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新闻三昧》2008,(1):28
一份表达几十家国字头行业报意见的报告,摆放在中国产业报协会会长曹恒武的案头,并同时呈送到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在对国务院"19号文件"表示赞成和拥护以后,这些产业报希望管理部门能够把征订推荐与强行摊派区分开,企业自有资金订报应当视同自费订阅.曹恒武说:"行业报们早一天走向市场,就会早一天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2.
韩冰 《新闻传播》2012,(2):160-161
产业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经济类报纸"(中国产业报协会会长曹恒武)。据中国产业报协会统计,目前,我国有120多家产业报,其中近百家由中央机关和各部委主管主办,20多家为地方厅局创办,产业报在我国报业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近几年,随着报业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加上都市报和网络等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产业报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产业报如何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媒体市场中站稳脚跟,谋求生存与发展呢?本文试图通过对产业报历史沿革、自身缺点等方面的分析,对产业报的发展方向进行一个初步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我国目前大量存在的行业报(或称产业报),大约又能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官办”转为“民办”的产业报,如《中国冶金报》。另一类是目前仍然存在的“官方”性质的行业报,如由国土资源部主管的《中国国土资源报》,这类报纸的现状是,它们已由部委“主办”变为“主管”,不再是机关报,经济上大多自收自支,也在一定程度上踏入了产业化发展征途。但由于  相似文献   

4.
审视我们经营着的产业报,发现有许多不利因素。论时效性和宣传效果,报纸不如广播电视;在报纸中,受出版周期影响,产业报的时效性又是最差的。 那么,产业报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寻找产业报与其他综合性报纸的区别点,探求产业报的属性及存在的价值。 “隔行如隔山”一句普普通通的话道出了问题的底蕴。每个行业都有其自身的特性和某种规律性的东西,对发生在行业内部新闻的价值评判,相对而言  相似文献   

5.
我国很多报纸,既是行业报协会员,也是产业报协会员.中国产业报协会成立于1986年,现有会员单位84家,是由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领导的新闻一级协会,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民政部登记注册,具有社团法人资格的全国性协会.其会长曹恒武先生多年来对产业报的发展研究颇深,让我们来看看曹会长对产业报的研究和认识.  相似文献   

6.
王庆 《新闻传播》2007,(7):56-57
作为一名行业报的头版编辑,根据几年来的切身感受,笔者认为:行业报的头版是整个报纸的脸面,更是报纸的灵魂。让原来“死板呆滞”的面孔生动“丰润”起来,是行业报立足于报林并不断得以发展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7.
常云 《青年记者》2007,(20):84-84
行业报是中国经济类报纸的主要存在方式,曾长期担负着中央各大部委机关报的角色,并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步走入繁荣。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行业报通常被称为"产业报",或者叫"部委机关报"、"专业报"或"产业经济报"。1998年中国报协产业报委员会正式提出了"行业报"这一称谓,即专指中央部委所属的全国性的经济类专业报纸,服务行业领域涵盖工矿、交通、运输、建筑、信息、商贸、金融、工商管  相似文献   

8.
作为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行业报对我国各行业的发展和报业结构的多样化、专业化做出了贡献,至今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但毋庸置疑的是,行业报的办报过程中普遍存在机关味浓、说教味重、新闻性弱、专业性过强的问题,明显地制约了行业报的发展。在媒体普遍思变的今天,行业报在坚守机关报阵地的同时,要更多地在朝社会公众媒体方向发展,方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行业报向公众媒体方向靠拢绝不意味着全面放弃本行业特色,步别人后尘办什么杂闻报、大众报、趣味报。实际上,在行业报的受众中大部分是行家、专家、管家,他们对关乎行业的国家相关政策、内部发展动向等诸方面的报道格外关注,一旦丢“专”弃“业”,行业报也就丢掉了自己“主体”优势和长处,不但会失去这块市场,而且会淹没在众多相似媒体中。  相似文献   

9.
目前,县市报已停办,专业报、行业报已与主办单位“脱钩”进入市场。市州报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办什么样的市州报,怎样办市州报,市州报如何面对新的形势求发展,成了市州报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10.
行业报与产业报虽一字之差,内涵却大相径庭。当下,各行各业正面临深化改革,努力探索转型发展之路,有的已步入"深水区"。传统媒体受新媒体冲击、挤压以及同质媒体间的激烈竞争,举步维艰。作为媒体大军中一个重要方面军的行业报更是面临挑战,同时又是机遇,唯有变革才能重获生机,转型发展是唯一路径,由行业报向产业报转型成为我们思考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11.
蒋光明  杨民生 《新闻界》2005,(5):12-13,11
行业报的“生死抉择” 目前,中国报协行业报委员会有71家会员单位.就这71家单位而言,他们对转制的适应能力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报社,基本具备转制条件,用人、分配、财务三项制度改革已经完成,自己积极要求转为文化企业的,有17家,占24%.这些报社大多是进入市场比较早,发展比较快的.如《中国计算机报》、《中国保险报》已经被批准作为改制的试点单位.《中国汽车报》、《人民邮电报》等报社也正在积极申请转制;第二类报社,经过多年改革,转制有一定基础,但用人、分配、财务三项制度改革尚不够完善,还有一些实际问题需要解决.这类报社大多是国务院各部委或行业协会主管的行业报,有48家,占68%;,第三类报社,一般由于所属行业性质或规模方面的原因,报社也比较小,如果转制为企业,脱离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报纸可能办不下去.这类报社是少数,约占8%左右。  相似文献   

