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描写采莲生活的诗歌很早就出现了,汉乐府中就有《采莲曲》、《江南可采莲》等,南北朝时出现了不少写采莲生活的名作,如《西洲曲》等,到了唐代,写采莲更是成为一种时尚,很多名家都写过这类诗歌。下面我们撷取几首赏析。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这首诗主要写采莲姑娘的美丽容貌。亭亭玉立的碧绿荷叶和妙龄少女的绿色罗裙融为一体,娇嫩的荷花映衬着少女美丽的脸庞。荷叶和罗裙,荷花和面庞相互衬托,交相辉映,共同组成了一幅美妙和谐的图画。这里写采莲少女的衣着容貌,色彩鲜艳而不俗气,洋溢…  相似文献   

2.
美人如花,令人赏心悦目,形容女子面容美丽的词如“花容月貌”、“闭月羞花”、“面若桃花”等。有一首诗写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把人面比喻成桃花,是再恰切不过的了———年轻美丽的女子,面容白里透红,灿若桃花,美艳动人。当然比喻成莲花也是很恰当的。如唐朝诗人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诗歌描写了少女如花的容貌,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人面如花,相互映照;再如郑愁予的《错误》中“那等在季…  相似文献   

3.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七绝圣手”王昌龄所写的这首《采莲曲》,文笔精巧,脍炙人口,构思独特,耐人寻味。全诗将采莲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其花人合一,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读后细品,令人叫绝。“荷叶罗裙一色裁”,是说罗裙与荷叶一色;“芙蓉向脸两边开”,是说荷花与笑脸颜色俱红,脸庞与荷花共美。这两句把颜色相同的事物巧妙地组合在一起:采莲女的笑脸掩映于红荷之中,艳丽的荷花又向着少女的红颜开放;采莲女与绿荷红莲浑然一体,人可与花媲美,花亦对人有情,相互映衬,花人合一,浑然难…  相似文献   

4.
赞叹荷花之美的诗我们读过不少,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等,但歌颂荷叶的篇章我们却读得不多,《荷叶咏》另辟蹊径,让荷叶走进了我们的视界。文章开头,作者并没有让荷叶先出场,而是极力描写荷花之迷人,美之曰“玉立婷婷”、“盈盈欲滴”、“皎皎无瑕”、“娇羞欲语”,犹如少女般清纯可爱。加上“绿盖翠叠,青盘滚珠”,我们不由自主进入一幅美不胜收的画中。接着,作者不由得想起许多咏荷的名句,从先秦的《诗经》开始想到唐代白居易的句子,如果不是一阵“忽然”而来的凉风,作者也许还要长久地沉浸在历史的…  相似文献   

5.
<正>荷花历来为中国文人所喜爱,成为诗词中常常歌咏的对象。“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在屈原笔下,荷花成为高洁志趣和不屈灵魂的象征。苏辙仰慕荷花的高洁:“开花浊水中,抱性一何洁。”荷花可以是青春之花,“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其二)》)。荷花还可以是思念之花,“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李商隐《板桥晓别》)。荷花还能在诗词中营造一种清新、淡雅的意境,如“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相似文献   

6.
《阅读与鉴赏》2006,(7):24-24
赞叹荷花之美的诗我们读过不少,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等,但歌颂荷叶的篇章我们却读得不多,《荷叶咏》另辟蹊径,让荷叶走进了我们的视界。  相似文献   

7.
淤泥·荷花     
自古以来荷花博得多少文人墨客的钟爱,留下数不清的千古绝唱。唐朝大诗人杨万里有句佳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叶如盘如盖,墨绿浓郁,那摇摇欲坠的荷花粉中带白,白里透红,亭亭玉立,脉脉馨香悄然浸润过来。微风轻拂,连片的荷叶簇拥着花朵轻轻舞动,就像身着红色舞裙的少女婀娜的倩影。“出淤泥而不染”,人们常用这句话赞美荷花纯洁、高贵的品质。可在赞美荷花的同时,却忽视了淤泥的存在与价值,为什么偏认定淤泥在荷花下面就是要污染荷花呢?有这样一件事:一个人在池塘里种了美丽的荷花,岸边赏花人的赞叹道:“荷花出自淤泥而…  相似文献   

8.
《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读完这篇文章,一幅清新、美丽的画面浮现在我们面前:溶溶月色,田田荷叶,亭亭荷花。诗、情、画高度和谐地统一,读之如品美酒,愈品愈觉浓香醇郁,让人陶醉其中。  相似文献   

9.
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诗意采莲姑娘们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美丽的脸庞红得如荷花一般。在一片绿色、红色交映的荷塘里,分不清哪些是人,哪些是花,直到听见清脆的歌声从荷塘里传出来,才发觉她们已经荡着小船出来了。采莲曲@王昌龄!唐  相似文献   

10.
读想说议     
[教例]:小学语文第六册《荷花》二、三自然段。 (前面,初步学习了第一自然段,黑板上已板书“我去看”。) 一、读 师:请轻声读2、3自然段,用“__勾画写叶的句子,用“波浪线’沟画写花的句子。[板书:叶、花) 师:荷叶怎么样?你觉得荷叶美吗?从哪儿感受到美? (读小黑板上的句子:①荷叶像碧绿的大圆盘。②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师:通过比较,你还感觉到荷叶什么?从哪儿感觉到“茂盛”?为什么能感觉到茂盛?(生议;板书:挨挨挤挤) 师:荷花又怎么样?你们觉得荷花的什么美?第二自然段具体描述…  相似文献   

