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播最快的莫过于八卦和秘密.当你告诉别人一个秘密,一般会附上一句“你可千万别告诉别人”,但结果往往是这个秘密很快就人尽皆知.人类对于秘密的渴求,是自然的本能.广义来看,有些秘密能通过大众化渠道传播,多数是有公共事件、公众人物的.因为这些可以理解为事关公共利益,能够正式谈论,所以即便是非常隐私的东西,也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也属于“秘密”.  相似文献   

2.
1957年12月,金陵大学历史学教授、美国人贝德士博士是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后改名为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的发起者之一,也是这个委员会最后一任主席。关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贝德士以历史学家的职业习惯,当时就作了大量实录与对外报道,并收集保存了各种宝贵的文字资料。贝德士将国际委员会宝贵的档案文献资料保存下来。1938年1月10日,贝德士通过美国海军一艘驶向汉口的拖船带出一封密信,这封信是被复印并秘密送出去的。信一开  相似文献   

3.
非常     
《大观周刊》2010,(39):18-18
1 把秘密放在“心”里 以前的人会找个树洞把自己的秘密放进去,只是很遗憾现在的城市大树难找,如果有这个Corezone,也许你就不再需要找寻树洞。这个仿佛心脏一样的东西是一个可以存放秘密、感受、情绪等私人感受的容器,把某个时间的某种心情写在纸条上揉成团塞进去,就像塞了一枚硬币到存钱罐,很久之后,把这个心灵装满摔破,重拾往日点点滴滴的感受,感觉一定很奇妙吧。  相似文献   

4.
一、文学创作的特殊性1、全民专业——一生没有接触过文学的人恐怕是很少的。文学以其广阔的、多彩多姿的生活图景,强烈而深刻的动情力去打动人心,寓教于情,潜移默化,移风易俗。不可想象没有文学会有历史,没有艺术会有人类的精神文明。你一旦选择了这个专业,你就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通,你的生命就和他们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诈品公开发表之后,成为整个社会的精神财富,与整个社会沟通,受到社会的检验,这就是文学专业的全民性。这与专业性较强的科学技术有所不同,也是将“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D号改为“为人民服务,为社…  相似文献   

5.
如果让你拥有一种超能力,你最想拥有什么样的能力呢?在这个天堑变通途的年代,"瞬移"已经不够吸引我;在这个全民直播的社会,"隐身"显然不实用。但无论何时,这世上不缺乏的就是人。纳兰性德曾说,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那就"读读心"吧!这也算超能力?现在有心理学不就够了吗?可心理学,真就是"读心"这样浅薄吗?你了解心理学吗?  相似文献   

6.
今年5月8日,自4月份上线,快速成为App Store免费下载排行榜前几位的社交应用“秘密”,被苹果突然下架。该款基于通讯录的匿名社交软件,只需手机注册,就能看到通讯录中朋友分享的“秘密”,但你不会知道是谁发的。由于匿名,秘密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用来爆人隐私、造谣、人身攻击等,这个平台就不仅仅是发泄情绪舒减压力的平台,更成为传播负能量的推手,这也许就是其遭下架的主要原因。不过也不必沮丧,虽说找到一个能“说出你的秘密”的应用--“树洞”不易,但其实树洞一直在我们身边,树洞文化的发展与互联网可谓一脉相承,从未像如今这样更加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7.
周确 《新闻传播》2004,(7):50-51
每个中国人来到墨西哥城,都会很快感受到:墨城是个文化氛围浓重的城市。你不只在光顾人类博物馆等众多博物馆和国家艺术中心、圣安戈(SANANGEL)等各种文化中心时会有这样的感觉,而只需到各个公园、广场,甚至铺着石头的老街上转上几圈,你就会装满一脑子墨西哥人的文  相似文献   

