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等教育与普通教育社会功能形成之比较——兼与吴康宁教授商榷赵婷婷《高等教育研究》1996年第3期发表了吴康宁教授《教育的社会功能新论》(以下简称《新论》)一文。此文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研究了教育的社会功能问题,其中不乏精辟独到的见解,读后深受启发。但对《...  相似文献   

2.
也谈高等教育的功能和高等学校的职能─—兼与徐辉、邓耀彩商榷邬大光,赵婷婷高等教育的功能和高等学校的职能问题既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实践中的现实问题。这一伴随着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永恒主题,在社会变革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转折时刻,总是被...  相似文献   

3.
教育观念对政府与大学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观念对政府与大学关系的影响□赵婷婷赵婷婷/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生(厦门361005)在政府与大学关系的形成过程中,政治和经济是决定因素。从历史的纵向看,早期的大学自治到后来的政府干预甚至是政府管理大学,主要的影响来自于经济,当大学的发展对社...  相似文献   

4.
教育文萃     
教育文萃《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发表潘懋元、张应强《传统文化与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一文,提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是现代化研究领域中的核心问题。从高等教育领域来研究有其特殊意义:一方面,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就是文化的承传、评价,选择与创新。...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日前,全国考办发出《关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两课”教育考试中贯彻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该《通知》全文如下:按照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育教学中贯彻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教社政[2001]5号),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两课”教育考试中将贯彻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精神,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请遵照执行。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两课”是对自学考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远距离教育功能——社会助学属性探讨□谢大均谢大均/上海教育考试院自考办副研究员(上海200233)国务院发布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下称《条例》)认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7.
王和军 《中国考试》2004,(7):16-17,34
198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规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对自学者进行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社会助学是自学考试制度中教育功能的重要体现,对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完善和弥补自学考试的教育、教学过程.提  相似文献   

8.
据已出版的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索引《高等教育》载,本刊1991年1—3期转载的文章有10篇:潘懋元《关于我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思考》,邓晓春《繁荣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思考》,宓洽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与高教改革的策略》,舒文、赵安东《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个性发展》,汤桐业、张徐顺《一所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现状调查》,张祥云《论高校对教育范畴的突破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高教学会会长、原江苏省教委副主任兼高教局局长叶春生同志的《高等教育研究文集》,是作者多年来结合高教领导工作实际,从事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论文集。论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地研究探讨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对市办职业大学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某些论篇曾在中国高教学会、江苏省社联评奖中获奖。《文集》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学术价值,对当前高校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中共江苏省委副书记孙家正同志为《文集》撰写了“序”,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匡亚明同志为《文集》题写了书名。  相似文献   

10.
2006年第15/16期《中国高等教育》刊发的赵沁平文章《发挥大学第四功能作用引领社会创新文化发展》,在国内高教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和高度关注。我国高教研究重镇——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的高等教育研究所,日前围绕着大学引领社会创新文化发展这个主  相似文献   

11.
华南师范大学为纪念高等教育研究室成立暨《高教研究》创刊10周年,于1995年10月17日下午在该校举行了庆祝会。参加会议的代表共有113入。该校高教研究室主任、《高教研究》编委主任肖志鹏副教授在会上就华南师大高教研究室建立10年来的工作,包括开展高等教育研究、编辑出版《高教研究)}杂志、进行高等教育的调查、交流和咨询工作,以及承担一定的教育教学任务等四个方面作了回顾与展望。省高教厅党组成员高桂彪同志、华南师大管林校长以及《高教研究》优秀作者代表分别在会上讲了话。高桂彪同志在讲话中强调,高教研究室工作一定要结合…  相似文献   

12.
成人高等教育不能“产业化”──兼与陈清洲同志商榷李荐名去年《中国成人教育》杂志第8期,刊登了陈清洲同志的一篇论文,题目为《论成人高等教育产业化》(以下简称为《产文》),对于文中的一些观点,笔者一时难以苟同,特撰文阐明自己的一些看法,笔者认为,教育可作...  相似文献   

13.
辅导材料常写常新──兼谈自学考试教育的教学问题全国考委考试研究委员会陈斌《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简报》刊登孙思信同志《对继续办好自学考试刊物的思考》一文中说:“经过六七年和八九轮考试,作为某专业某课程的辅导材料已基本上把大纲和教材的内容都写遍了,撰稿者...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教育》2005,(11):F0002-F0002
为总结与推广我国群众性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创新,推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与法制化,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推动我国群众性的高等教育研究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中国高教研究》于近日完成了每年一次的全国范围内有关高等教育科研论文成果的汇编统计工作。统计范围为2004年1月至12月在《高等教育研究》(武汉)、《教育发展研究》(上海)、《中国高等教育》(北京)、《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北京)、《中国高教研究》(北京)、《江苏高教》(南京)、《教师教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北京)、《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武汉)、《黑龙江高教研究》(哈尔滨)、《现代大学教育》(长沙)、《高校理论战线》(北京)、《高教探索》(广州)、《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北京)14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高等教育科研论文。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即高等教育的个体目标及社会目标,这两个目标与高等教育的教育功能、研究功能及社会服务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总第67期)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期刊编辑委员会主办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承办19814920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学说与制度类型论天野郁夫《教育研究》2003年第8期12100字19814921后现代视野中的高等教育方展画颜丙峰《教育研究》2003年第8期8100字19814922高等教育系统的重构及其前景陈学飞《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6600字19814923通识教育: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走向黄明东冯惠敏《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6100字19814924教育过度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刘志业等《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8500字19814925高等教育分流问题研究董泽芳《高…  相似文献   

17.
19814356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冯俊《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1期10100字19814357关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思考高志敏《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11000字19814358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公平和效率陈敏《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5200字19814359新世纪中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朱高峰《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9600字19814360我国本科教育层次的职业教育类型问题杨金土《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1期7600字19814361关于“教育券”的分析文新华鲁莉张洪华李锐利《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1期10800字19814362知…  相似文献   

18.
建立教育评估的社会中介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教育评估的社会中介组织王冀生在我国,有领导、有计划地开展高等教育评估研究和试点工作,是从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后开始的。1990年10月,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这是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工作开始走向...  相似文献   

19.
2000年4月28日,云南高等教育评估事务所在云南大学正式挂牌成立。云南省教委副主任和福生同志、中共云南大学委员会书记高发元同志等领导到会祝贺并致辞,各高校领导、有关局及处级负责人、《中国教育报》、《云南教育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滇池晨报》、昆明教育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及80多位嘉宾应邀出席了挂牌仪式。云南省高教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松同志主持了挂牌仪式。云南省高教学会会长吴家仁同志宣读成立云南高等教育评估事务所的批复文件并予授牌。据悉,云南高等教育评估事务所是继上海高等教育评估事务所、江苏省教育评…  相似文献   

20.
武金渭同志《高等教育应淡化竞争意识加强合作精神》(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0年第2期)一文认为,竞争给高等教育带来了不良影响,它容易扭曲学生的价值取向,涣散学生集体,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团结统一,而把竞争与合作完全对立起来,主张一种排斥竞争的合作教育。对此,笔者实难苟同。笔者认为,此文言论失之偏颇,论证方式也有欠公允。笔者仅就高等教育引入竞争机制以及竞争与合作的相互关系等问题略抒管见,并就教于武金渭同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