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闻天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热情战士,他以笔为武器,批判封建纲常道德,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在张闻天创作的小说中,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对人生、对爱情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可以探其思想变迁的轨迹,以及为找寻生命的真意义,为探得一条光明的道路而上下求索、百折不挠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许多富有人文关怀的先觉者,尤其是女性作家们开始以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浓重的香定意识审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历史命运和现实遭际。他们认识到封建婚姻和家庭是父权制对女性进行性别压迫的重要手段,女性在婚姻关系中普遍存在着生命贬值和人格异化的现象,于是他们坚持不懈地对封建家庭中的婚姻异化和婚姻悲剧进行控诉和抗议,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陈独秀发表了许多反孔排儒的文章,对涉及孔教、儒学的诸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评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他对孔学的文化批判却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陈独秀受佛教文化的浸润,具有推重利生和不绝有情的特点。他对佛教文化持佛学佛教二元论观点,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把佛学与国民性改造问题密切联系起来,在批判儒道文化的同时,旁及对佛教文化的批判,借以建立新的人权观念、人格观念和反传统精神。同时,陈独秀还凭藉对佛学内典的修习,建构了自己独特的人格。  相似文献   

5.
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否是全盘反传统这一问题,学术界有过长期激烈的论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批判的是传统文化中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糟粕部分,笼统地说五四新文化运动反传统不确切,更不能说是激进反传统、“全盘化”反传统。  相似文献   

6.
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史打下不灭印记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以一代新青年对传统文化的决绝批判载入史册的。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或偏颇被越来越多的评说的今天,本文认为,重新肯认五四新青年激烈批判态度中蕴贯的那份谋求再造华夏文明的真切意向,重新肯认那不为时光流逝而减色的历史价值,仍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思想启蒙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从伦理道德革命入手,集中批判封建礼教,这决不是全盘反对儒家文化,更不是“全盘反传统”。五四运动的缺点主要是思想方法问题,决不能和“文革”相提并论。对待传统文化必须一分为二。  相似文献   

8.
本世纪初期,当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势奔腾而来时,林纾曾自不量力,以旧札教和古文的卫遭者自居,率先跳出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因而遭到新文化阵营猛烈的反击。林纾也因此在文学史上被盖棺论定,成为封建复古派的典型代表。对这一桩历史的公案,是非早已判明,无需后人再来斤斤计较;然而对林纾这一个“人”,“盖棺”亦未必能“论定”。  相似文献   

9.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陈独秀对资本主义的认识逐渐深入,他在政治方面批判了西方的议会制度、选举制度;在经济方面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分配方法和资产阶级掠夺工人财产的事实;在文化方面对资本主义的教育、社会道德、宗教等进行了批判。陈独秀对西方社会的批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们意识到了家庭关系中父权对个体的压制,开始从父权的危害、父权产生的根源、孝的本质等角度对父权进行反思和批判。  相似文献   

11.
虽然新化运动与孙中山从事的革命活动都是为了反击封建复辟势力,拯救中国,但孙中山并不支持新化运动,其原因是:新化派与孙中山对当时的国情认识不同,双方选择了不同的革命方式:孙中山不赞同新化派对中国传统化的彻底否定,主张对其继承,改造。孙中山对“五四”运动的支持,并不表明其支持学生的新思想,而是对学生的政治行动和爱国精神的同情和支持。  相似文献   

12.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学术界的大事,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很大的影响。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必然性的认识,只有从近代中国社会演变的视角来分析,才能看到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为新文化运动兴起准备了“领导力量”、“思想资源”、“政治条件”、“受众群体”等前提,如此才能进一步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近代中国社会之间具有历史联系和逻辑联系,并进而科学地、历史地分析和评估新文化运动所达到的水平及其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3.
新文化运动发生于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之中,因此,五四新文化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封建主义道德的一个高峰,它对封建道德的讨伐比资产阶级启蒙思潮、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更为深刻和猛烈。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认为,伦理道德和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封建主义的纲常伦理与独立、平等、自由原则格格不入。新文化运动的道德目标还是在于建立中国的资产阶级道德。  相似文献   

14.
易白沙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评孔开新,显示了理性的文化批判精神;倡扬墨学,升华了爱国与民主思想;主张百家平等、东西文化融合,构建了新文化的理想模式。为新文化运动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当前"国学热"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从新化运动的主体来看,新化运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精英“创造”新化,它涉及到“新化”的建设方向和何“创造”新化;二是他们开展白话、大众语、普罗学和注音字母运动,希望以此启迪民众,传播新化。  相似文献   

16.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主义者提倡民主与科学,社会上逐步形成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西方先进的思想通过传教士和国外学者以及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中国传播,西方先进理论同时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开创的自由学术氛围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迅速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以实用主义为理论基础的“自然主义体育”开始影响我国学校体育。  相似文献   

17.
晚清白话文运动为"五四"白话文运动作了不可或缺的历史积淀与开拓奠基,然而却不可能凭借自身的力量直接发展成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和文学革命。较之晚清,"五四"白话文运动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与新文化运动的合流、与文学革命的合流、与国语运动的合流及其显示出的新文学创作实绩。"五四"白话文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合流,将作为工具和载体的语言革命与思想文化革命紧密结合起来,迅速实现了双赢局面;与文学革命的合流,将语言的问题和文学的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将主攻方向定位在文学革命,从而改变了晚清白话文运动的性质与流向,实现了历史的飞跃;与国语运动的合流,使其汇聚在"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旗帜下,形成双潮合一之观;而"五四"新文学显示出的创作实绩,正是"国语的文学"和"文学的国语"的双重实现,也是真正推动现代书写语言发展的新文学能够站稳脚跟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教化的现代转型是伴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而发生。维新志士们的“新国民”意识与“开民智”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行动,“五四”新文化领袖们对国民性问题的深度反思和对儒家伦理教化的激烈批判,都极大地促使传统道德教化的质性转向,并催生一种以自由平等、科学民主、个性独立、生命关怀为旨趣的新式教化理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研究现实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应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历史源头应追溯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最早提倡现实主义的是陈独秀.鲁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文学家和思想家.文学研究会的首席理论批评家沈雁冰为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为了谋求革命文学自身的合法性,革命文学理论家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是有其策略的。一方面将革命文学视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继续,为新兴的革命文学寻求文学内部的继承脉络;另一方面则把五四新文化运动评价为失败、不反帝、反革命的政治运动,为树立革命文学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提供了现实的依据。这种评价产生了不良的影响,革命文学对新文学的有益探索没有进行积极的借鉴,以政治的标杆衡量文学的发展,暴露了革命文学理论的激进性和排他性,造成了革命文学流于政治口号宣传,创作方面发展严重滞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