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郑森 《河北科技图苑》2003,16(3):9-10,58
根据开发广州人物数据库的实践,论述了TRS全文检索系统的中文处理技术、Internet连接功能、词表检索功能、二次开发功能在广州人物数据库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麦尚文 《新闻界》2005,(6):82-83
在平面媒体出现广告负增长、投资相对低潮的情形下,国内人物类媒体的发展却进入一个新的拐点。2004年,广州、北京相继诞生两份综合性人物类媒体:《南方人物周刊》和《时代人物周报》,成为中国人物类媒体变迁发展的标志性事件。这一新媒体形式在特殊的媒体竞合环境中南北齐放,使得“人物类媒体”作为一个媒体品类的产生而开始引发,、一泛关注;另一方面,以相对窄众的人物报道为主而定位各异的综合性人物类媒体,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观传统的人物报道手法并由此影响着受众的阅读方式,作为一类新生的媒体力量,它的发展又面临着怎样“瓶颈”,本文试就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人物数据库人物信息收录范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物数据库的收录范围分为人物收录标准和人物信息收录范围。与人物数据库建库有关的人物信息属性有:生物性人物信息、社会性人物信息和精神性人物信息;人物自身信息与人物相关信息;事实揭示性人物信息和评价性人物信息等。人物信息素材选择要素包括人物、人物信息、建库目的、服务对象,信息质量保证和建库能力6个方面。人物数据库存在2个信息主题取向:人物自身信息取向,专题信息取向。以此为X、Y轴,人物数据库主题分布在三个象限内。第一象限最理想,但需要在投入与产出之间取得一个可行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4.
麦尚文 《新闻实践》2005,(12):24-26
一年前。广州、北京相继诞生两份综合性人物类媒体:《南方人物周刊》和《时代人物周报》,成为中国人物类媒体变迁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这一新媒体形式在特殊的媒体竞合环境中南北齐放,使得“人物类媒体”作为一个媒体品类的产生而开始引发广泛关注。 在当前国内平面媒体出现广告负增长、投资相对低潮的情形下,人物类媒体如何在相对成熟的媒介市场中开辟发展新路;作为一类新生的媒体力量,创刊以来它的发展又面临着怎样的现实困境,新媒体的影响力应有怎样的独特的经营策略。这一系列问题,在主题为“现实与情景”的中国人物类媒体发展研讨会上得到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人物数据库的收录范围分为人物收录标准和人物信息收录范围。与人物数据库建库有关的人物信息属性有:生物性人物信息、社会性人物信息和精神性人物信息;人物自身信息与人物相关信息;事实揭示性人物信息和评价性人物信息等。人物信息素材选择要素包括人物、人物信息、建库目的、服务对象,信息质量保证和建库能力6个方面。人物数据库存在2个信息主题取向:人物自身信息取向,专题信息取向。以此为X、Y轴。人物数据库主题分布在三个象限内。第一象限最理想。但需要在投入与产出之间取得一个可行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6.
广州市人物数据库是广州图书馆首先开发的数据库,本文从编制电子版《广州市人物数据库主题词表》的缘起,指导思想,方法,技术要求等方面对《词表》的建设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汪增琪先生在一篇回忆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文章(《沈从文在西南联大》)中说到,沈先生教小说创作,经常说到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许多学生听得一头雾水,闹不清到底是什么意思。汪先生说他听明白了,他认为先生的意思是:“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部分都是派生的,次要的。环境描写、作者的主观抒情、议论,都只能附着于人物,不能和人物游离。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乐。作者的心要随时紧贴着人物。什么时候作者的心‘贴’不住人物,笔下就会浮、泛、飘、滑,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  相似文献   

8.
人物通讯有着力刻画的对象是人物,而每一篇人物通讯中的人物,不可能是孤零零地生活在某个角落里,他要和周围的人打交道并建立个种联系,作者按照一定的取舍标准,有选择地把中文人物的这种关系记录下来,于是文中就会出现三种不同类型的人物-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影子人物,本文所要讨论的主要内容,就是影子人物及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9.
张晓源 《图书与情报》2006,(1):69-73,79
在制定人物数据库的收录标准时,人物特征的多重属性与流动性、发展变化性、数据库建库目的与服务对象及人物信息来源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其中“名人”的收录标准需制定舆体量化指标:“地方人物”则应以“籍贯”和“活动地点”为主要选择依据。  相似文献   

10.
人物信息的检索主要利用各种人名辞典、人名索引、人物年鉴等,此外,百科全书的人物条目、其他各类辞典中的人物介绍、传记词典、地方志等工具书以及各类介绍人物的数据库和因特网站中都有大量的人物信息。本文对人物信息的检索途径进行了分类介绍。  相似文献   

