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联解体以前,《共青团真理报》曾是苏联列宁共产主 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主要面向全苏各地的青年读者,发行量最高时曾创下2000万份的惊人纪录。苏联解体前夕,苏联共青团宣布自行解散,但《共青团真理报》却没有跟着走向灭亡,反而在激烈的报业市场竞争中牢牢地站稳了脚跟,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俄罗斯发行量最大  相似文献   

2.
苏联解体有多种原因,"公开化"与"媒体的解冻"是其重要因素。但苏联解体并非如某些学者所认为的是由于苏联的"媒介催化"或"舆论失控"所致,相反,苏联的解体是长期信息封锁、传播扭曲所造成的。将苏联解体归之于"舆论失控",忽视了问题的另一面,即严密的舆论控制对苏联解体造成的影响。新闻传播的确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不过不是由于"舆论失控",而是由于系统性的传播失灵。传播失灵导致了苏联媒体和政府的公信力被严重透支,为戈尔巴乔夫的公开性改革培养了潜在的支持者。在传播失灵的作用下,苏联社会表面光鲜,深层的社会矛盾却被掩盖,以致苏联社会脆弱得不堪一击。经常性的传播失灵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后果,这直接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3.
在1949年至1959年的中苏友好时期,《人民日报》通过大量的报道向国内宣传苏联的文学形象。然后,《人民日报》对苏联文学形象的宣传存在简单化报道的倾向。这一现象的产生是规范新中国文学的需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无产阶级文学榜样的树立以及"双百"方针的影响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此,可以对《人民日报》如何在宣传基调上回应当时社会有一个大体上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苏联学?它怎样界定?以上个世纪70年的苏联时代?以十五个加盟共和国的辽阔疆土?还是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抑或如某些人认为的,只有苏联的作品,而无苏联学;只有苏联作家,而无苏联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5.
新书推荐     
《居安思危:苏共亡党二十年的思考》李慎明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定价:79元20年来,对于苏联解体的原因,有着多种不同的解读,本书认为,根本原因在于"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在于苏联共产党的蜕化变质。  相似文献   

6.
本主要就苏联解体后有关国家在《中图法》(四版)世界地区表中(以下简称本表)的类目设置问题进行辩析,并提出修改的参考意见,与专家同仁们商讨。  相似文献   

7.
在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前南斯拉夫内部突然爆发出分裂战争的浓烟烈火,国家支离破碎。今天科索沃独立,未必是前南斯拉夫地区的最后一个危机事件。据说塞尔维亚内部的匈牙利族人和罗马尼亚族人的独立诉求已有很多年。  相似文献   

8.
李雪娇 《大观周刊》2011,(17):31-32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顶降落下来,宣告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不复存在。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错综复杂的,有制度性因素,有外部因素,有民族政策的失误,等等。其中戈尔巴乔夫偏离马克思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诱发了社会的全面危机,直接促成了苏共的瓦解和苏联的解体。  相似文献   

9.
文献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苏联是当今世界科技大国之一。发达国家对苏联文献都很重视,美国的《化学文摘》年摘录量近年已达50万篇,其中苏联文献占第二位。从六十年代的18.4%逐增到八十年代30%以上。日本的《科学技术文献速报》在苏联报刊到达后的三天内便加报导。苏联文献是世界科技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放松乃至放弃这个共享机会,不能  相似文献   

10.
王晶 《大观周刊》2012,(48):39-39,27
苏联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没有能坚持马克思列宁主艾的指导思想地位,实行了意识形态多元化的方针,使社会主义理想。实际上遭到否定.人民群众的思想产生了混乱.各民族失去了联合的思想基础和共同的奋斗目标,使苏联这个国家迷失了未来的方向,失去了主心骨。最终走向解体。  相似文献   

11.
吴珊 《青年记者》2008,(8):50-51
从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开始,到1991年苏联解体结束,这短暂的6年时间,正是苏联大刀阔斧地进行政治改革的过程,而戈尔巴乔夫的新闻改革,也正是以高度政治化为前提而进行的。苏联群众性周刊《星火》画报总编科罗季奇对英国BBC广播公司说:“戈尔巴乔夫执政的大约二年里,变化最大的是新闻界。”  相似文献   

12.
苏联当代最有声望、才气的作家钦·艾特马托夫的新作——长篇小说《断头台》(一译《死刑台》)发表在苏联著名文学杂志《新世界》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人民文学》、《钟山》、《十月》、《中国作家》、《厦门文学》、《长城》等期刊纷纷亮出“非虚构”或“纪实”旗号加以倡导。这些文学期刊希望借助于“非虚构”写作,弥补当前文学与现实疏离的状态,探讨一种“新的文学可能性”。非虚构写作强调在场性与审美性,但理论与实践往往是背离的。综观所发表的“非虚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都对非虚构存在着某种误读,就像有论者指出的,“非虚构”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非虚构”又是一个“框”。束缚着作者的文体创造性。现结合具体作品。就非虚构作品内容的真实性与非虚构文体建构的缺失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五十年代,“无脚飞将军”的故事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它来自苏联作家鲍·波列沃依根据真人真事所写的小说《真正的人》。波列沃依的其他作品,如《我们是苏维埃人》《斯大林时代的人们》,也曾被译介到我国。  相似文献   

15.
2000年5月13日,由满洲里市档案史志局和满洲里电视台组成的《人在他乡》电视专栏采访组,在大连市采访了曾三次冒着生命危险护送中共“六大”代表途经满洲里去苏联参加会议的百岁老人,也是唯一健在的中共“六大”代表唐宏经。  相似文献   

16.
唤醒“东方意识”的巨著———《东方文学史》评介·邵思成·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东方文学史(上、下册)》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重点科研项目,得到国家科研基金资助。刘安武、叶渭渠、仲跻民、黄宝生等40余位对东方文学研究有素的专家聚集到著名东方学家...  相似文献   

17.
第六届“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入选作品名单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北京·北京出版社)2.《城市街道党的建设》(天津·天津人出版社)3.《人间正道》(新闻出版署·人民文学出版社)4.《车间主任》(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5.《我要做好孩子》(江苏·江...  相似文献   

18.
在黑龙江省黑河市逊克县边境一带的几个屯子里,87岁的徐维刚是仅存的有纯正俄罗斯血统的人。但在中国生活80多年后,俄语对他而言显得陌生而遥远,大部分时间,他安静地叼着旱烟,偶尔开口,一口浓重东北的大茬子味。在一张2010年7月的户籍证明上,徐维刚的苏联名被译成特维申果·伊万·安德烈耶维奇,户类型一栏写着无国籍。这是目前唯一能证明徐维刚身份的东西。  相似文献   

19.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兴亡历程在世界近代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苏共对于新闻的公开性把握的尺度问题上出现的失误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舆论伏笔。苏联作为实践社会主义的制度的先行者,它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反思。我国在大力推进社会民主进程,捍卫新闻自由权利的同时,也要防止这种权利的滥用。  相似文献   

20.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19世纪美国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最优秀的小说,也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作品。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海明威认为现代美国文学"盖源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它之前或之后都不曾有过同它媲美的作品"。这充分说明了《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对美国文学的深远影响及其在美国文学上的重要地位。这部小说无论是从它的人物刻画、语言艺术价值还是思想内容来看,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