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外传播"在中国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那么这个时常出现在各种著作、媒体或学者口中的"对外传播",究竟是个怎样的概念?本文试图对此概念进行探讨和辨析。一、研究者眼中的"对外传播"概念段连成教授是中国较早研究"对外传播"的学者,他在1988年出版的《对外传播学初探》一书中开创性地使用了"对外传播学"这一名词,他认为,"对外传播学是专门研究以外国人为传播对象的传播学分支"。曾任中国重要外宣媒体《今日中国》副总编辑的沈苏儒在1999年出版了《对外传播学概要》,他认为,"对外传播是跨国的、跨文化的、跨语言的传播,是针对外国人  相似文献   

2.
传播学研究中的仪式派──暨叙事文文体分析法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播学研究中的仪式派──暨叙事文文体分析法介绍孙皖宁美国著名的传播学学者詹姆斯·凯里在其1989年出版的著作。文化即为传播》中,对当今西方,尤其是美国新闻传播研究的发展做了理论上的综述。①他认为:传播学研究领域,一般采用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视“传播信...  相似文献   

3.
早在1988年,林瑞基博士就在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发表了《组织传播及其效果》一文,在中国大陆开启了组织传播学的先河,中国大陆第一次出现"组织传播学"这一学科概念。如今二十多年过去,我国在组织传播学科方面的研究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目前国内多数学者对于组织传播学的理论探讨主要集中在其学术领域的界定、研究模式与意义的探究以及研究范式的创新等方面,对于组织传播学的理论探讨尚有较大的上升  相似文献   

4.
4月22日,来自海内外的新闻传播学者在历史文化名城河北保定汇聚一堂,共同庆贺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传播学分会(简称中国传播学会)成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冷溶到会并讲话。他说,中国传播学会要深化新闻传播学研究体制改革,整合研究力量,优化新闻传播学资源配置,进一步繁荣发展新闻传播学。  相似文献   

5.
从文献计量学看我国传播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传播学界把中国大陆传播学的发展大致划分为3个阶段,即介绍引进阶段、探索发展阶段、创新评价阶段。在创新评价阶段,中国的传播学学者们对传播学作了大量创新评价研究。本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将我国近7年来有关传播学的文献量,刊载该专题论文较多的期刊、主要作者逐一介绍,并就传播学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周雪濛 《编辑之友》2011,(12):96-97
一传播定义概述"传播"是传播学的最基本概念,所以每个传播学研究者都须从对"传播"的认识、界定登堂入室,走进传播学的学术领域。然而,不同的传播学家,对"传播"都有各自的解释,每一种解释与界定都代表了学者们不同的认识视角和学科领域。[1]传播的定义有很多种,有学者指出目前关于传播的定义已达百种以上。  相似文献   

7.
2008年4月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传播学研究室、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人际传播论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该论坛主题为:"中国社会转型期与网络时代的人际传播与人际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8.
2002年7月,中国大陆传播学者一行六人参加了在韩国汉城举行的国际传播学会第52届年会。这是中国(大陆)学者首次以正式代表的身份参加国际性传播学学术会议,完成了中国的传播学研究正式亮相国际舞台的一次破冰之旅。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传播学在中国成为一门重要的新兴学科。从西方舶来的传播学理论如何联系中国国情服务于实践,成为传播学界探寻的目标,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命题应运而生。 20多年来,中国传播学的研究逐步从翻译、译介国外传播学著作,转向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以中国国情为目标,整合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采用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紧紧联系实际,努力服务于实践。许多学者通过大量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关于传播方面的财富,力图创立集东西方文化精华之大成的中国传播学。  相似文献   

10.
文学传播学的理论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传播学是文学与传播学相互融合的交叉学科。文学及其流传历史悠久,而传播学自从产生至传入中国以来时间不长,但是传播学在中国呈现出逐年蓬勃发展的趋势。2007中国传播学论坛"和谐社会、公民社会与大众媒介"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张国良先生的主题发言中谈到传播学四大发展趋势,即取向理论化、领域多样化、方法规范化、视野国际化。从领域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而言,研究人类传播与实践的传  相似文献   