8.
(一) 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受众获取社会热点问题信息的欲望,远远大于获取其他信息的欲望。因为人兼有自然的和社会的两种属性,而人的本质不在其“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270页),这是其一。其二,在人的内质中,有一种猎奇的天性,一有稀奇古怪的新鲜事,就立即将注意力聚焦在这类事上,甚至你越是不想让人知道的事,人们越是想通过各种渠道打听这类事,可谓抽刀断水水更流。其三,从众心理使然。既然街头巷尾人们都在关心这事,我了解一下也无妨,这也许是绝大多数人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9.
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科学家就研究发现,节食(即所谓卡路里限制)能够延缓动物的衰老进程,延长寿命。今天,中国赴美的博士后研究人员余巍和他的美国导师丹奴的研究,第一次证明了一种叫做Sirt 3的神奇的酶可以延缓哺乳动物的衰老进程。而现代基因技术让科学家发现了节食抗衰老的秘密,就在于激活了哺乳动物体内的一种包括Sirt 3在内的名为sirtuin的酶。如果能够进一步寻找到激活这种酶的药物,我们也许在某一天,有望拥有人类几千年来梦寐以求的不老灵丹  相似文献   

10.
《陕西档案》2010,(6):61-61
你是不是一个买椟还珠的人?也许你还没到这个程度。不过一款吸引人的包装确实可以激发人类的消费欲望,就像这款果汁包装,  相似文献   

11.
企业的发展跟人是很像的,人这一生当中有几个特别重要的环节。这个环节每一次都会有分叉,而这些分叉就表现了你的人生不同。其实企业也是这样。  相似文献   

12.
《从成功到卓越》 [加]理查德·阿兰·卡斯威尔著张野等译东方出版社 2006年1月本书把创造你命运的28 个全人类通用的秘密作为阐述的核心内容,这28个获取成功的秘密便是人生的方略,是自人类文明之初便一直引导着人类获取成功的  相似文献   

13.
我这个人当记者,喜欢一个人背上包到处乱跑,经常一个人混在大众之中。这样,人家就不知道你是一个记者,或不相信你是一个记者。中国到处都讲等级,一个人到处跑,人家也就不知道你是一个什么等级的记者。或因为看见你是一个人,就认定你是一个等级很低的“小”记者。这就让我接触了许多社会上的有趣的事,这些事也反映了生活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4.
微记录     
正@不败的金枝:挺进冀中,贺炳炎、余秋里在一二○师搭档,两个都是因为战事负伤而独臂伤残,都是"一把手",他们互相尊重,情同手足,堪称军政干部合作的典范。一个失去左臂,一个失去右臂,因而在领服装时,手套只领一副,你用一只,我用一只。上衣也时常换着穿。余秋里的右边袖子磨坏了,贺炳炎的左边袖子磨坏了,两个人一调换,"这不都是好的嘛"。  相似文献   

15.
2004年,网络艺术家弗兰克·沃伦在华盛顿街头留下了3000张正面完全空白且带有往返邮资的明信片.他在每张卡片的背面附上了自己的地址并留言:请你与我分享一个你的秘密,要求很简单,只要它是真的,而你又从未跟任何人提起.几天之后,他收到了第一个秘密:这张明信片的正面曾两次被认领者当作购物清单,有一句不起眼的话被挤在了角落:"我的心在拼命挣扎,我不明白我为什么已成为这样的人(I'm still struggling with what I have become.)".显然写下这句话的人已两次下定决心要无视这张卡片,把它当成废纸,然而最终还是忍不住写下了这句自白.几周以后弗兰克停止了发放空白明信片的活动,匿名的秘密却接踵而来,来自全世界的自制明信片如雪花般落进了弗兰克的邮箱.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对于有着悠久文化的中国历史名城、六朝古都南京来说,是一个黑色的日子。日本法西斯攻下石头城后,大肆烧杀抢掠,屠杀我同胞30万人!这已经是铁定的历史。 现在要讲的只应该是我们这些后人永远不要忘记这血写的历史,永远不忘日本法西斯对中国人民曾经犯下的令人发指、不共戴天的滔天罪行!当然,这几年,日本国内一些人,特别是那些一直妄想为日本侵华战争翻案的军国主义分子,一次又一次在侵华罪行这个问题上赖账,甚至连举世震惊的南京大屠杀也不想承认。他们这样做,自然只会激起中国人民,包括全世界的华人的谴责和愤怒。据悉,在美国的一些华人发起了全球性的征集活动,这个活动要征集一亿人签名,强烈要求日本付清侵华战争赔款。至于今天的日本有些人承不承认,我以为无关紧要。原来就已铁定的历史,还怕他赖账吗!尤其对有些人来说,你越是去证明,他反而越是以为你说的那些未必是真。而况像南京大屠杀这样的事举世皆知,早已做定论,无需去和那些人多费口舌。历史事实,不是他承认,就有过;他不承认,就没有的。你听说过有几个强盗承认自己是强盗!  相似文献   

