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志 《成都师专学报》2000,19(1):37-40,55
针对李金松先生所谓《红楼梦》庚辰本第七十八回有别于程高本的一处“异文”,为“脂抄庚辰本乃系后人作伪而未被欧阳健先生提及的一条至为重要的新证据”,指出此“异文”文辞既不鄙陋,与贾政的一向性格也不相左,而且也没有歪曲宝玉形象,更没有同第十三、第六十三两回提到的贾敬为“进士”的叙述相矛盾。因此,第七十八回这段文字根本就不是什么“脂本作伪”的“重要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2.
一字之奇千古瞩目——《金瓶梅》中“脸打绿了”的“绿”鲍延毅庚辰本《红楼梦》第66回,写冷二郎柳湘莲后悔不该“下定”于尤三姐时,跟宝玉说过这样的话:“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我不做这剩忘八!”其下有双行夹批云:“奇极之文...  相似文献   

3.
脂批本《红楼梦》里有几条关于“《狱神庙》”的批语,对推测曹雪芹原著后四十回的情节,对研究贾宝玉、王熙凤等人物的结局。对讨论程伟元,高鹗补书的问题,对评价这部巨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都特别重要。因此,近年来专家学者们对它很重视,进行了具体研究,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批语中所提到的狱神庙究竟是个什么场所,大家的看法尚不一致,还在探讨。这里谈些浅见,向大家请教。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国内广为通行的《红楼梦》,主要有两种版本,一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五十年代出版的、以程乙本为底本的《红楼梦》百二十回本(以下简称“原通行本”);一为人民文学出版社于一九八二年出版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以庚辰本《石头记》为底本整理的《红楼梦》,即庚辰本接以程甲本后四十回的新校注本(以下简称“新校本”)。前者已成为广大读者爱不释手的藏书,后者为广大《红楼梦》研究工作者所珍爱。  相似文献   

5.
林小红是《红楼梦》的第一号小丫鬟。明义《题红楼梦》绝句第八首专写了小红。在最早的《红楼梦》里(《红楼梦》成书过程的第一步),小红与玉狸(晴雯)、猖儿(袭人)鼎足而立。在庚辰本里,一等管家之女林小红不当小姐当小丫鬟。林之孝夫妇的低调令人赞叹。庚辰本第二十六回写的佳蕙所言。令人感到奇怪。林小红的家庭背景的变迁涉及到复杂的成书过程。仅仅从林小红与晴雯这一对丫鬟的关系来看:《红楼梦》成书过程的第二步是——怡红院里增加了很多丫鬟,其中有麝月,“笑教开镜与梳头”情节中的小红,换成了麝月。《红楼梦》成书过程的第三步是——小红的“老子娘”是三等仆人、仆妇,晴雯的“老子娘”是一等管家。《红楼梦》成书过程的第四步是——小红开始姓林,其父名林之孝,其母林之孝家的在第五十七回看望宝玉,因姓林而被贾母“赶出”怡红院。小红的“老子娘”变成了一等管家。睛雯变成了孤儿。  相似文献   

6.
纪念高鹗,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更好地认识他和程伟元整理的120本《红楼梦》;正确地向国内外和我们的子孙宣传、传承“国宝”程高本《红楼梦》.俞平伯晚年两次对自己研究《红楼梦》的反思,对学界正确认识程高本《红楼梦》极端重要.程伟元、高鹗整理《红楼梦》从目的到方法都是正确地,无可指责.程本前八十回和庚辰本的优劣与正确传承、保全《红楼梦》是两个完全不同层面的问题.用庚辰本替代和肢解程本《红楼梦》是不妥当的.应该重新组织专家力量注释、校对一部优秀的程本《红楼梦》以作普及、传世本《红楼梦》.  相似文献   

7.
庚辰本《红楼梦》第十九回脂批中评论贾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其实"情情"也可用在宝玉的身上。宝玉的成长可看作"情不情"向"情情"的转化过程。这一转化过程以三个女性(金钏、晴雯、黛玉)的死亡为例,宝玉由泛情转向钟情再转向移情,这种不彻底性显示了宝玉人物形象的局限。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新版高中《语文》第六册中《抄检大观园》是小说节选,文下注释谓“节选自《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4回”。这里应特别说明,这部《红楼梦》是个颇为特殊的本子。它不是依据“程甲本”或“程乙本”排印的本子;而是由“脂本”和“程本”两个系统的本子拼合而成的一个“百衲本”。对“红学”稍有涉猎的人都知道,《红楼梦》的版本情况颇为复杂,大致可以分为抄本和印本两个系统。抄本出现较早,今存“甲戌”“己卯”“庚辰”诸本,其过录底本都是乾隆(1736~1795)前期的曹雪芹稿本。其共同特点是均未超…  相似文献   

