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自唐贞观十四年起,吐蕃首次进攻唐朝藩属吐谷浑和唐西南重镇松州,到唐广德元年的百二十余年间的军事扩张,吐蕃已经占有河西、陇右及安西四镇,“诸胡之盛,莫与为比”。吐谷浑、突厥、回鹘、沙陀、党项、南诏、汉人和包括吐蕃在内的西部各族,他们在吐蕃贵族的武力威迫下颠沛流离,造成罕见的民族大迁徙。伴随着民族大迁徙出现的汉化与胡化现象,对北宋已降我国西部民族的种类及其分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党项的崛起与对河西的争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项的崛起与对河西的争夺陆庆夫党项本西羌之后,早先曾居住在东起四川松潘,西至且末、鄯善,南连青海吐蕃,北与吐谷浑相属,绵亘数千里的山谷间。①唐初,吐蕃势力强盛,北上灭吐谷浑,党项部族或被役属,或迁徙内地;安史乱后,吐蕃又乘唐军队内调之机,扩展地盘,占...  相似文献   

3.
吐谷浑民族迁徙的过程是与周边民族频繁交往、融合的过程,也是民族间文化交流、相互影响的过程,也促使吐谷浑文化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迁,即在保留鲜卑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以鲜卑文化为主融入羌、汉、吐蕃、西亚文化成分的吐谷浑民族独有的文化,呈现出多元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唐前期吐谷浑归朝事迹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西学院学报》2017,(6):35-39
吐谷浑是中国古代西北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自663年被吐蕃所灭后,吐谷浑部众迁出青海,陆续归唐。唐前期归朝的吐谷浑部落主要有以诺曷钵为首的慕容部、耽尔乙句贵部、随吐蕃赞婆和论弓仁及慕容道奴归朝的吐谷浑部。吐谷浑族归朝,促进了唐代河陇地区的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5.
唐代吐蕃与汉民族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元7世纪,吐蕃崛起并逐渐兴盛,不断向四周进行军事扩张,对被征服地区进行统治与奴役,在这个过程中,吐蕃与其他民族也开始融合,大批汉人融入吐蕃,对吐蕃的发展,强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北宋初年的沿边蕃部宋人所称的蕃部,即为隋唐以来进入西北地区的吐蕃、党项羌等少数民族。唐朝初年,吐蕃奴隶主政权从青藏高原崛起,并极力向外扩张,北上灭掉吐谷浑,又不断攻击散居在凉、松、茂(今四川西部及甘肃东南部)地区的党项、白兰诸羌。其中大多数部落都被征服,惟有亲唐的拓跋部仍在顽强抵抗。玄宗开元年间,吐蕃势力益炽,拓跋部恐终为吐蕃所并,在唐政府的帮助下,从松州内徙到庆州(甘肃庆阳)。  相似文献   

7.
关于《吐谷浑 (阿豺 )纪年》残卷的研究一直存在着两种观点 ,并影响到对唐初吐谷浑与唐、吐蕃关系的看法 ,本文就此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唐代河西走廊以南穿越祁连山有数条道路可直通吐蕃、吐谷浑境.这些道或与丝绸之路东西干道相连,或与丝路羌中道、灵州道相连,为该时期各民族间行军打仗或行人、使节、商旅往来的路径,为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史书典籍和敦煌文献的记载与实地调查,对这些道作了较为系统的考证梳理.  相似文献   

9.
邓玉红 《考试周刊》2010,(18):51-52
唐朝统治者为了加强民族间的联系,巩固国家的统一.十分重视用公主和亲的手段增进唐王室与少数民族首领间的联系与信任。在唐代的289年间,唐曾与吐谷浑、吐蕃、突厥、奚、契丹、回纥、宁远、南诏等联姻,为唐朝的稳定和繁荣起了较大作用。唐朝的和亲政策具有主动性、开放性和进步性等特点.在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对唐朝吐谷浑人大规模迁徙原因的研究,学术界似乎已经形成定论,笔者尝试从更深层次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一问题,认为吐谷浑人的大量外迁,是吐谷浑王国、吐蕃王国、唐朝三方经济结构运行的必然结果,是历史运动过程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1.
“吐谷浑”原本是辽西鲜卑一部族首领之名,约当西晋“永嘉之乱”后,率其部族度陇而西来到青藏高原。其后人以其名呼部族,再后更以为国名。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吐谷浑国为青藏高原上兴起的吐蕃所没。吐谷浑在青藏高原长期活动达三个半世纪,其间先后向江左之宋齐梁、北朝之魏齐周、以及更后的隋唐各中原政权频繁遣使,奉贡称藩。弄清的  相似文献   