12.
王世军  贺银河 《传媒》2020,(1):28-30
从一张报纸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老年文化产业集团,《快乐老人报》在纸媒寒冬中逆风飞扬,成功走出一条“先办媒体再办实体”“由运营媒体到运营人群”之路。《快乐老人报》快速崛起,得益于其有一套暗含了《孙子兵法》强调的“兵者五事”(道、天、地、将、法)的“孙子兵法”。《小趋势——万亿老年市场窗口期悄然到来》全面、系统、权威地披露了《快乐老人报》的“孙子兵法”,希望为报媒的转型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3.
聚焦"瘦报"现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何谓“瘦报”所谓“瘦报” ,又称瘦型报、瘦身报纸 ,即在传统的对开或四开报纸的基础上加长、缩窄 ,使报纸在外形上显得更加苗条。其实 ,“瘦报”并不是新鲜事物。按照报刊史学家丁淦林先生的说法 ,早在20世纪40年代 ,邹韬奋创办的被称为“中型报”的《生活日报》 ,其实就是一种瘦报。“瘦报”起源于美国。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仁风教授介绍 ,近些年来 ,美国报纸版面变化较大 ,除了“图片增多变大”以外 ,“报纸变窄”是另一显著变化。不少美国著名报纸的版面由8栏改为6栏。美国发行量最大的《纽约时报》 ,自1976年9月7…  相似文献   

14.
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今年4月中旬,中国产业报协会在京召开第三届(2006年度)全国行业报质量检查总结会议,对60家受检行业报的编校质量情况予以公布.  相似文献   

15.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中国冶金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机关报向行业报转变,综合报向专业报转变,报道内容也以经济报道为主。经济报道成为报纸的重头戏,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光是《中国冶金报》,其它行业报和专业报都面临的必然趋势。但是,经济报道总让人与枯燥、乏味连在一起,甚至常常使之处于“外行看不懂,内行不愿看”的尴尬境地。把经济报道写活,写得有滋味,有分量,使之如同一道色香味俱全的饭菜,并对经济活动有所启示,这是我们应该努力去做的。经济报道要有“色感”什么叫色感?这个色不是指版面的美工处理,主要指的是…  相似文献   

16.
可以肯定的说,未来的报业绝不仅仅是报纸业。宣告“报纸行将消亡”或许是不智的,但报纸在新的媒体发展格局中被边缘化,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部分媒体研究者认为,报业并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报纸产业,而是报道产业,未来的报业势必将转型为新型媒体机构。报与网之间建立起来的关系,将是一种“共生关系”,“报即是网,网也是报”,媒体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界限分明。全媒体时代的媒体产业形态。差异性将会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17.
杨慎勤 《新闻前哨》2005,(10):33-34
一、精心策划是前提对产业报而言,新时期的战略思想、战略规划、重大决策及突发事件应对等,无不决定报纸及企业对内、外宣传的意图和走向。就行业、企业报的头版头条而言,与以往不同的是,如今不再由总编排选头条,而是编采者倾全力去共同打造具有一定深度的头条。说具体点,内容除报道与产业和企业相关的重、特大新闻外,主要以经过精心策划的、带有中国产业、企业报独特视角的、既有新闻性又有相当深度的个性化报道为其主体。这类经过重点策划的稿件,应属于产业或企业报独家的新闻视角或具有独到见解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8.
朱尖 《新闻三昧》2005,(9):40-41
企业报是属于企业党政管理下的行业报,在一般读的心目中,这种报纸是“宣传报”,是“件转发报”。《江汉石油报》虽然是江汉油田湖北管理局的机关报,但如果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份地地道道的报纸。近年来,它多次荣获优秀企业报的称号,并得到读的认可。为何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我想关键在于报社在办报的过程中具有新闻的理论意识、新闻的人才意识、新闻的创新意识和新闻的服务意识。  相似文献   

19.
常云 《青年记者》2007,(14):165-165
“行业报”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媒体形式。在国外,为行业服务的媒体多以期刊杂志的形式存在,而且地域性比较强,全国性的行业报几乎没有。而在中国,从数量上看,行业报在全国性报纸中占有近八成的比例,占全国报纸总数量的7、8%。“行业报”作为中央部委所属的全国性的经济类专业报纸,被赋予了特殊的历史使命和特殊的宣传功能。行业报在中国的存在和发展实际上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在体制改革进程中保障各行业持续有序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行业报:“要行业”还是“甩行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山西省行业报系统,山西工人报是惟一蝉联7年"山西省一级报纸"的行业报。在全国工人报刊系统,山西工人报是获得国家最高新闻奖和本省最高新闻奖数量最多的工人报。作为一张行业报,山西工人报为何能在竞争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