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勃 《职大学报》2011,(1):18-22
墨子"节用"思想从衣、食、住、行、性、葬、乐等方面揭示了当时君主横征暴敛、奢侈荒淫的现状,并以古代圣王作对照,阐明了自己的主张,奉告君主贵族"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从人与自然界、社会和人自身的关系看,"节用"仍具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一代明君的君主论--唐太宗和《帝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君主因其特殊的政治地位与历史地位,历来受到学人的关注,并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在唐太宗《帝范》以前,这种研究有不少真知灼见、精彩篇章,甚至也有系统著作问世,但大多是就某一君主而论,或是就某一君主同另一君主相比较而论,而非把君主作为一种政治现象作综合的理论阐述。唐太宗所撰《帝范》改变了以往认识上和撰述上的这种局面,鲜明地反映了一代明君的君主论。他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对君主现象作综合的分析,提出了在那个时代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成为中国古代历史理论和政治思想上的一篇宏文。  相似文献   

3.
从刘邦与萧何的关系看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战国设立丞相以来,丞相就以辅佐君主、助理万机居百官之长.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进一步完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之相适应的官僚体制“丞相负责制”才正式确立.从丞相诞生之日起,君与相之间的权力之争贯穿于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代君主都曾围绕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进行重大改革,但始终未能彻底解决.本文试就汉高祖刘邦与相国萧何之间的特殊关系来展现君权相权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君主论》一书是马基雅维里在总结历史规律后,结合其自身丰富政治阅历而作,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其中反映了马基雅维里的政治观,军事观和作为君主的道德观,并饱含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同时,《君主论》历来是一部颇受争议的作品,但其中部分观点和作为君主的行为准则为随后历史中许多掌权者所践行。  相似文献   

5.
韩非继承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的思想资源而加以综合发展,建立属于自己的一整套思想体系,适应了富国强兵统一天下并建立新的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制度的需要,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韩非完全站在专制君主的立场上设计役民驭臣之术,将君主与臣民、法治与人治对立起来,这种极端专制主义又潜伏着走向反面的危险。  相似文献   

6.
五代十国时期流行着广泛收养假子的社会风气,上至皇帝、国王,下止将相大臣,无不如此。五代时期的这种社会风气是受唐代宦官大肆收养假子的风气影响而形成的,其目的在于建立一种超乎君臣或上下级的更加亲密的关系,增强内部凝聚力,从而结成一种紧密的政治军事集团,为夺取或巩固政权服务,或者维护已经取得的政治利益。这种社会风气的形成与泛滥也与儒家伦理的缺失有着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7.
慎到是我国先秦时期重要的思想家。虽然他被后人称为道家的代表人物,但是他的法律思想独树一帜,也是法家不可或缺的人物之一。慎到最负盛名的是他提出的"势"与"事断于法"。他主张君主的绝对权威与独尊地位,但是反对君主独裁所谓的"身治"与"贤人政治"。慎到崇尚法治。与此同时,慎到关于"公"和"私"这两个概念的解析强调了主观与客观的界限。新兴地主阶级的整体利益以为"公"与君主和各级官吏在内的阶级利益以为"私"表现了慎到对于个人利益的保护。这是先秦时期法律思想的一个高度层次,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韩非的文章只写给君主一人读,几乎所有文章都围绕"君权至上"这一主题。文章使用很多寓言故事,旨在生动有趣,使文章更精彩,更有说服力,从而打动君主。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发展,电视机以迅猛的速度进入每一个家庭。以它独特的传播方式与人们结成难以分离的关系,控制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制约着人们的思维和精神方式。各种调查统计表明,电视已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文化选择。它为每个人提供了所能学到的全部知识。人们生活在无所不在的电视文化网中。而中小学生又是电视最热心、最忠实的观众。一位学生在作文中称电视是他“生活,人生的启蒙老师”。  相似文献   

10.
歌谣谚语在先秦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功能,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政治功能。《国语》中谚语的政治功能表现为臣下引谚语以劝谏君主、外交场合的利器、观政知人的依据。《国语》中歌谣的政治功能表现为:抒发讥刺与赞美情绪的议政功能;游说功能;童谣的预言功能。  相似文献   

11.
余华小说《兄弟》展现了羞感从审美价值滑向市场价值的过程及其原因。因羞感的丧失而产生伪羞感和献媚,献媚又导致了羞感美的丧失、性与爱的分离以及社会道德的沉沦。而“艺术羞感”的丧失则导致了《兄弟》艺术水准的下降。  相似文献   

12.
中日两国语言中的汉字 ,虽然结成了一种“亲属”关系 ,但是由于各自生活环境的不同 ,中日汉字不论在音的方面还是义的方面都各自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因而也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存在着多种和亲,西汉的主要和亲模式是兄弟式和亲模式与君臣式和亲模式,采取不同模式的和亲与不同时期汉匈之间力量关系变化存在很大关系。本文就这两种主要模式,从和亲的时间、本质、人选和影响四个角度进行比较,从而在深层次上认识这两种主要和亲模式,进一步阐述两种模式产生的原因及其所造成的不同结果。  相似文献   

14.
由考古资料断定,哈拉巴文化时期,出现了商人,并且有了早期商业活动。吠陀时代以后,商人阶级最终形成。佛教与商人关系密切:在经济上,佛教依靠商人施舍;在政治上,为共同反对婆罗门势力,他们结成了天然同盟;在思想上,商人与佛教对婆罗门有着共同的反抗对象,并有共同的思想观点。商人和佛教的合作对推动古代印度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唐代夹城建置,至玄宗时期大盛,通过禁中宫门与复道互相联络,三宫防卫与政治构成管理的整体。夹城于武后时期已在上阳宫启用,玄宗经历重重复杂政治而得位,宫廷护卫的安全意识更为强烈。夹城除方便君主游幸与潜逃之外,且有监察诸王的功能,宦官作为帝王耳目,在夹城内外的活动日益频繁。  相似文献   

16.
网络新闻的迅速发展,对传统媒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网络新闻媒体的出现对于传统媒体并不是一件坏事,它们在竞争的同时可以结成战略同盟,相互支持,使传统媒体成为网络媒体取之不尽的源泉,而网络新闻则有可能成为传统媒体新的强大武器和工具。通过竞争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是网络新闻与传统新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生产关系概念源于马克思的交往形式理论。在变革社会制度的革命年代,人们侧重于从物质利益分割角度来理解生产关系,这种理解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中暴露出明显的历史局限性,我们应根据改革实践的经验重释马克思的交往形式理论,把生产关系全面理解为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物质利益的分割关系和合作关系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泸州方音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泸州方音研究的历史已有数十年,泸州方音的声母、韵母、声调、声韵配合关系、音变均有一些不同于普通话和四川其他兄弟方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一、准备工作定义1 若 m_1为正偶数,p-m_1与 p 都是质数,则称(p-m_1,p)为一对兄弟质数,p-m_1称为兄弟质数的前项,又叫弟弟项,p 称为兄弟质数的后项,又叫哥哥项。当 m_1=2时,兄弟质数就是双生质数定义2 不超过非负实数 x 的,兄弟质数的对数或是哥哥项的个数为 X(x)_(m1)相对应之集合记为  相似文献   

20.
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蕴涵了深刻的人学思想,但一直被大家所忽视,大家的焦点总是集中在它所体现的政治思想精华上。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做人的教育。本文通过分析《君主论》中的人性观、命运观、处世观,结合大学生自身特点,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提出观点,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