11.
<正>一、教法:方式灵活,入情入境(一)“画”虚为实在课堂导入环节,因为《池上》写的是荷塘趣事,一年级上册学过的古诗《江南》,同样也是写荷塘趣景的,因此,由《江南》一诗导入,学生更有亲近感。吟唱版的《江南》视频,用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荷塘中挨挨挤挤的荷叶,在夏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摆着的荷花,以及在清澈的池水中灵活地嬉戏玩耍着的色彩斑斓的小鱼。这一派美丽的荷塘风光,  相似文献   

12.
[案例] 在上古诗《小池》时,我让学生就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的“荷”是荷花还是荷叶呢?接着出现了一段比较有意思的“争论”:“是荷叶,因为书上画的是荷叶。”“我有意见,不一定书上没画荷花,作者那时就没看到荷花呀!也有可能是荷花。”“可是老师刚才说写的是初夏,荷花还没开呢。”“不一定没开呀。”“荷叶都才露出一点点呢。”……[感悟] 这个问题是我没有想到的,教参里的解释是荷叶才露出尖尖的角,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它。我不知道是不是该和学生说那是荷叶,我怕那样…  相似文献   

13.
荷花     
看,多美啊!那绿得发亮的荷叶把池塘铺得满满的,真是“莲叶何田田”啊!那晶莹剔透的滚圆的露珠,在荷叶上扭动着胖胖的身子,玩耍着,嬉笑着,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七彩的光芒。白荷花犹如快乐的白雪公主,纯洁美丽;红荷花则如穿着红纱衣的妙龄少女,小脸粉嘟嘟的,无比艳丽。放眼望去,这些荷花竞相开放,如同一个个穿着纱裙的仙子,在绿色的舞台上展示着自己的美丽。那全开的,像舞蹈的天使,用自己优美的舞姿打动了百花丛中的精灵——蜜蜂。蜜蜂被荷花那清幽的芳香所陶醉,贪婪地吮吸着荷花甘洌的花蜜。那半开的,像羞涩的少女,只展开了几片轻薄如纱的花…  相似文献   

14.
盛夏荷塘     
盛夏来临,荷塘里的荷花开了。有的荷花彩船般的花瓣向外伸展着,露出了金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荷花半开着,就像调皮的小姑娘在和大家捉迷藏;还有的打着朵,像羞涩的少女不肯露出她灿烂的笑脸。风儿领着乌云来看荷花,“哇!好美呀!”碧绿的荷叶衬着红的、白的、黄的、粉色的荷花,就像一幅美丽的画面。它们争相欣赏这亭亭玉立的荷花仙子,挤得满头大汗,就这样乌云把自己变成了雨。风来了,雨来了,荷塘里的荷花跳起了水上芭蕾。雨点打在荷叶上,发出了“噼噼……啦啦……”的响声,就好像为荷花仙子的精彩表演鼓起的掌声。天晴了,也许是荷叶茎下的小鱼在…  相似文献   

15.
采莲曲     
译文:一群采莲姑娘身穿和绿色荷叶一样颜色的罗裙。粉红的荷花映照着姑娘们鲜艳的脸庞。她们混杂在池塘中难以发现,听到姑娘们的歌声,才知道有人出来。  相似文献   

16.
艾青《黎明的通知》一诗中“健康而美丽的”是指什么?王尔龄同志说是“那些贪睡的少女”,一木同志认为此说”不太确切”。但一木同志自己的解释,我认为也是“不太确切”的。其一是一木同志批驳王尔龄同志的观点并不能一语破的。王尔龄同志之所以把“健康而美丽的”说成是“那些贪睡的少女”,主要是“少女”一词障蔽了他的视野,将“健康而美丽”看成是少女特有的属性。其实,诗中的“少女”是属于贪睡而不觉醒的人,不属于真正“爱生活的  相似文献   

17.
荷花     
我家门前有一个大池塘,池塘里的荷花长势茂盛,十分美丽。那碧玉似的荷叶,那亭亭玉立的荷花,使人大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慨叹!每当我看到那美丽、洁白的荷花,就会被那迷人的清香陶醉。荷花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撑着一把把大绿伞,怕被淋着似的。蜻蜓仿佛也被美丽的荷花姑娘吸引,“赖”在荷花上面不愿离开。那白色的、粉红色的荷花开满了池塘,白的像雪、红的似霞。碧绿的荷叶上珍珠似的露珠仿佛一群淘气的小孩子在荷叶上追逐打闹。荷花的“坐椅”绿绿的,浑身长满刺儿,仿佛怕别人把自己美丽的面貌抢走。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浊…  相似文献   

18.
每当盛夏之际,人们徘徊于池塘之滨,望着那袅娜的莲花,闻着缕缕清香,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起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咏莲的俊句佳篇。唐代白居易的“菱叶萦波荷飙风,荷花深处小船通”。即从形态上描绘了荷花,宛如一幅明丽的水彩画。王昌龄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这是运用比  相似文献   

19.
咏荷诗欣赏     
雨中的荷花、荷叶姿态优美而有韵味,如宋代杜衍的《雨中荷花》:  相似文献   

20.
近日阅读《余光中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深感余光中先生的散文“气势宏大”“并具有深刻幽默感”的魅力。在《缪斯的左右手》一文中,余先生论及诗与散文的表现手法不同时说:“大体而言,诗好用意象,尤其是比喻,散文则相反。但也不可一概论之,因为《诗经》的赋比兴三体之中……远古的诗人陶潜,诗中绝少用比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