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大学资源计划的理论与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学资源计划(URP)是清华大学根据多年的数字校园建设经验提出的高校信息化建设理论。本文详细介绍了大学资源计划理论,包括URP和URP系统的概念、URP的思想等,并对URP的实施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信息缺乏共享、应用缺乏集成、用户接口不统一等问题,采用URP思想把数字校园建设分解成基础平台、应用系统、URP门户三个部分,其中URP基础平台是最为核心的部分.通过引入Web Service技术提出一个基于Web Sservice的URP基础平台框架,实现了各应用系统的松散耦合.  相似文献   

3.
信息的有效组织与安全发布是数字校园的重要功能。基于用户角色的权限管理方式可对用户所能使用的操作和数据资源进行权限控制,实现重要应用系统的授权访问。基于多媒体存储的Domino群件平台和基于关系模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分别适用于工作流模式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结构化数据存储、快速查询,共同构成了数字校园的基础平台。清华大学URP的实现可对用户提供统一的资源访问和应用接口,实现各个应用系统间数据的有效共享。  相似文献   

4.
高校资源计划(URP)是高校进行数字化校园的一种合理解决方案,实现统一的数据标准是URP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数据标准需要根据全国招生系统的标准确定,将全国招生系统的标准和其他校内的业务系统整合是一个非常重要环节,基于POX(Plain Old XML)的数据传输模型可以帮助高校将招生系统和其他业务系统进行良好的集成,以此有效的推进URP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结合南洋学院的具体实际,提出研发具有高度管理智能化的基于URP平台的数字校园系统的整体建设方案,重点研究了系统的总体框架、校园综合信息门户、身份认证系统这几方面的内容。以期实现最大程度信息和资源共享,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促进传统教学方式向新的教学方式的转变,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数字校园与URP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华大学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在校园信息基础设施、信息网络应用系统、教育教学资源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初步形成了整体化的数字校园系统,实现了教学、科研、管理、办公的信息化、网络化.在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借鉴其他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结合高校的特征,清华大学提出了“数字校园“与“大学资源计划(URP)“的高校信息化建设理论,提出了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整体结构和框架,以指导信息化建设的进行.……  相似文献   

7.
为全面提升数字化校园整体水平,使之真正能够作为提高教学质量、改善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势必要在改造网络硬件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全面整合各种孤立、分散的信息系统,建立一个统一数据资源、统一信息查询、统一身份认证之URP系统;并结合原山东教育学院计算机管理的实践情况,对建设数字化校园URP系统的项目规划进行了全面阐述.  相似文献   

8.
基于ERP思想的URP数字化校园建设理念为我国大学特别是综合性大学信息化带来了全新的解决方案.这一建设思想正被众多院校广泛借鉴和使用。但高职高专院校本身规模相对较小,核心业务较为单一,技术力量较为薄弱等,针对这种现状,本文在ERP和URP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的高校资源计划(CRP)系统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基于ERP思想的URP数字化校园建设理念为我国大学特别是综合性大学信息化带来了全新的解决方案,这一建设思想正被众多院校广泛借鉴和使用。但高职高专院校本身规模相对较小,核心业务较为单一,技术力量较为薄弱等,针对这种现状,本文在ERP和URP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的高校资源计划(CRP)系统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针对武警院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武警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际情况,阐述了如何依据当前先进的URP理论进行武警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结合武警上海政治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实践,提出了一套武警院校建设数字化校园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随着校园一卡通系统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如何进行高效的系统运行管理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该文介绍了在校园一卡通系统的设计、开发、使用及维护阶段,如何让技术为管理服务,实现一卡通系统的高效运行管理,并列举了复旦大学的成功例子,不仅对校园一卡通系统的运行管理有考价值,对校园信息化建设其他应用系统的设计也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高校数字校园已进入整体建设阶段,为解决前期局部建设遗留的问题,迫切需要一种新的视角来探讨数字校园系统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问题。文章从高校数字校园建设现状出发,运用教育信息生态学的"系统"和"生态"理念对数字校园进行重新定位和审视,构建了高校数字校园的生态化建设模型,并对高校数字校园的生态化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引起人们对数字校园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现状,提出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将向决策支持系统方向发展,分析了决策支持系统在高校的应用,对数字化校园系统建设进行了规划,提出数字化校园建设要打造三大平台,即集中的数据中心平台、优化的管理服务平台、科学的决策支持平台。  相似文献   

14.
网格计算环境下的大学数字化校园基础架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网格计算环境的数字化校园平台体系基础架构,其中重点介绍了网格技术并且结合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具体要求,对实现网格计算环境下的数字化校园给出了建议和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15.
张凡  陈思平 《现代教育技术》2007,17(1):83-87,94
本文结合高校信息化工作和数字校园建设实践,以深圳大学数字校园建设作为典型案例,简要介绍了数字校园的内涵、重要意义、未来规划、体系结构和建设内容,以及对信息化建设和数字校园理念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6.
数字化校园作为实现教育全面信息化的重要途径,受到高校的重视。利用已建设的数字化校园数据中心,从师生需求出发,将无线应用协议WAP技术与教务管理相结合,构建了基于WAP技术的移动教务系统,补充了原有B/S和C/S模式教务管理体系结构,促进了数字化校园建设,提升了校园信息化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17.
数字语言实验室建设与维护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数字语言实验室建设与维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构建适应新模式大学英语教学数字语言实验室硬件环境、优化语音设备配置系统并维护设备正常运行,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外语教学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8.
进入新世纪后,数字化管理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和企事业单位发展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在新思想、新知识、新思维密集的高校,内部各项工作的数字化管理应该走在社会前列。校园安全状况是社会治安的一个缩影,安全保卫工作要创新发展,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管理水平要上新台阶,就必须实现数字化管理。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cept of translocality, of being ‘simultaneously situated’ in more than one place, in the context of ‘distance’ education in the digital university. The author works with the concept of critical time to propose an additional term, transtemporality, to also recognise the multiple times and temporalities engaged and interwoven in digitally connected spaces of work and study. The paper draws on interview material from an institutional case study of expansion in digital education, paying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student locations in time and space, arguing that recognising the shifting time–space of the campus is essential to supporting and teaching growing numbers of distance and part-time students. The author proposes that, rather than digital connections being viewed as a form of ‘reaching out’ from the university campus to the wider world, the digital university might be considered, in its translocal and transtemporal form, as an opening up of the idea of the university; embodied and imagined through strong connections across multiple locations, times and temporal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