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举办评选“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这样的活动来庆祝建国50周年,确实别出心裁。书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也是社会发展的推助器。在曾经的岁月中,一本又一本的书陪我们一起走过,她们是良师,是益友,也是离我们的心灵最最亲近的伙伴和知音。  相似文献   

2.
《读书》杂志1981年第4期,有一篇雷梦水同志写的《朱自清先生买书记》。看了以后,很有感触。雷梦水同志解放以前在北平琉璃厂的通学斋古书店工作,为了向各大学兜售书籍,每周都要到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去几次。有一次他扶着书来到清华大学,遇见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朱自清先生。朱先生翻看书的时候随手挑出一本问他: “这书是干什么用的?”“这书的作家是哪一朝代人?”“这个作家还写过哪些书?”这本书有几个版本?哪个本子  相似文献   

3.
是机缘,还是宿命?众多的读书人,在“世事都淡”间将生活的乐趣、人生的理想与对人生意义的追寻都寄托在了书籍里,“惟此几本破书,尚有不能释然”。相较于庙堂之上的喧嚣,读书、藏书、鉴书、校书、刻书、为书编目、为书写跋,充分体验了  相似文献   

4.
作家的工作对象是读者;音乐家的工作对象是听众。想当年伯牙鼓琴,意在觅知音。他鼓琴久矣,然听者寥寥。唯钟子期是其知音。伯牙弄琴意在太山,钟子期云:巍巍乎若太山;伯牙拨琴意在流水,钟子期曰:汤汤乎若流水。无疑,这钟子期是伯矛的最佳“听众”。换句话说,伯牙苦苦追求的就是要找到这样的  相似文献   

5.
多次听人说到“温源宁”这个名字。听张中行说过,听徐迟说过,听毕奂午说过,听曾卓和田野说过。可惜一直没读到温源宁的书。 今年春上,过江去看曾卓老师时,他送了我一些书,又借给我一些书看。其中有一薄薄的小册,使我大喜过望,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一簿册,原来正是温源宁用英文写成,诗人南星译成中文的那本著名的小书《人物剪影十七幅——一知半解》。  相似文献   

6.
谈交往     
《孤独的狂欢》说的是媒介的文化,是独立的个人在网络时代的“狂欢”,因为人既可以和电脑闲聊扯淡,也可以将之引为“知音”。吴伯凡对于“交往”的论述很精辟,闲聊与知音,灌输与传播,散见于书中各处的描述,让我对“交往”(Communication)的含义有了一些新鲜的体验。  相似文献   

7.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书——《女性的危机》(辽人版),是怎样的一本书呢?它是否是一本具有不同凡响的洞察力、无与伦比的书呢?它是否是“自我解放”的小说,“唤起了一代人觉悟”的书呢?以致“西方妇女人人喜爱,竟然达到了人手一册”的地步呢?不!它不是一本货真价实的  相似文献   

8.
最近,在日本的不少书店里,一些几年前出版的小说突然变得畅销起来。什么原因使这些书再度流行呢?原来“制造”这些畅销书的竟是书店的员工。 不少书的封带上赫然写着“这本书被长期埋没,真令人吃惊!”、“这是一本五  相似文献   

9.
胡望年 《军事记者》2008,(11):52-52
所谓“知音体”风格,就是由著名的《知音》杂志“首创”并形成特色的一种标题制作形式。为了增强大家的感性认识,试举几例:  相似文献   

10.
1985年,白云黄鹤的故乡诞生了一本名叫《知音》的刊物。记得创刊之初,它就以一次发行40万册,令期刊界刮目相看。10年耕耘,它的期发行量已达160多万册,早已由楚天走向全国,飞向世界。全国优秀社科期刊、湖北省优秀期刊……这一项项荣誉,更是记载着它的艰辛和奉献,它的追求与攀升。 “抚琴遇知音”,这一美丽的传说代代相传,不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知音》缘此定名,其良苦用心殷殷可鉴。然而,高山流水遇知音,又谈何容易?可以说,每一个刊物都在企盼自己能成为读者的知音,但让众多读者视之为知音者为数并不多。有人说,《知音》的成功在于刊名取得好。此话仅说对了一小半,没有真功夫和真货色,反倒枉负了好名称。那么,《知音》成功的“秘诀”又何  相似文献   

11.
四、文章是别人的好? 1988年台湾有项“民意调查”显示,“有百分之六十五的人不买书”。另外一项调查则说:“有百分之四十六的人在选择礼物赠送亲友时,不曾考虑到送书。”前者“百分之六十五不买书”,与学校教育制度有关,升学主义致使书店采取以补习参考书为主干的经营方式,正是多年的痼  相似文献   

