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地球海陆的变迁,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在1910年左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到了20世纪中叶,人们发现了越来越多支持大陆漂移的证据,并在魏格纳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完善,提出了板块运动学说(或称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面是由一些巨大的板块所组成,而这些板块则是由地壳和最上部的地幔所构成的,厚约70~125千米,称为岩石圈。在坚实的岩石圈之下,是一层具有塑性、厚约250千米的地幔——软流圈,这些板块可以在软流圈上缓慢移动,并且各自消长,使得地球表面变成一幅板块大拼图。板块运动学说被科学界所接受,一种重要的证据,就是科学家在海底发现了地磁…  相似文献   

2.
“板块论”和“相对论”、“量子论”一样被人们称为20世纪最重要、影响最大的科学理论之一。“板块”是加拿大人威尔逊在1965年提出的,他认为连绵不断的活动带网络将地壳划分为若干刚性块体,它厚度大约为10~60千米,但相对6371千米的地球半径来说,只能算是薄板了,所以把它称为板块。板块论自20世纪60年代末被提出后,很快风行世界。它是在魏格纳的“大陆漂移  相似文献   

3.
正板块构造是地球所独有的吗?现在看来不是的,木卫二可能拥有与地球类似的板块构造,只不过它的板块不是岩质的,而是由冰构成的,这是太阳系中非常独特的天体结构。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地球的外壳由一系列板块构成,它们的相对位置会发生移动,由此可以解释地球上山脉为何会隆起,火山为何会喷发,以及地震为何会发生。作为太阳系中表  相似文献   

4.
讨论这个问题要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说持怀疑态度。 1.板块既然紧密地连在一起,一个板块运动,它的周边都应碰撞,其它板块也应起连锁反应,如太平洋板块运动,相应的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都要动,碰撞是多方的,为何只有一方地震或火山。  相似文献   

5.
自从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板块学说之后,人们开始了对地球的地壳及其运动规律的研究。经过人们的努力,人们发现:地球表面的地壳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由几大板块组成,如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欧亚大陆板块、非洲版块、南北美洲板块、大西洋板块。  相似文献   

6.
海洋和大陆岩石圈下的混合地幔对流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参量化模型方法,建立了海洋岩石圈板块和大陆岩石圈板块下混合地幔对流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板块构造和地幔对流的相互作用,造成在地球演化的晚期海洋岩石圈板块和大陆岩石圈板块下的地幔幕式翻转不同步,导致海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之间的边缘地带成为构造活跃地区.  相似文献   

7.
谭征 《百科知识》2011,(12):17-18
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有两大发现:一是发现世界大洋底有一条连绵6.4万千米长的巨型海底山系,这是新洋壳产生的地方;二是科学家揭示了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根据板块构造说,地球的表面是由若干板块构成的,既有陆地板块,也有海底洋壳板块。由于板块间的漂移、挤压和碰撞,出现了地球表面的陆海分布趋势。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质调查局初步监测和评价认定,汶川地震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的,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持续时间较长,因此破坏性巨大。  相似文献   

9.
问题与解答     
人们常把地震和火山联系在一起,但二者有何区别呢? ——湖北省孝感市孝感高中 戴虎 答:地震有可能是由于地球内部圈层破裂引起的,也有可能是板块之间相互碰撞引起的,而火山爆发是由于地壳之下的岩浆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的现象。地震与火山爆发同属于地壳剧烈变动的现象,它们的区别在于地震是把地球内部的能量用地震波的形式释放出来,火山爆发是把地球内部的能量以岩浆喷发的形式释放出来。但是有些时候这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在有活火山的地方,如果发生地震,由于板块碰撞或者板块撕裂,就有可能会引起火山爆发;而火山爆发时也会伴随着地震。——编者  相似文献   

10.
<正>地球正处于它的中年。它现在基本上平静、安详,偶尔来那么一下——我指的是火山和地震,也规模不大,适可而止。我们很难想到,它也曾有过一段狂暴、激烈的青春"骚动"期,骚动在11亿年前达到顶峰。地球的表面是地壳。地壳被分为一些独立的板块。这些板块常年在漂移,免不了磕碰。碰撞之时,有的板块下沉,熔入地幔,岩浆又在另一处喷出来,形成新的板  相似文献   

11.
地磁场是地球最重要的物理场之一,它起源于地球外核磁流体运动,因此,地磁场演化蕴含着丰富的地球内部动力学信息;其次,记录在岩石和沉积物中的古地磁信息还可以用来研究地球板块的运动历史。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了地磁极性倒转行为,为随后板块构造理论和全球古海洋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地磁场可以有效地屏蔽宇宙  相似文献   