11.
人物专访纵横谈周熠火【南阳】在新闻报刊和广播电视日益活跃发展的今天,各种形式的新闻报道各显其能,不断拓宽着新闻的路径。其中人物专访这一报道手段,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越来越为读者所注目和喜爱。各种报刊电视广播,尤其是报纸的周末版,人物专访更有不可代替的...  相似文献   

12.
人物专访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新闻体裁。它兼有人物访问记、人物特写和人物通讯的性质,是把三融为一体的一种报道形式。笔墨春秋20年,我采写了300篇人物专访和人物通讯特写。这些人物中,既有省会名流,又有在省会驻足的国内外新闻人物。如世界第一位深入南极腹地的女地质学家金庆民。我国名中电脑专家、“五笔字型”发明王永民教授,名电影艺术家孙道临等。  相似文献   

13.
汤涌 《浙江档案》2006,(7):32-33
绍兴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二十四座历史化名城之一,有着丰富、深厚的历史化积淀。老照片绍兴人物之一,以视觉形象记录瞬间的事物,留下人物活动踪迹的图像资料,从一个小小的侧面来向读介绍绍兴历史的一些过客,成为历史的见证,生动地反映了绍兴旧时的人物特征,让尘封的历史重现光华,但愿读从中获得启迪和教益。  相似文献   

14.
现在不少报纸都有特稿、专稿版,刊登一些长篇的人物报道,比较多的是安排在周末或周日,让人们休闲时阅读,很好。但这类长篇报道,人物一定要选准。否则,宣传效应就会降低,因为这不像一般的人物报道,一定要有新闻性才行。  相似文献   

15.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大力提倡以人为本,人物报道应该成为新闻报道的重头戏。但如何增强人物报道的新闻性,使之紧贴读者,可读、可信、可学,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我国正处于转型社会,人们的精神需求和阅读取向多元化,这对人物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更宽广的空间。近年来,各媒体开设了人物报道的专版专栏,推出了一批有影响的人物报道,取得了骄人成果,也说明人物报道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拓展。  相似文献   

16.
张婴 《视听纵横》2002,(5):83-84
我是浙江电视台社教部《帮助》栏目的一名编导,从《帮助》栏目开播之日起就一直和社会上处于弱势的困难群众打交道,以前曾做过农村栏目——《田野的风》,主要也是侧重于人物类的节目。我觉得在这类节目中,人物采访是节目成败的关键。其实在一般的电视节目中,都离不开人物采访,尤其是以人物命运为主线的节目中,更要进行大量的人物采访。因为从知情人物或新闻人物那里获取的新闻材料最直接,最具体。但是我们平时也会发现有些人物采访空洞、套话,缺乏深度,似乎说不说都没什么太大关系。这样的人物采访不可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那到底怎么样的人物采访才能吸引人呢?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能揭示人物内心真实情感和想法的采访,以及能体现人物个性特征的采访是最有魅力的。在形式上,电  相似文献   

17.
人物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所报道的人物“活”起来,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就人物个体而言,在具有普遍共性的同时,更多的还是个性差异,也就是所谓的“千人千面”。然而事实上在媒体所报道的人物中,往往强调了共性、忽视了个性,所以最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报道却不多,象焦裕禄、张海迪、孔繁森、陈金水、刘玲这样深入人心的报道更是屈指可数。因此,我们在报道人物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要让受众能够很快发现此人与彼人的不同,每个人物都具有生动的形象、鲜明的个性,真正让报道对象“活”起…  相似文献   

18.
郑行 《大观周刊》2011,(6):39-39
文学作品中对人物进行细节描写是必不可少的,对于读者要想充分理解文本中的人物形象,走进人物的灵魂,就不得不去理解作家对人物进行的细节描写。我们认为,可以从作家对创作时对人物的言行动作和内心世界的独白,以及外貌方面来作手。  相似文献   

19.
邓涛 《新闻三昧》2005,(4):29-30
《最佳普利策新闻奖作品》的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新闻之所以重要,主要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人。它写人,影响人,而且通常只有它对人有影响时,最无生气的题目才会显得重要。”在通讯家族中,人物通讯在数量上所占的比重比较大。研究并掌握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反映社会各界多姿多彩的人物,是时代赋予新闻记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20.
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是现代电视艺术表现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以表现真实人物为主要内容的电视专题片在屏幕上日趋增多,探讨人物专题片的创作规律,进而提高作品的文化品位,是摆在电视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一些优秀作品,对人物专题片的三个重要表现元素:情节、细节、环境,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文章作者认为,一些优秀的电视人物专题片之所以受到观众青睐,其成功因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有几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人物专题片要有故事情节,故事要有情感、情趣;要巧用细节来刻画人物的外部形态和性格特征;要展示环境,用以揭示人物的生存形态和情感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