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入声表》在古音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本文从三个方面讨论《入声表》在古音学史上的地位:1、时人及后代学者的评价。段玉裁、方东树、姜亮夫、王力、唐作藩等的评论较有代表性,他们认为《入声表》对入声与平声关系的处理超过前代学者,体现了江有诰具备极深的审音之功等;2、《入声表》对后代古音学的影响。《入声表》是制作韵表的典范,给先秦语音尤其是韵部系统作了韵图,使后人据此可以看到当时语音系统的面貌,对规范上古韵表的制作、明确古韵构成及古音拟测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入声表》的失误及其不足,主要体现在古韵系统不尽完善。韵字选择上有时过于相信前人而于自身系统不相合。  相似文献   

2.
经过一代代学者长期地探索,才逐渐发现了隐藏在汉字当中的语音事实,那就是形声字的声符反映着古代的语音系统。谐声价值的发现和利用,使古音研究在研究材料、研究方法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对古韵研究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后代古音学家的研究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3.
江有诰《入声表凡例》在研究上古入声及平入关系时所运用的主要方法有:比较前辈学者对入声的看法及在处理平入对应关系中的得失,择善而从;以考据的方法离析中古入声韵、阐述上古平入关系;以等韵观念处理古音中的平入关系。  相似文献   

4.
宋代古音学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古音学是在吴开拓下发展起来的。它的建立和发展 ,有着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隋唐人的协音注释为它作了前期准备 ;对前儒经说的怀疑以及对《集韵》《礼部韵略》旧韵模式的不满 ,促使了宋人对古音学的研究。它的蓬勃发展 ,一是表现为研究古音的著述很多 ,二是研究古韵的学者很多 ,他们在各种著述中发表了很多古音学方面的见解。宋代古音学虽然以通转叶音说为主体 ,但宋儒之中不少人对古本音问题以及对叶音说的错误 ,都有相当深刻的认识 ,并提出了古无叶音说的口号。本篇从古音学史的角度 ,探讨了宋代古音学形成的历史条件及社会基础 ,并讨论了宋代古音学的历史功绩及其是非问题。  相似文献   

5.
根据《古韵标准》所定古韵分部和《四声切韵表》所反映的古音阴入相承关系及“数韵共一入”理论,可以得到江永阴阳入相配的古音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根据与入声的关系,祭泰央废已成独立的一类。江永对祭泰央废与入声关系的发现,对戴震、王念孙、江有诰的祭部独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黄侃派古音研究者提出的上古韵分28或29部,其每部之内均列有所辖《广韵》韵部及离析表,这是继承清人和该派学者自身研究后提出的成果,是上古音构拟和研究上古至中古语音演变的重要依据。黄永镇1934年著《古韵学源流》一书,系统总结和展示了黄侃派学者古韵28部或29部说的离析成果,是当代汉语上古音研究的重要基础,应加以继承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元明时期,音韵学开启了新的篇章,以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为代表,产生了一批以研究当时实际语音为任务的韵书;《韵法直图》、《等韵图经》的出现,标志着等韵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古音学方面,陈第、焦弦等人的研究成就也是超越前人的,明代的古音学思想从杨慎修正“叶音说”,到焦兹主张“古诗无叶音”,再到陈第彻底破除“叶音说”和提出“音有转移”,标志着科学的古音学思想的确立,为清代古音学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分析了汉学在明代的日渐复兴及焦虼、陈第等一批从事考据的学者取得的成就的同时,纠正了前人以为有明一代经学著述“无非窃盗”之观点的偏颇。  相似文献   

8.
白俊骞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2):49-52,72
作为清代古音学研究的集大成者,江有诰在古韵分部、阴入相配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这得益于他对材料的广泛占有和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吸收,并在方法上积极探索从而做到"后出转精"。当然,受时代、个人的局限,其古音研究在韵部分类上未能至于尽善,未能形成阴阳人相配的韵部系统。  相似文献   

9.
《增补汇音》声母方面保留了上古音系统的许多特色。阳声韵完整地保留了上古音[-m]、[-n]、[-η]的收尾系统。阴声韵只有“玑”、“葩’,两韵差异较大。入声韵出现了与阳声韵相配的入声和与阴声相配的入声两套。《增补》中出现大量阴入对转现象。《增补》将上古四声分为七音,上古许多入声字,在《增补》中属于上去或下上,这是与上古调类最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江有诰对古音的整理、对古韵的分部和对入声的分配等方面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相似文献   