12.
Q我在网站上看到一些说法,可以将核废料封在混凝土中,然后埋在地球地幔的隐没带中加以销毁,这种方法可行吗?(初三学生)A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为2865千米,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隐没带指地球的岩石圈中对流的沉降流所在的地区。隐没带填入是在原子能时代的早期所提出来的,用来处置放射性的废料。  相似文献   

13.
地球的大陆一直在以肉眼观察不到的速度缓慢移动,运动的动力来源就是地球内部的地幔对流。地幔在地下的缓慢移动,带动了地表处的岩石也一起运动,每年移动的速度只有几厘米,但是经过上亿年的运动,就会使大陆漂移到数千千米的远方。这就是板块运动学说所描述的板块运动过程。板块运动对地球的影响是深刻的,它改变了整个地球的地形,让一些地方高耸入云,让另一些地方深不见底。板块运动还导致了地球物质的循环。例如,植物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利用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动物以植物为食,动植物将气态的二氧化碳转化,最终,大气中所含的二氧化碳或者溶…  相似文献   

14.
世界各地     
穿过地球的超深钻井许多理论和实践的需要,要求直接穿过地壳到达地球深处。大约50年以前,美国地震学家A.莫霍洛维奇研究了地震波的傅播,发现在地表以下某个深度上,有一个分界面;在这个分界面上地震波发生强烈的折射和反射。这个分界面就以他的名字来命名,被它所分割开的上、下部分岩石性质有显著的不同。大多数地球物理学家和地质学家,把莫霍洛维奇分界面以上的地球上层,称为地壳;从分界面往下至深度为2900公里处,称为地球的中间层;从深度为2900公里处往下,直至地心,称为地核(地球的半径为6370公里)。地壳的厚度一般是30-80公里,在海洋底下要比大陆底下薄得多。在地壳深处乃至它下面的中间层情况如何呢?  相似文献   

15.
正有这样一个研究方向,它关注的对象是超大陆。虽然听起来离大众十分久远,但实际上它与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开展超大陆研究相关工作,聚焦超大陆古地理位置重建与动力学机制及其与能源、环境、生命演化的互动反馈效应等前沿科学问题,不仅有助于人类认识地球演化过程中大陆地壳的周期性汇聚离散、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研究壳幔相互作用,也有助于理解地球演化过程中矿产和能源资源的形成机制与时空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6.
月亮和地球的种种关系月球是离开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它的平均距离是834,000千米,约为地球直径的30倍。这个距离是有变化的,变化的范围是从356,430到406,720千米。当然,这样的距离对于地球上的人类说起来,是显得太大了;然而,月亮虽然在遥远的天边,它与地球却有着诉说不尽的关联。不是吗?多少原始的民族,因为它,创造出各种动人的神话;人类从来就利用它的盈虧计算时间;…  相似文献   

17.
美国国家宇航局(主要研究者:艾伦·宾德)水是维持生命的必需品。一般认为温暖的液体水的存在是产生生命的根本。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许多温暖的液体水:如果板块构造不再形成山脉,那么水和风的侵蚀最终将磨平地球的整个表面,使它淹没在2.8千米的水中。地球上的水显然有两个来源。构成水星、金星、地球、月球、  相似文献   

18.
地热知多少     
紫竹 《百科知识》2000,(9):28-28
在我们居住的这个地球内部,蕴藏着巨大的热能。从地表向地球内部深入,温度是逐渐上升的。具体地说,从表面每向地下深入1千米,温度平均要升高20℃~30℃。据科学家推断,地壳底部和地幔上部的连接处,温度可达1000℃~1300℃,至于地核内部,温度就更高了,达到2000℃~5000℃。因此地球本身实际上是一个大热球。所谓地热,就是指地球内部的热量,它是一种有用的能源。  相似文献   

19.
今日,科学家在海王星附近发现了一颗星体,直径约50千米到100千米。现在,这颗星体位于自己的近日点,正在折返回太阳系的边缘。它的公转周期为22500年,远日点在2100亿千米的宇宙深处,这个距离大约是地球到太阳距离的1600倍。  相似文献   

20.
以沫 《科技新时代》2007,(10):43-43
当海底地壳板块移动产生裂缝时,大量溶解了金属元素和硫化物的高温液体会从裂缝中喷出,这种现象被称为海底热液活动。海底热液活动是20世纪海洋地质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在海底热液活动区含有大量的铜、钴、锌等金属,可以在海底形成几千甚至上亿吨储量的矿床,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此外,其周围高温、高压、高毒性环境与地球早期环境很相似,[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