11.
今年3月,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院长朱立教授被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聘为客座教授,此后他每年都将定期到暨南大学进行学术交流。朱立教授长期从事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及研究,曾任《传播学报》(香港)、《新闻季刊》(台湾)、《亚洲传播学刊》(香港)的主编及国际中华传播学会会长,在海内外传播界享有声誉。受聘之日,朱教授在暨南大学作了一场精彩的演讲,题为《形象与传媒》。现将其演讲内容整理如下。希望读者借此对香港传播学者的观点有所了解,同时我们也期待深港传播学界的更广泛交流,以期推动新闻与传播研究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李缨 《新闻知识》2008,(1):60-62
法律传播究竟是什么?我国学者对此曾有过相关论述:1.法律传播(Legal Communication)。与法律体制相关的传播角色与作用研究。该定义源于我国学者考察美国传播学教育后写的一篇论文,文中列举了当今美国传播学教育的主要领域,"法律传播"是第22项。2.法律传播学是研究法律传播活动的行为科学。在同一页上,作者还写下了这样的话:法律传播  相似文献   

13.
正尽管在传播学的发展中,西方话语和研究范式取得了普遍性的地位和权力,并规定和控制着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理论体系及表达方式,但独具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的亚太地区却从未忽视传播学的"本土化"问题,并因此构成了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和国际传播研究领域、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2014年6月24日至26日,第十届亚洲太平洋传播协会双年会在印度尼西亚万隆的巴查查兰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亚洲太平洋传播协会主办、巴查查兰大学传  相似文献   

14.
徐宏力 《现代传播》2001,1(2):16-21
西方现代传播对于东方文化"维模"(Latency)产生了极大压力,西方现代传播中的文化糟粕对于东方民族产生了内在的消极影响.中国学者应该发挥集约力量,组织大兵团作战,带头建立起能与西方学者进行对峙交流的"东方传播学派",开发积累东方智慧中的传播学资源,抵制趋同论的"世界主义",反对封闭论的"民族主义",为建立平等、健康的国际传播秩序进行对策研究.东方传播学的最佳状态是与西方传播学相济发展,最高境界是"比较传播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5.
传播学是一个青春学科,20世纪40年代才在美国形成,而中国第一次对传播学进行公开研究始于1978年7月,其标志是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出版的“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家新闻学刊物《外国新闻事业资料》(郑北渭主编),创刊号上发表的中国第一篇传播学译文《公共传播》,是中国大陆第一次公开介绍传播学。传播学在中国距今已经有近30年的历史了,它在中国经历了曲折的研究进程后,于20世纪末进人高潮时期,这个时期的研究特点,按照中国人民大学陈力丹教授的说法是:“传播学译著的出版持续数年高涨;在中国证实传播学假设的研究,形成规模;媒介形态研究开始受到关注;开辟了较为广阔的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研究空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05,(6):35-35
当前,国内学者对于如何开展“传播学本土化”或“传播学中国化”研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四川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中国当代传播理论体系分析》一书,对如何建构当代中国传播理论研究体系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7.
李金铨教授的《传播纵横:历史脉络与全球视野》(以下简称为《传播纵横》)在大陆历经曲折,终由享有盛誉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这本文集收录了作者在美国、港台与大陆传播学界沉浸数十年的心血之作,代表了华人传播学界跨文化的理论思考和历史反思的较高水平,尤其值得大陆新闻传播学界的学者和学生参考借鉴。对于大陆年青一代从事新闻传播学与报刊史研究的学人而言,金铨师具有极为特殊的意义,他在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学系担任讲座教授和系主任时开创的"中国大陆新闻传播青年学者访问计划"至今举办已达十五年,惠泽数百名新闻传播学界的年轻学者,对于大陆新闻传播学研究范式典范转移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8.
《国际新闻界》2012,(1):105
2011年12月28日,刘海龙副教授参加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办的"传播革命与中国传播学:超越功能主义学术对话"的中国传播学高层论坛。作为受邀的两位青年传播学者之一,刘海龙在会上做"中国传播研究中的两种功能主义"的发言。  相似文献   

19.
从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主持召开第一次传播学座谈会至今已近三十年,虽然传播学研究经历从无到有、前景看好,但是传播学派在中国还没有出现。本文以2011年北京大学传播学博士入学考试中的一道题"论两个传播学派在中国的发展"为引子,从学派特征入手,认为中国尚无传播学派,因此并无"传播学派在中国的发展"一说。并针对该判断从学派产生的条件和现状做出理由阐释,包括在学派标签之下的中西传播研究差距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闻与传播学、中国广播电视艺术学部分图书介绍《传播学总论》胡正荣著全书力图对传播活动,特别是大众传播活动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研究。基本上涵盖了目前国内外传播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我国传播学理论的框架,是一部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