11.
根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后的《六书音均表》四,统计出段玉裁《诗经》“古合韵”109例,然后利用今人古音研究成果,逐一考订,重新缕析,把属于“合音”的分为三大类,计有102例,并在每一大类下面以音理分析;对不属于合韵的7例,也一一作了分析,指明这是段氏《诗经》“古合韵”的少数讹误。段氏《诗经》“古合韵”在音韵学研究上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基本上能反映《诗经》合韵的诸种情况,为研读《诗经》押韵提供了方便;《诗经》合韵又反映了古韵部间的亲疏关系,同时也给音韵学者对上古音的拟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段玉裁的古音学成就主要反映在《六书音韵表》中,是贯穿其古音学的一条主线,文章拟从《六书音韵表》的原材料出发,结合段注的相关字例,并利用现代语音学的原理以及语音拟测系统进行分析、阐释,以求真实、全面地揭示段氏的"音变"问题。  相似文献   

13.
黄侃先生遗著在不同的地方出现三个不完全相同的古韵表,它们的主要区别是"歌"部排列位置不同.分析"歌"部排列位置不同的原因,可看出以下一些黄侃先生的古音思想:"歌"韵是黄侃先生研究古韵的出发点和基点;阴阳入相配的系统性思想;以《广韵》为依据,以古声求古韵、以古韵求古声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古音学是传统音韵学的一大分支,是汉语音韵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音学研究既是上古汉语音韵本体的研究,又是古音学史的研究。谐声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与汉语音韵研究尤其是上古音研究是密不可分的。谐声与古音学研究既是利用谐声材料梳理、构拟古代汉语语音系统的研究,又是谐声与古音学史的研究。本文梳理、辨明谐声与古音学的源流和历史演进,为汉语音韵学、文字学、汉语语音史等学科,总结和探索新的研究视角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段玉裁《答江晋三论韵》确立的十八部古韵体系,是段氏古音学的晚年定论。在该信中他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对《六书音均表》作了修订:1、增立冬部;2、以屋承侯;3、物同分立。  相似文献   

16.
清代古音学代表人物都未尽废叶韵之说,他们或直接以叶韵名目解释上古韵文随韵改读现象,或用叶韵之法而易其名目.这种叶韵观建立在古韵系统研究的科学基础上,是清代古音学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7.
朱熹叶音具有古音属性。据《楚辞集注》叶音考察朱熹古韵分部,考得朱熹古韵舒声十四部、入声八部。《楚辞集注》叶音古韵与《诗集传》叶音古韵和江永的古韵分部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18.
朱熹《诗集传》与吴棫《诗补音》音叶差异颇大。从语音根据与韵段韵谐状况、古韵、审音几方面对47例韵异音叶考察后发现,朱熹重协韵,轻考古,对《诗补音》的改订有得有失,要具体分析。朱熹、吴槭注音叶是一种程度不同的审音自觉行为。  相似文献   

19.
试论段玉裁的合韵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地划分上古韵部自顾炎武开始,到段玉裁时,古韵分部才定大局。后来的学者几乎一致认为,段玉裁取得成绩的原因之一,就是创造了合韵说,段氏首开用合韵说确定上古韵部的先河。合韵说对古韵分部的作用不亚于顾炎武的“离析唐韵”。合韵说是段氏古音学的核心,也是每个研究上古音学者所必然要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不仅看到了研究合韵说的重要性,也注意到段氏的说法与后人对合韵的理解不尽相同。基于上述原因,兹根据《六书音均表》①来探讨段氏的合韵说。  相似文献   

20.
方以智的《通雅》对古韵通转多所阐说,与其古韵七部说一致;其"对转"、"旁转"之例,合于古韵实际;所列"旁对转"之例,则有不安之处。原因在于,方氏理论上认为方音乃古音之遗存,实践上便以当时方音为主去直接推求古音,以期"一变而至于道",而忽略了《切韵》系韵书在记录古今音变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