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铁生以一种被他称之为"宗教精神"的信仰来直面"生命盼偶然"和"苦难的无常",认为只有通过生命精彩过程的创造才能带来生命的超越和灵魂的救赎.他的宗教精神超越了佛教的虚无灭欲,超越了基督教中神对人的拯救,找到了用爱的力量来完成人类灵魂的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2.
在史铁生的作品中,困境、生命、宿命、戏剧、死亡、宗教、爱情是几个特别引入注目的关键词.史铁生以最体己的视角关照生活,却透视了整个社会、人生、历史与自然.他的创作表现出坚韧的品格--对真实人生做着最清醒的观察与思考,在诗意的追问中悟出充满智慧的答案,在信仰的废墟上重建人生理想,赋予了文学创作永恒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诗魂论     
诗,当有灵魂。 事实是,尽管写诗人比读诗人还要多,而我们却被那些没有灵魂的诗所围困。 我便常常想到康德的批评: “某些艺术作品,虽然从鉴赏力的角度来看,是无可指责的,然而却没有灵魂。一首诗,可以写得十分漂亮而又优雅,但却没有灵魂。一篇叙事作品,可以写得精确而又井然有序,  相似文献   

4.
史铁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他用残缺的身体,向广大读者展示出一个最为健全和完满的思想者的形象。《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最为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文中集中思考和表达了"生命"的困难与意义,其间所蕴含的一个人身体残缺并不能阻挡其精神世界的完美的信念历来为人们所称颂。从史铁生的相关经历以及其精神世界出发,通过对《我与地坛》一文的赏析来深入探讨"残缺中的完美"这一话题,能够引起更多人对这一问题的思索与感悟。  相似文献   

5.
勃拉姆斯是音乐王国里虔诚地为艺术奉献自己一生的伟大艺术家。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他的伟大是平凡的自然升华。他对音乐的贡献是伟大的,古典音乐与浪漫主义元素很好地融合在作品中。他的性格敏感又冲动、腼腆而温柔、坚毅而执着,我们能够从他的作品中领悟出其追求崇高精神的意境,对生命认真负责的感动。下面我们来阅历伟人一生对音乐事业不懈追求的过程,体验其钢琴作品中的美和感动。这个阶段的勃拉姆斯具有典型的双重  相似文献   

6.
生前寂寞的卡夫卡,身后却备受"衰荣".他以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写出的作品,是否揭示了人类精神"暗疾",才引起现代人的"共鸣"和青睐.阅读他的作品,难道不该自问:"微斯人,吾谁与归?"  相似文献   

7.
"生命意识"是莫言小说创作主题,从早期的《红高粱》、《酒国》到后来的《生死疲劳》、《蛙》,虽然作家的写作题材不断变化,风格不断更新,可他的每部小说都展示出原始的生命强力,表现出对生命的崇拜与敬畏。他最近的一部长篇小说《蛙》中所体现的"生命意识",可从苦难书写、民间立场、政治与生命、忏悔意识四个方面反映出来,表现了作者对于人内心深处的善恶的剖析和对自我灵魂的审视。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的作品大都以湘西为背景,用诗意的笔调描写奇异风景下淳朴的底层人民生活的悲欢离合,让人感到对生命的怜爱与赞叹。他的作品是一支支动听的牧歌,歌唱着人性的纯美与善良,背后却又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与悲哀。  相似文献   

9.
鲁迅是一个极其有信仰而且敬重信仰的人,他的信仰十分纯粹。他的信仰是源之于并且浸透于个人生命血肉中的大爱与悲悯,他的信仰体现在他的作品之中。信仰危机时代,我们需要鲁迅的匕首、更需要鲁迅的战斗意志,更需要继承和发扬伟大的鲁迅精神,更需要认真研读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用鲁迅作品来滋润、浇灌我们的下一代。  相似文献   