12.
建筑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特别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抽象体现。宗堡建筑是藏族传统建筑中的一种古老的建筑类型,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吐蕃时期。中世纪吐蕃王朝衰落后,各分裂割据势力各自为政,在藏地各区建起了集军事和宫殿一体的建筑城堡,形成了宗堡建筑的雏形。十四世纪帕竹政权的强盛后,修建十三座宗堡建筑作为其地方行政机构,宗堡建筑正式形成,并成为西藏地方行政机构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3.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便从开元盛世随之坠入深渊,此刻不但内乱四起,而且外侵频频,国势千疮百孔。公元762年4月唐肃宗不得不承认已被吐蕃所占领的唐陇右、河西等领地。然而唐代宗却并不承认先皇“输帛绢、割土地”的屈服性协定,从而吐蕃赞普下令20万吐蕃、南诏、羌、吐谷浑等联合军队直取长安,欲推翻代宗控制的唐廷。短短三个月的进攻迫使代宗出奔陕州。然而吐蕃却在长安仅仅待了十五天,而后迅速撤回原、会、渭、成等地。大多藏文史书对此次撤兵事件完全怪罪于气候原因,他们认为吐蕃撤兵是由于当时天气酷热,士兵、战马皆死于其手,从而选择撤兵。大多汉文史书中则记载,由于郭子仪等唐朝勇将奋勇反击,才使吐蕃败北撤兵。综观这一历史事件,我认为撤兵这么大的事件,仅靠如此简单的回答是不能让人信服的,而且也夹杂着太多的民族情感。诚因如此,本人根据当时社会背景认真分析当时情况,从五个方面解释了撤兵原因,希望能为人们认识这段历史事件、认清当时社会情况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邓文宽 《家教指南》2006,(6):97-102
本文再次论证了"吐蕃纪年法"始于吐蕃民族的观点.大概在唐代武则天末期,一种变异了的六十干支表由汉地传入藏区.约在8世纪下半叶至9世纪初前后,藏人木雅·坚参白桑据之创造了"吐蕃纪年法".对于吐蕃这种纪年方法,我认为是他们积极吸收汉族的干支纪年法并加以改造的结果,这套方法用于纪年始于吐蕃民族.本文还纠正了有的学者认为这种纪年法为"汉族僧侣纪年法"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对唐代历史的研究常以安史之乱作为其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其西北边政亦往往是在安史之乱的影响下造成吐蕃入侵而出现转折。实际上,高宗龙朔年间,唐前期西北的武功达到最盛,同时,也是其边政的拐点,吐谷浑灭亡造成西北东部的剧变,西域的形势造成西北西部的转折,这些因素都成为后来西北边政发生巨大变化的源头。  相似文献   

16.
吐蕃王朝在青藏高原的崛起,改变了我国西部部落分散,长期以来不相统属的沉寂状态,并使吐蕃以一个统一民族的身份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但是旷日持久的战争使这个盛极一时的王朝最终走向了衰落,其中,内部战争是其衰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论敦煌文明的多民族贡献──兼及民族关系汪泛舟历史上的敦煌,是多民族的杂居地区。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先后既有大月氏、塞种胡、乌孙、羌戎、匈奴等族生息和繁衍,也有汉与鲜卑、退浑(吐谷浑)、吐蕃、回纥(鹃)、党项、蒙古等族经营与统治。自汉以降,由于丝路贸易...  相似文献   

18.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封建大帝国,处理好中央政权同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是一个重大问题.唐朝与吐谷浑、突厥、契丹、回纥、吐蕃等族实行了“和亲”政策.据柏杨的统计,几乎有21人成为和亲公主(其中有几位只议未婚).唐代诗人对“和蕃”作了精彩的描述,抒发了种种浓烈的情怀.唐朝统治者对少数民族首领的和亲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是其统治政策的一部分.唐中宗在《金城公主降吐蕃制》中说“为国大计”,“遂割深慈”,达到“更敦和好,则边方宁晏,兵役休息”的目的.杜审言诗曰:“圣朝尚边策,诏谕兵戈偃.”韦元旦诗云:“柔远安夷俗,和亲重汉年.”张籍颂道:“塞上如今无战尘,汉家公主出和亲.”唐朝统治者和亲的目的在于同少数民族和平相处,避免他们对中国地区的掠  相似文献   

19.
一、藏族的地理分布与人口特征1.藏族的起源与形成藏族是由历史上的吐蕃直接发展来的 ,藏族与吐蕃是同一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两个名称 ,吐蕃是在青藏高原上土生土长起来的一个民族。 7世纪初 ,吐蕃王朝建立 ,标志着吐蕃民族的正式形成 ,在以后的发展中 ,吐蕃又先后融合和同化了许多部落和民族 ,壮大了自己的民族成分 ,“吐蕃”作为民族名称在历史上一直沿用 ,直到民国时期才正式统一命名为藏族。2 .藏族的地理分布藏族的分布地区 ,主要有青藏高原地区的西藏、四川、青海、甘肃和云南 5个省区 ,解放后 ,这些地区建立了西藏自治区及 10…  相似文献   

20.
张燕 《甘肃教育》2008,(3):59-60
唐朝时期.西北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民族成分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地位。它不仅对拱卫关中、牵制突厥、吐蕃、吐谷浑等少数民族政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保证了丝绸之路三道的安全与畅通。另外.河西、陇右地区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缓冲地带.这一地区的军事策略是否得当.政局是否稳定.不仅关系着整个西北地区的命运.同时也关平着大唐王朝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