的有机渗透,努力以文载道;广大一线的教师也极为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以文化人。  相似文献   

5.
赵惠娟 《文教资料》2012,(13):50-51
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精神为教育内容和价值取向,实施人文关怀,塑造人文品格,培养"真"、"善"、"美"人格的教育活动。中职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更要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修养。要通过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蕴、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展课外的语文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写作训练,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结合等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中职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6.
陆香 《语文天地》2014,(30):4-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之一”,“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分感受到来自教师、来自教材、来自学习伙伴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7.
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精神为教育内容和价值取向,实施人文关怀,塑造人文品格,培养"真"、"善"、"美"人格的教育活动.中职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更要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修养.要通过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蕴、阅读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展课外的语文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写作训练.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结合等途径,来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中职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8.
陆少玉 《广西教育》2013,(13):31-3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一是教师的教学要体现人文关怀,二是挖掘文本的人文思想。语文教师要让人文思想浸润学生的心灵,帮助他们成为身心健康的人。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或记录了作者的生活经历,或抒发了作者的情怀,或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文质兼美,蕴涵着深刻的人文内涵。在语文教学中,正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学生自身需要出发,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和道德,使之充满入文关怀.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名从教17年的语文教师,在前10年的教学中,我埋头于语文课本,忙于备课、考试、批改、答疑,很少读书。经过10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识到:做为一名语文教师, 仅仅知道勤奋刻苦地工作,仅仅精通课本是不够的;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除了要有敬业精神和精通教材外,还要博览群书;只有这样,他才能深入地理解教材,熟练地驾驭教材, 他才能在课堂上高屋建瓴地随意挥洒,他才能更好地给予学生人文的关怀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1.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人文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既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又是教学改革的大舞台。语文教学规律集中反映在教学三因素(教师、学生、教材)以及教材与其它相关的事物(如家、校、社会)之间的联系上,具体而言一是教师的作用要得到恰当的体现;二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得到充分的发挥;三是教材的媒介作用不容忽视。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密切配合,以教材为凭借,  相似文献   

12.
周诗刚 《考试周刊》2011,(42):43-44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塑造人文品格,培养"真"、"善"、"美"人格,是以人文精神为教育内容和价值取向,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要想达到此种境界,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蕴、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阅读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展课外的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写作训练,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3.
要想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语文味",教师就应该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以教材课文为主,加强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的联系,还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增加语文课的"语文味",并融入师生间的人文关怀,创造和谐新课堂。  相似文献   

14.
<语文新课程标准>不仅明确了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意义,而且还特别强调了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把思想教育、语文知识教学、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激发学生"对善良事物的钦佩感情和对邪恶势力的不可容忍的态度",从而使学生思想得到教育,感情得到熏陶,能力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5.
人文性是一个非常泛的概念。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人文性是其非常注重的。语文教育人文性主要体现在:第一,注重学生的情感熏陶,塑造健全的人格。第二,关注人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第三,尊重个人情感。语文教育人文性要求工具因素和人文因素要有机结合,使得学生在语文课上能够感受人文关怀。本文主要以苏教版教材为依据,阐述了高中文言文教学注重人文性的必要性、文言文教学人文性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体现以及苏教版高中文言文教学人文性的实施。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荟萃,而且也是人生体验的沉淀,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现行高中语文教材,有许多充满人文关怀、具有生命意识的课文。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丰富资源,对学生进行思考生命和感悟生命的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教育,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生命、关注生命、关爱生命、善待生命,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7.
在人本思想的基础上,人文关怀体现"向上"、"向善"、"有意向、有目标"的特征,基于人本思想的语文课程是最应体现人文关怀的课程;语文教师是最能体现人本思想、表现人文关怀的教师;语文教师要基于人本思想,实施人文关怀行为。  相似文献   

18.
人文精神是以人类文化为基础,以珍视人的自由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语文教育需要人文精神,时代呼唤人文精神的复归。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一是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凸现人文之范;二是挖掘教材的人文内蕴,体悟人丈之美:三是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彰显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9.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诸多要素之间有着重要的关联。可见,"联系着教"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统编教材的新常态。一、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关联统编语文教材按照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来"双线组元"。其中,人文主题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传统文化、主流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语文要素是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相似文献   

20.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承担着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培训技能,还要注重向学生传递人文关怀,通过在课文教学中重视情感教育、在问题情境中提升人文素养、在课堂互动中营造人文氛围、在语文课堂活动中弘扬人文精神、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人文关怀,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使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文精神的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