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心理学的“元叙事”——科学主义心理学由于过分强调“方法中心”、“唯实证主义”而使整个心理学陷入危机,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去中心”等观点为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语境和思路。以后现代主义为依托的后现代心理学对科学主义心理学展开全面解构和批判.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但未免矫枉过正。心理学的发展应从科学主义心理学和后现代心理学中汲取精华。建构一种多元取向的大心理学观。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视野中的高等教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后现代已经走向式微 ,但后现代的精神气质却发生着久远的影响。“后现代”是在对“现代化”的批判和否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景观包括 :否定和怀疑的理论本性、非中心化的解构策略、多元化的思维风格、富有建设性的创造精神、寄予关爱的全球视野。后现代观照下的高等教育有如下特点 :打破叙事范式 ,奉行实用的知识观 ;反对理性教育 ,追求多元的目的观 ;活化静态课程 ,倡导对话的教学观 ;立足本土文化 ,面向全球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主义与幼儿科学教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后现代”本是哲学家乐于谈论的话题,近年来逐渐形成为一种教育理念,成为我们反思传统教育的思想武器。我们开展“后现代主义的幼儿科学教育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汲取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营养,对当前的幼儿科学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反思,并试图在“后现代”的意义上重新理解科学和科学教育。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哲学与文化思潮,对以往的教育理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颠覆和解构,但却没有建构起相对系统的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思想虽然诞生于后现代之前,但包含着一些后现代主义思想因素,避免了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某些局限与不足。因此,在当下语境分析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后现代主义的部分契合与背离,对于我们进一步思考教育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教育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在后工业社会的历史背景下,世界教育也随之变为“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主体教育”、“通识教育”,即后现代教育。文章首先讨论了后现代主义的定义、特征和存在形态,进而提供了一种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教育模式、知识观、课程观、教育观和师生观。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特定的历史范畴,但"后现代语境"的基本倾向却是普遍存在着的。解构,是后现代主义作品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它是对旧作的一种再创造,以表达不同、甚至是全新的价值观。作为网络文学较早的开拓者,《悟空传》对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进行戏仿,它对传统经典的解构表现在对人物形象、叙事手法与故事主题的颠覆。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是近年来西方文化领域涌现的一种思潮。后现代主义课程目标观是在解构和超越现代主义封闭的、稳定的框架中的开放的、动态的目标观。文章提出建构后现代生成性、表现性的课程目标,还在后现代思想的基础上阐释了课程目标中科学的地位和作用,并且尝试对后现代课程目标观作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是产生并流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理论范式和社会思潮.其“解构”理论在强调解放思想、张扬个性和主体思考、重构人际关系方面,提供了积极的思维方式.但“解构”在后现代思想尤其是“消极的”后现代那里,表现为一种注重“破旧”解构、疏于“立新”建构的否定性思维方式,在“解构”及“价值祛魅”思维中,传统的真善美的意义深度、价值的普遍性和相对确定性也被消解了,而在一味强调多元性、个性自由、不确定性等社会及其价值的“碎片化”过程中,也易走向价值相对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甚至道德虚无主义.因此,对后现代理论范式及价值思潮的辩证把握和反思,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以及文化价值导向,对坚守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对文化生态和共同价值观、公民思想道德素质与国家精神培育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主义在当代中国已经成为了“问题”,中国前现代状况的存在并不能成为后现代主义不存在的理由。作为西方后工业社会的一种化现象。后现代主义与大众化之间存在着同质性和“互性”,大众化是历史叙述的后现代本;作为一种理论话语。后现代主义在消解了现代主义中精英化和大众化的二元对立结构后成为一种以大众化为主体的化。大众化批评的历史主要是批评大众化的历史,改写这一历史是后现代主义的学术成果之一。从哲学基础、美学倾向、艺术追求、化态度和价值立场等五个层面来考量,后现代主义无疑是一种大众化的辩护理论。  相似文献   

