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玲对妇女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倾注了她一生的心力,她描摹千姿百态的女性生存本相,探求思考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她认为女性的悲剧是时代社会的悲剧;是传统男权思想意识与性别观念的悲剧;是不合理的体制制度的悲剧;是女性自身尚未建构自我主体的悲剧.她进而思考女性的命运,寻求女性的解放道路.她认为要改变女性的悲剧命运必须改革社会,更新制度;必须投身社会实践,进行文化改造;必须建构女性自我主体,"强自己".  相似文献   

2.
女性·革命·政治──论丁玲女性意识的深化和超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历了“左联”时期女性自我意识模糊和失落的丁玲,在民族解放战争的洪流中,着眼于人的社会性本质,在“革命与人”、“战争与人”所涵盖的社会政治文化层面,探索着新的政权体制中普通人尤其是女性的生存和命运,显示出丁玲女性意识深化和超越的螺旋式上升轨迹和来自自我反思的批判意蕴:对“革命”内涵的感悟;站在“性别/政治”的文化立场,对革命内部的封建性──男权意识的批判。丁玲的作品呈现出“两种话语”交融、互渗而又矛盾对立的文本风格。  相似文献   

3.
丁玲和她的母亲北京第一师范周德耀丁玲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享誉中外的女作家,妇女中的佼佼者。丁玲的母亲也“不是一个普通的母亲,不是一个平凡的女性。”(丁玲《魍魉世界》)丁玲走上革命和文学道路,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她母亲的影响。丁玲原名蒋冰之,1904年1...  相似文献   

4.
魏爱玲 《现代语文》2007,(4):66-66,43
丁玲早期的小说创作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集中于对女性心理、情感欲望的大胆表现和女性命运的探寻。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时代主流话语的转变,丁玲也不自觉地陷入“革命加恋爱”题材的小说创作的模式中,其作品中的政治意识和阶级意识日益突出,性别意识日渐淡化。  相似文献   

5.
丁玲革命 恋爱小说中,革命的叙述话语对恋爱的叙述话语构成压制,但表面的压制之下,奔涌着性别潜流,表现在女性性征情欲的鲜明张扬和女性对自己命运的主体把握及女性性别意识的自觉萌发等方面,基于此,即便是革命 恋爱的小说也浓墨重彩着丁玲的性别思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三位女作家丁玲、萧红、张爱玲对女性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以“人”为主体的人本意识、超越“自我”的理想意识和风格各异的独特意识表现了她们以女性意识为核心的小说创作特点。她们敢于将传统地位中始终扮演“配角”的女性在文学中提到了“主角”的位置上来,打破了几千年采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意识,体现了文学的现代性特质。  相似文献   

7.
女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社会文化历史的边缘,她们具有作为女性的自然性别而丧失了文化性别和精神性别。女性主义兴起后,觉醒的女性向男权社会挑战,她们以行动颠覆女性的社会边缘性。女性的社会地位决定了文学描写中女性形象的地位。鲁迅、茅盾等以全知全能的叙述方式提出了女性面临的问题,但女性是沉默的;庐隐、冰心、丁玲等以日记体、书信体的形式,让女性以“我”、以“妇女”的名义和身体去讲述、去言说,从而确立了女性自我言说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丁玲在早期的小说创作中塑造了一系列在当时可称之为“叛逆”、“觉醒”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对女性的解放起着巨大的启蒙作用。本试从这些女性的思想、行为等方面探讨她们从要求“自我”地活着到走向死亡、毁灭自我的生命历程,揭示其醒与不醒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女性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有着种种精神依附的痕迹,她们大多自恋于自己的弱者地位,对于丑恶的现实不是勇敢地正视而是进行种种消极的逃避,不少人物形象成为一组情绪或者一种观念的化身。丁玲在“五四”时期的女性作家步入创作的沉寂期以后崛起于文坛。早期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追求自我独立人格,大胆直面人生的种种逆境,大胆的逼视自我的内心矛盾,充分展现了一代知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而且丁玲擅长于女性形象复杂的心理冲突和错综的心理变化的描写,所写人物与五四时期女性文学比较显得丰富而独具个性。  相似文献   

10.
心理成长是成长主体一个非常重要的成长维度,它影响主体的心理建构和独立主体的最终形成.心理学上的成像是在他者作用下对自我幻想的认同,是主体形成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美国犹太成长小说中主人公心理成长和主体建构过程中经历了对三重镜像的认同过程,即“镜像时期”对母亲镜像的想象性认同、后“镜像时期”对父亲镜像的拆解性认同以及对“象征父亲”的符号性认同.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作品中女主人公莎菲对男性所产生的女性内体验。着眼于探讨丁玲的女性写作在女性书写史进程中所获得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同时,从否定两种关于作品的主流批评的基点出发,指出女性在现实中与男性的性别抗争,在作品的情节上呈现出未完成的状态,这恰恰为日后女性精英们对女性外境遇中角色、命运的思索、探寻提供了历史开端。  相似文献   