9.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学名,随意选取一个片段,都可以透视出其卓绝的化精神与艺术神韵。本选取书中第二十八回宝玉在冯紫英家与一班人作“女儿令”的片段,分析其构建的男性形象与学创作的双重对比模式。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第二十回,写李嬷嬷在宝玉房中撒泼:骂了袭人;宝玉去劝,又和宝玉吵起来;宝钗、黛玉等好言相劝也没用,因为这老太太仗着奶过宝玉,又倚老卖老,谁也不能奈何她。正闹得不可开交,来了凤姐。她只几句话——软中带硬,恩威并济,便说得“李嬷嬷脚不沾地,跟了凤姐儿走了”。在《红楼梦》故事中,这不过是芥子般的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曹雪芹借宝玉之手写了一首题为《WeiHua词》的诗,内容是赞美林四娘的忠义精神,但其中有作的点睛之笔,它表达了宝玉反封建传统的异端思想,是与作“赞美女性”的创作主旨相一致的。在情节上这首诗是宝玉在晴雯之死到制作《芙蓉女儿诔》之间的过 渡,两诗一为引,一为本,相辅相成,都闪耀着民主思想的光辉,可看成是《红楼梦》反封建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试论《红楼梦》与《金瓶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红楼梦》的创作,深受《金瓶梅》的影响,这当是勿庸置疑的。尽管曹雪芹自己在《红楼梦》中并未提到《金瓶梅》这部书,更没有像称道《牡丹亭》和《西厢记》那样赞赏过《金瓶梅》,但在脂砚斋的评语中,有三处明确讲到这两部书的关系。其中庚辰本第十三回,有一则眉批云:“写个个皆别,全无安逸之笔,深得《金瓶》壸奥。”(原脱“瓶” 字)壸奥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第十六回末关于秦钟之死的异文众多,且相去较远,只有早期版本中秦钟还魂并劝宝玉立志功名的处理最为妥善,最贴近作者本意.早期版本中秦钟遗言劝宝玉相对于前文显突兀,但并不矛盾,这样的处理中带有作者的深意.秦钟这个角色在《红楼梦》中是一个功能性重于情节性的人物,其临终遗言中“悔迟之恨”的设置关乎全文要旨.《红楼梦》有将宝玉、秦钟二人合一的倾向,秦钟临死悔悟是作者对宝玉的讽刺和惋惜,也是作者本人忏悔之情的表露.从《红楼梦》的对称性上看,这种设置符合全文结构特征,更贴近作者本意.  相似文献   

14.
在《词源》中,“同志”的第一个义项是“志同道合”。《国语·晋语四》:“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同志”的第二个义项是“同一志向的人也称同志”。汉代王充《论衡·自纪》:“好友同志,仕不择地,濁操伤行?薄逗蠛菏椤ち跆沾罚?“所与交友,必也同志。”《红楼梦》第三十七回,探春在给宝玉的花笺中写到:“今因伏几凭床处默之时,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敌之场,犹置一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虽一时之偶兴,遂成千古之佳谈。……”“同志”之义由“朋友、志同道合的人”演变为“为共同…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第八十回,宝玉坐车到西城门外天庙烧香还愿,向能治百病的王道士求药。王道士问什么药,宝玉说,妒妇方。其时,薛姨妈的媳妇夏金桂因妒耍泼,薛蟠全家上下乌烟瘴气,鸡犬不宁。宝玉也为此闹心,想替姨妈求一方药。医治了夏金桂,以求得天下太平。  相似文献   

16.
今本《红楼梦》原是由一稿多改而成的。它的第三稿由“吴玉峰则题曰《红楼梦》”。而《省亲》回出现是《红楼梦》诞生的标志,因为曹雪芹1747年爆发《红楼梦》创作灵感。而《省亲》回是《红楼梦》创作灵感创作的开端故事。随后它速成一块十七回《红楼梦》故事。它原来在探春理家之前位置上,而后被《红楼梦》创作灵感向前移至第四回和第22回两者之间位置上。然后曹雪芹才沿着这里往下创作下去,最后创作成功“百回”《红楼梦》。《红楼梦》这种创作特点既不同于《风月宝鉴》创作,也不同于《石头记》创作。后来这稿虽然经过《金陵十二钗》诸稿的增删,内容作出多处修改,成为“百十回”,但始终未能改变这稿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7.
<正>【设计说明】“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是高中新课标“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的目标与内容要求之一,为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剧本的核心要素,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我设计了将《红楼梦》第三十三回里“宝玉挨打”片段改编成话剧剧本的写作任务。教学指导分两课时。第一课时,细读“宝玉挨打”片段,对新感受进行旁批;整理概括《哈姆莱特》《雷雨》的故事情节,以此为例初步体会两种文本的不同表现方式。第二课时,通过讨论明晰剧本的写作要素,并进行写作指导。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曹雪芹借宝玉之手写了一首题为《(女危)(女画)词》的诗,内容是赞美林四娘的忠义精神,但其中有作者的点睛之笔,它表达了宝玉反封建传统的异端思想,是与作者“赞美女性”的创作主旨相一致的。在情节上这首诗是宝玉在睛雯之死到制作《芙蓉女儿诔》之间的过渡,两诗一为引,一为本,相辅相成,都闪耀着民主思想的光辉,可看成是《红搂梦》反封建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胡适一生重视《程乙本》的出版和发行,促使其成为流行时间最长、读者面最广的《红楼梦》普及本。一、他认为"程乙本"同乾隆年间的脂评本一样,都是《红楼梦》版本的不同形态。二、他晚年用庚辰本、戚序本与"程乙本"相比对,得出的结论是"程乙本"是最适合广大读者阅读的普及版。三、胡适一直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高鹗续书",但从来也没有贬低、排斥后四十回,相反却把周汝昌彻底否定《红楼梦》后四十回斥之为"妄说"。  相似文献   

20.
一乾隆辛亥(1791)萃文书屋本(程甲本)是《红楼梦》真本的问题,本来是并不存在的。一百多年来,社会上广泛流传的各种《红楼梦》版本,都是以程甲本为底本的。1911年,上海有正书局以“国初钞本原本红楼梦”的名目石印了一部80回的《石头记》,第一次公开提出了《红楼梦》“原本”为80回的观念,但并未产生大的影响。直到胡适等“新红学”家出来,宣扬《红楼梦》是一部自然主义的作品,是“曹雪芹的自叙传”,“后四十回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