10.
在后现代主义以无可逆转的方式影响着教育方方面面的今天,借鉴后现代教育主张去构建一个既融合于传统又超越传统的、具有典型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小学教师素质结构,对现代小学教师素质的优化和转型有着重要现实意义。为适应当前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小学教育的要求,后现代小学教师素质主要强调小学教师更为平等的儿童观,职业道德上的“享受快乐”,师生对话中的“平等沟通”和日常教育中“生态意识的传播”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论后现代视野下的学校德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后现代主义作为20世纪末最具影响的哲学化思潮,越来越多地被引入教育领域,为现代学校德育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章从后现代视角出发来审视学校德育,分析了后现代思潮对现代学校德育的冲击与改造,进而提出了当前学校德育改革的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伊始,后现代主义思想开始在比较教育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后现代话语体系日益成为比较教育研究文献的重要构成。后现代理论家及其思想术语的引用以及后现代方法论的运用,意味着比较教育的后现代主义认识论已初见端倪。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女性主义课程研究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立场理解课程是课程研究的一个新视角,也是目前国际课程研究领域独具特色的理论流派之一。研究者把女性及其有关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重视女性的知识和经验,以女性自身的特点建构和发现意义。提出“关怀”是女性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也是教育最原始的职责,并建议采取关怀的而非技术的思维方式来修正和组织教育,倡导整合的思维模式,建立和谐、合作的人际关系、研究关系。  相似文献   

14.
Postmodernism has established a significant hold in educational thought and 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deas are to be found in the writings of Michael Peters. This paper examines his postmodern stance and use of Lyotard's account of knowledge, and from a naturalist point of view raises a number of objections centred on science as a metanarrative, the unity of the empirical and the evaluative, and reason, truth and the growth of knowledge. It is concluded that postmodern epistemology, unlike naturalism, does not serve education well.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is a response to one published in the June 1997 edition of the BJES (Cole, Hill & Rikowski, 1997) which criticises the author's claims about the utility of postmodern analysis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 (Blake, 1997).  相似文献   

16.
布洛克的后现代课程观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的布洛克等一批后现代主义课程学家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中汲取养料,合理运用后现代理念对课程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布洛克批判了现代课程的线性、预定性,控制性本质,认为课程的功能在于带领学生离开机构的、单调的、预先设定的、清晰可见的路线,而进入“迷途”,转向自己身份的创造。  相似文献   

17.
张颖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33(1):133-135,148
后现代思潮在当代西方学界全面主导着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经验反思与理论重构,而它对教育理论的批判话语更是集中于启蒙主义传统的各种教育模式。与重视知识传授和经验积累的专业化现代教育观念有所不同,后现代教育话语尊重不同主体意识的认知方式与体验过程,更加偏重个体意识与通识观念的素质培养与博雅教育。通过反思后现代思潮对于当代通识教育的各种理论利弊,将有助于建构一种面向体验教学过程和主体批判意识的新型通识教育思维。  相似文献   

18.
Philip Higgs 《Interchange》1999,30(2):121-142
In this article an attempt is made to defend a postmodern approach to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which it is argued is best able to provide guidance and a context for dialogue in a culturally pluralistic society such as South Africa. The impetus for such a defense of a postmodern approach to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is located in the challenge that faces South African education after the delegitimiz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Pedagogics approach of the apartheid era.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henomena of performativity and aestheticization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 The forces of performativity pose a threat to music and the other arts, even though some advocators try to justify music education by appealing to their alleged performative results. At first sight, aestheticization seems to accord much better with music education but closer analysis of this many‐sided phenomenon also yields negative points: superficiality often reigns, overfeeding leads to anaesthesia, and the aesthetic itself is often controlled by economic performativity. Even so, it is argued, the prospects of music education may not be as sombre as postmodern philosophy suggests.  相似文献   

20.
从现代教育范式转向后现代教育范式,是我国教育界正在实施的一次战略性转换。这种范式转换是基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盛行、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之上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后现代教育范式具有开放性、发散性、平等性、生成性、无序性及模糊性等特征。它对现代教育范式的反思与超越表现为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中心走向边界、从对立走向对话、从单一走向多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