12.
不知是谁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蠢。”此语非深得书中三昧者不能道哉。曾主持《读书》多年的沈昌文先生的《阁楼人语》,就是一本可以医蠢的书。笔者此文谈的仅是王蒙先生的序言《。阁楼人语》择优选录了沈先生主编《读书》期间撰写的“编后”一类文字,王蒙作序时借题发挥议论如何才能成为一位优秀的编辑,题目很妙也富有概括性:《有无之间》。好编辑应该“有”什么?相信不少人都能罗列出一大堆来:应该有知识、有操守、有热情、有容量等等。那么,编辑的“无”又指什么呢?还是听听王蒙的说法吧:优秀的出版家编辑家只有进入兼收并蓄的“无…  相似文献   

13.
笔者从最近所购几本新书中发现一怪事:“前言”中都有大致相同的几句话,例如:“仓促成书,加以水平有限,缺点错误在所难免,希望读者鉴谅。”;“由于水平有限,加以时间仓促,难免有疏漏舛误之处,欢迎读者指正。”多家如出一辙,只好认真对待,询问朋友。或曰:“前言中语,谦词而已。”果真如此吗?稍一留心,我就发现书中确有错漏之处,而且有些书连“勘误”都没有。  相似文献   

14.
误会     
每当看见书架上那两本《趣味数学》,我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我去找好朋友丁婧妍玩,玩着玩着,我不经意地瞅了她的书架一眼。咦,《趣味数学》?那不是我前几天丢的那本吗?于是我拿下来一看,上面还工工整整地写着我的名字!我正要叫她,她就笑容满面地走过来了,说:“哟!你可真机灵,这么早就发现我要送你的生日礼物了!”我想:还挺会编,竟然说是送我的生日礼物!于是我就说:“少装蒜了!说实话!这本书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她认真地说:“是我要送你的生日礼物呀!你怎么了?”我说:“少骗人了!这本书明明是我爸爸在北京给我买的!…  相似文献   

15.
在豪华本流行,系列书、多卷本文集铺陈的当今书界,一本仅70页码,2.5万字的素面小书,实在是太不起眼了。然而,历史上,一本薄薄的小书,甚至几千字的短文,掀起时代大潮,推动历史车轮的事,不在少数。不是吗?“半  相似文献   

16.
书之恋     
在世上的“嗜书狂”一族中,王亚民的“书缘”着实不浅:读书、写书、编书、做书、藏书;觅书、品书、拜书、醉书、痴书,他对书的痴迷可谓深矣。书,在他的世界里,早已作为生命的维系与延伸。他浸淫其中,孜孜以求,将其特有的激情与才情,缔结了这一美丽、悠远而旷久的“书之恋”情,并以其独到的品味和境界,使他的痴梦日臻圆满、日臻完美。这,或许出于天意。独上高楼  相似文献   

17.
财经读物当真是块“大肥肉”? 社社争出财经书,财经读物当真是块“大肥肉”?未必。 以中信社为例,在尝足了“奶酪”的美味后,它在财经读物的出版上更是不遗余力,《基业长青》、《似非而是》、《管人的真理》……直至2003年的《谁说大象不能跳舞》等等,书市上中信社的新版财经书已经不是一本一本地出,而是一群一群地出,隔几天到书市上转一圈,中信社的新版财经书总能使人眼花缭乱!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地不明     
一次逛书店,只见柜台前簇拥着一大圈人,正在争先恐后地看一本名为《目的地不明》的书。拿到书的人,前边翻翻,后边翻翻,然后皱皱眉头,又把书放下了。一连几个读者都是这样。这倒引起了我考察一番的兴趣。我挤到圈子里,问一个刚放下书的读者:“不喜欢吗?”他的回答颇为生动:“没有前言,没有提要,没有出版说明,也没有译者后记,真是‘目的地不明’,不知是一本什么书!”我接过一看,果然前后光秃秃的,连目录也没有。面对着这样一本书,读者如坠入五里雾中。  相似文献   

19.
天津科技出版社,去年下半年成立。出版社成立以后,究竟应该出些什么书?怎样为“四化”服务?许多同志心中不是十分有数。他们组织全体编辑人员,用两周多的时间分别到机关、科研部门、大专院校、医院、工厂、农村、渔业生产队以及新华书店、图书馆等几十个单位,进行广泛的调查访问,了解不同岗位的读者在向“四化”进军中,对科技书的不同要求,哪些  相似文献   

20.
某地,送奶人和一订户之间发生了这样一段故事. 有一天,订户拿一缺瓶盖的奶瓶来取奶,送奶人见了——送奶人:你的盖儿呢? 订户:你的盖儿呢?!(生气地) 送奶人:你这是什么意思? 订户:你摸摸你背后有没有盖儿再问我.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然而却是一场大可不必的争吵.从逻辑上说,这完全是由概念表达含混所引起的首先,送奶员用的“你的盖儿”这个概念表达欠明确,本应在“盖儿”前面加上“瓶子”的附加语,而送奶人却没有加,因而引起了订户的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