12.
虹影的小说《饥饿的女儿》是一部女性成长小说,它以身份认同问题贯穿全篇,在寻找“父亲”的道路上实现着对自我的寻找和对生存意义、生命价值的叩问。这种寻找自我是建立在解构菲勒斯中心主义和建构女性话语中心的基础上的,颠覆了一直以来女性作为男性眼中的“他者”的命运,勇敢地提出“我是谁”的问题,其意义在于女性对主体性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女性小说的创作有两个特点:情感的私人化处理和面向自我的写作行为。女性文学在新时期文学初期逐渐从失语状态突围到20世纪90年代发出独立声音。是显著的前进;但这种声音还相当微弱,只是一种“独语”状态,距离建立与男权话语社会相剥离的独立空间还较遥远。从“无语”的艰难突围到“独语”的深深寂寞。我们可以感受到真正平等充满活力的两性对话语境尚未形成,女性文学、女性小说的狂欢还没到来,因此,女性小说的繁荣不仅需要独立化的创作状态还需要真正确立自己的性别空间和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14.
对谭恩美作品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这里从化批评的角度,分析了谭恩美作品中母女双方的处境,试图说明无论是母亲还是女儿,她们都是不平等权力下的性别“他”以及种族“他”。尽管母亲的“讲故事”策略使母女关系从对抗走向和解,从分裂走向融合,但在产际生活中,华裔难于为自己构筑起一个统一的身份,华裔女性也难于成为温妮为女儿珍珠(为所有华裔女性)建构的真正意义上的“莫愁女”。  相似文献   

15.
丁玲的《梦珂》讲述一个破落封建家庭的女儿梦珂走出家庭步入社会最终沦落的故事,揭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被欲望化的生存图景:即“女人的社会位置始终由男人来指定,她从未实施过自己的法律,唯一适合她们的就是做个纯粹的肉体,作为一个被欣赏的对象”。在此基础上,作者借表嫂之口表达了对男性欲望的蔑视,揭示出封建婚姻制度使人堕落的实质,同时以梦珂的“隐忍”作为一种潜在的力量对男权社会实行反拨,启示生命主体应积聚自身的力量突破历史必然性的制约,从而创造一个性别平等的合理社会。  相似文献   

16.
铁凝是以《哦,香雪》为标志正式登上中国新时期文坛的。小说在作家主体审美心理与审美意识的追求上,表现出“五四”时期以冰心、丁玲等为代表的女性作家群体在女性审美意识追求上所具有的典型特点。然而,铁凝的这一审美追求在时代文化语境的制约和作家主体审美意识自觉追求的互动作用下,最终实现了从对“少女时代”审美风格的向往到逐步走向女性文学个性化追求的审美嬗变。  相似文献   

17.
“广西三剑客”之一的鬼子在《上午打瞌睡的女孩》中以男性视角叙写了女性的悲剧命运,为我们展示出无法独立的女性灵魂.而无法独立的主要原因是女性主体意识的蒙昧以及人性异化等.透过对这一文本的分析来思考先进性别文化建设,我们可以获得特别的启发.  相似文献   

18.
丁玲的《在医院中》,陆萍的遭遇表征着作为新政权雏形与象征的解放区,法律、条文上的性别平等并未深入社会机制和妇女的思想意识与日常生活,女性整体上依然处于精神匮乏、价值缺失和无法获得类的存在的生存状态。陆萍的悲剧揭示了将女性解放等同或捆绑于民族国家解放的狭隘和困境,将民族国家解放后妇女解放之路将走向何处的问题揭示了出来,启示新的历史背景下,女性解放应在主体精神和社会文化价值的维度确立女性的主体存在,发展女性独立的个性和丰富的人性,实现女性自由、自觉的类本质。而反观现实,这也正是文本对当下女性解放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集中描写了四对母女:抛却国难家仇的四位母亲移居美国和生长在美国的华裔第二代女儿们。因为成长环境、自身经历、所受教育的不同,母女的价值观迥异。从“他者”和“主体”的角度来解读母女关系,挖掘中美文化的差异,展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撞。母女矛盾的解决体现了血浓于水的人性情感和两种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女性写作的过程本就是一个女性自我求证的过程.本文以五四时期女性作家的婚姻、爱情题材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从主体身份建设、认同的视角对此时期以小说为代表的女性叙述类作品展开解读.五四时期,女性情爱叙述类文本透露出来的女性自我认同主要显示为五四新文化运动试图建构的现代国家范式下的“个人”主体地位的认同,但在丁玲的个别作品中,女性意识在“个人”主体地位的追求下已然催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