17.
四、平等待人是不是平等待人,是个方法问题,也是一个态度问题。社论、评论,也包括署名评论,它是对别人发议论,去讲道理,去宣传,是是去说服别人,影响别人。你要影响别人;当然你认为你讲的是正确的,要是不正确,怎么会去写呢?你自以为是正确的,要别人听你的,信你的,但这种意思在文章中如何表述、流露出来,就要研究,要表达得很恰当。这就存在一个态度问题,当你讲道理的时候,你把读者放在什么位置上?这很重要。如果你自认为正确,就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唯我正确,唯我革命,摆出这样一种架式来说话,效果就会不佳,甚至走向主观愿望的反面。你越是采取这样一种教训人的态度,人家就越不  相似文献   

18.
闲扯生死     
关于生死,这是两个秘密。怎样的出生.对本人而言那只是过去的事情:于现在.即便是孩子的父母.那也是他人的事。关于生,父亲的感受如何也赶不上孩子的母亲.但母亲的感受无论多么惊心动魄也不能替代婴儿的感受。可是人在刚生下时没有语言能力.不能确切地表达.等学会表达了,那一切也都忘了。所以生的感觉是一个明明白白的秘密.包括本人.每一个存世的人.都是当事者.这个秘密的答案就在我们自己的体内.我们没法去问别人。  相似文献   

19.
老话儿爱说"采风"或者"体验生活",都是督促写作者要去接近生活,似乎正常的风吹不到一个写字的人.这说法的前提很像"缺什么补什么",也强硬地把一个写作者隔绝排斥在生活以外,好像他刚从外星球降落人间,要专项地去关注体验和接近人类的日常生活,这说法真是要多可笑就有多可笑.只要你是地球人,活着就必然被风吹,被生活折磨,是个人就逃脱不掉的.或者有人硬要拆分出"文学的生活"和"非文学的生活",而这个所谓的"文学的生活"本身离真生活又远又假.  相似文献   

20.
这篇千字文,读后感觉不错。“因为我在那个位置上”,一句普通的话,充满了一种令人敬佩的敬业精神。尽管从苏珊之口没有说出“敬业”二字,但从她取得的成功来看,就是敬业最好的说明。敬业是每个有生活能力的人应当具备的基本人生态度,是一个人取得事业成功的必备素质。它不仅仅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也是一种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这一点在苏珊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作为一个有志于奉献社会的人,谁不想从事自己所喜爱的职业,做自己喜欢做的工作。但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呢?联想到我们的档案工作,真正喜欢它的有多少人呢?恐怕出于不得已而为之的不在少数,尤其是在僧多粥少就业难的今天。在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第一需要的时候,不管出自何种原因,你从事了档案工作,就暂且既来之心安之(倘若遇着机会,也可换换环境)。为了你的生存,为了你的饭碗,哪怕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也要把眼下的工作做好,把手头的工作做好,因为你在那个位置上,没有理由不做好你的本职工作,不做好你的分内工作。不管你喜欢不喜欢,都必须认真面对,都必须尽心尽力,对工作负责,对自己负责,因为你在那个位置上。(谢建波推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