10.
美学家苏珊·郎格说:“个体生命在走向死亡的途程中具有一系列不可逆转的阶段,即生长、成熟、衰落,这就是悲剧的节奏。”①读屈原的作品,思考之余,发现我国这位伟大的民族诗人所走过的人生旅程,与这种悲剧的节奏竟然那么合谐。不少的研究者认为:“在中国,悲剧之父却是伟大的屈原。”②而屈原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那“与日月争辉”的形象,永远闪耀着悲剧的崇高壮美的色彩。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一向以隐逸者的身份和冲淡悠远的诗风为世人所了解和追慕,在某种程度上,陶渊明作为一个个体的复杂思想和情感却被接受者忽略或淡化了。纵观陶渊明全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或浅或深地体现出他当时内心的无奈、伤感等情绪,这些与他所提倡和追寻的悠然自得、不喜不惧的态度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这份复杂而艰难的挣扎,贯穿了陶渊明生命的始终。通过整理陶渊明多方面的作品,分析其内心的挣扎,并简单梳理其作品中多重挣扎的发展历程,以期更准确地感受这位伟大的古人。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史铁生《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解读,探究了作品中夏娃的内涵、寻找夏娃的意义和寻找夏娃的方程式,从中感悟史铁生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一生坚持的对自己"乡下人"身份的强调,应该是作家本人理性的自我认知."乡下人"对于沈从文,代表的不是现实的社会身份,而是对自我存在本质和精神真实的把握."乡下人"视角使得他的作品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启蒙文学的异质特色.在他的湘西世界中,着力表现的是乡下人自然强健的生命活力和自由自在的生命精神,是"人与自然契合"的生命境界.凭借"乡下人"的文化立场和生命体验,沈从文的都市题材作品关注的是都市人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状态,是现代文明进程中人性异化的反思,而对生命本体的关注使沈从文的作品具有了厚重的现代性品格.  相似文献   

14.
有这样一个例子:37岁的深圳著名歌手从飞10多年来累计捐款捐物300多万,资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超过150人,自己却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当他身患癌症时,立下遗嘱捐献眼角膜,以他最后的爱心之举,将光明永远馈赠社会,长留人间。从飞乐于助人,服务于他人的爱心之举感动了无数的人。但是,在从飞自己身患重病住院,经费十分困难时,他资助过的那么多学生,竟然没有一个人去看他,更不用说去帮助他,在受资助的人中,就有好几个已经大学毕业,有几个就在深圳。此事经新闻披露后,有一个受资助者竟然怨气十足地说,媒体的举动让他没有面子。…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所表现的是一个原始氏族遗风与封建宗法关系并存的湘西社会,是一个古老传统正在急剧损失、崩溃的湘西社会。面对生命的美丽与哀愁,沈从文在理想和现实的双重世界中徘徊。因此他的作品里洋溢着人性美的光环,而在面对中国的社会现实时,又表现出对边城人民历史命运悲剧的沉重叹息,为他们置身悲剧命运中却不知悲剧为何物的麻木灵魂感到心痛。  相似文献   

16.
悲剧鲁迅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但他生前并不快乐,死后更是可悲。即使到了今天,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喜欢鲁迅。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是我们没有把鲁迅先生当成一个文学家,一个思想家,而更多的把他当成一个政治家,这是特定的时代强加在鲁迅先生身上的悲剧。那么在静下心来认真地、全面地研读他的作品之后,或许才能领会到鲁迅先生在文学上、思想上的深刻性与前瞻性,才能真正理解他。  相似文献   

17.
生命如歌,每一个人弹奏的方式都不一样.而对于一个残疾人来说.奏响生命之歌的旅程更为委婉曲折.史铁生由自身的坎坷经历,融生活和文学为一体.把残疾人独特的生命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自卑情结升华为一个人类的广义残疾的问题,并由此拷问人生命价值的真正所在.也为普通人完成人生旅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无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生活是一切文艺的源泉。只有植根于生活,并赋与高尚的理想,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是真正伟大的作品,综观世界上优秀的作品,它们或表现人的伟大,如《老人与海》(海明威);或歌颂生的欲望如《人和狼的搏斗》(杰克·伦敦)。然而,作为美国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女小说家之一的微拉·凯瑟,却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  相似文献   

19.
意大利的普契尼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真实主义歌剧作曲家,他的《波西米亚人》是其在中年时期创作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部作品充满了美好的乐汇,是晚期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典范。  相似文献   

20.
杨欣仪 《阅读》2023,(83):10-13
<正>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生于1951年,1967年初中毕业,1969年去陕北农村插队。在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田地劳作的午后,他感到腰酸腿痛,便坐下稍作休息,没想到这一坐下便是一辈子。“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年轻的史铁生无法接受命运的安排,他无数次想过放弃自己,了此残生。但有一个人绝不允许他这样做,那就是他的母亲。母亲为他借书,带他看电影,用博大的爱庇护他受伤的青春,帮他将破碎的人生重新拼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