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3 毫秒
1.
走进历史隧洞的女性写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这是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思谦和她的几名博士生一组有关“女性新历史小说”的研究论文。女性新历史小说自 2 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加盟以男性为主体的新历史小说创作以来 ,其发展一直呈上升势头。到 2 1世纪初 ,一套以女作家观照演绎女性历史人物生命故事的“花非花·历史小说系列”出版问世 ,标志着女性新历史小说创作走向成熟 ,可以与男性新历史小说比肩而立了。这组论文第一次提出“女性新历史小说”这一命名 ,并对其发生发展的合理性依据与代表性文本运用性别视角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论述。刘思谦教授的文章从两个层次 ,即女性新历史小说相对于传统历史小说和相对于男性新历史小说的比较中确立了其在历史观、时间结构与性别内涵、写作方式上的独特性 ,认为女性新历史小说个体生命本位的历史观与时间结构 ,写作方式是在熟悉和辨析史料基础上将心比心地、设身处地地合理想象与虚构。张兵娟的文章以性别视角分析了赵玫的三部女性历史小说《高阳公主》、《武则天》、《上官婉儿》 ;沈红芳的文章通过《英雄无语》、《叔叔的故事》、《你是一条河》、《羽蛇》等文本分析 ,发现了被男性新历史小说遮蔽的“英雄和母亲的另一面。”李仰智、付建舟两位男性加盟此组笔谈 ,通过女性与男性新历史小说代  相似文献   

2.
赵玫的长篇小说《高阳公主》是"女性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女性作家穿越千年历史的风雨,以共有的女性经验去感知女性历史人物心理和行动的轨迹,从而"复活"了高阳公主长久以来被压抑的呼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高贵美丽、纵情纵性、敢爱敢恨的女性形象,颠覆了男性书写历史的传统,为建构多元的历史作出了全新而大胆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这是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思谦和她的几名博士生一组有关“女性新历史小说”的研究论文。女性新历史小说自 2 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加盟以男性为主体的新历史小说创作以来 ,其发展一直呈上升势头。到 2 1世纪初 ,一套以女作家观照演绎女性历史人物生命故事的“花非花·历史小说系列”出版问世 ,标志着女性新历史小说创作走向成熟 ,可以与男性新历史小说比肩而立了。这组论文第一次提出“女性新历史小说”这一命名 ,并对其发生发展的合理性依据与代表性文本运用性别视角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论述。刘思谦教授的文章从两个层次 ,即女性新历史小说相对于传统历史小说和相对于男性新历史小说的比较中确立了其在历史观、时间结构与性别内涵、写作方式上的独特性 ,认为女性新历史小说个体生命本位的历史观与时间结构 ,写作方式是在熟悉和辨析史料基础上将心比心地、设身处地地合理想象与虚构。张兵娟的文章以性别视角分析了赵玫的三部女性历史小说《高阳公主》、《武则天》、《上官婉儿》 ;沈红芳的文章通过《英雄无语》、《叔叔的故事》、《你是一条河》、《羽蛇》等文本分析 ,发现了被男性新历史小说遮蔽的“英雄和母亲的另一面。”李仰智、付建舟两位男性加盟此组笔谈 ,通过女性与男性新历史小说代  相似文献   

4.
与传统的历史小说创作不同,新历史小说关注多元化的当下,表现出"此在即真实"的观念。在这样的追求下,新历史小说强调了女性立场的建立,它关注女性曾被遮蔽的生命体验;而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种种特征,如感伤的情绪、对世俗的包容等,也都显示出女性独特视角的存在。而在众多的作品中,格非的《人面桃花》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传统的革命史在他的笔下被改写为女性心灵的成长史,令人产生了对历史的全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这是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思谦和她的几名博士生一组有关“女性新历史小说”的研究论文。女性新历史小说自 2 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加盟以男性为主体的新历史小说创作以来 ,其发展一直呈上升势头。到 2 1世纪初 ,一套以女作家观照演绎女性历史人物生命故事的“花非花·历史小说系列”出版问世 ,标志着女性新历史小说创作走向成熟 ,可以与男性新历史小说比肩而立了。这组论文第一次提出“女性新历史小说”这一命名 ,并对其发生发展的合理性依据与代表性文本运用性别视角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论述。刘思谦教授的文章从两个层次 ,即女性新历史小说相对于传统历史小说和相对于男性新历史小说的比较中确立了其在历史观、时间结构与性别内涵、写作方式上的独特性 ,认为女性新历史小说个体生命本位的历史观与时间结构 ,写作方式是在熟悉和辨析史料基础上将心比心地、设身处地地合理想象与虚构。张兵娟的文章以性别视角分析了赵玫的三部女性历史小说《高阳公主》、《武则天》、《上官婉儿》 ;沈红芳的文章通过《英雄无语》、《叔叔的故事》、《你是一条河》、《羽蛇》等文本分析 ,发现了被男性新历史小说遮蔽的“英雄和母亲的另一面。”李仰智、付建舟两位男性加盟此组笔谈 ,通过女性与男性新历史小说代  相似文献   

6.
这是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思谦和她的几名博士生一组有关“女性新历史小说”的研究论文。女性新历史小说自 2 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加盟以男性为主体的新历史小说创作以来 ,其发展一直呈上升势头。到 2 1世纪初 ,一套以女作家观照演绎女性历史人物生命故事的“花非花·历史小说系列”出版问世 ,标志着女性新历史小说创作走向成熟 ,可以与男性新历史小说比肩而立了。这组论文第一次提出“女性新历史小说”这一命名 ,并对其发生发展的合理性依据与代表性文本运用性别视角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论述。刘思谦教授的文章从两个层次 ,即女性新历史小说相对于传统历史小说和相对于男性新历史小说的比较中确立了其在历史观、时间结构与性别内涵、写作方式上的独特性 ,认为女性新历史小说个体生命本位的历史观与时间结构 ,写作方式是在熟悉和辨析史料基础上将心比心地、设身处地地合理想象与虚构。张兵娟的文章以性别视角分析了赵玫的三部女性历史小说《高阳公主》、《武则天》、《上官婉儿》 ;沈红芳的文章通过《英雄无语》、《叔叔的故事》、《你是一条河》、《羽蛇》等文本分析 ,发现了被男性新历史小说遮蔽的“英雄和母亲的另一面。”李仰智、付建舟两位男性加盟此组笔谈 ,通过女性与男性新历史小说代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历史观念遭到人们普遍质疑的今天,重写历史不仅是一种建构新历史观的策略,也是一种现代性的需求.传统历史小说和新历史小说这两种形态显示了历史小说创作的两种倾向,一种是传统的尊重史实的倾向,一种是现代的颠覆历史、强调文学虚构的倾向.总体来说,当下的历史小说创作是一架倾斜的天平,历史小说作者超越历史,更多在艺术虚构中寻找某种生存的真实.  相似文献   

8.
这是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思谦和她的几名博士生一组有关“女性新历史小说”的研究论文。女性新历史小说自 2 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加盟以男性为主体的新历史小说创作以来 ,其发展一直呈上升势头。到 2 1世纪初 ,一套以女作家观照演绎女性历史人物生命故事的“花非花·历史小说系列”出版问世 ,标志着女性新历史小说创作走向成熟 ,可以与男性新历史小说比肩而立了。这组论文第一次提出“女性新历史小说”这一命名 ,并对其发生发展的合理性依据与代表性文本运用性别视角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论述。刘思谦教授的文章从两个层次 ,即女性新历史小说相对于传统历史小说和相对于男性新历史小说的比较中确立了其在历史观、时间结构与性别内涵、写作方式上的独特性 ,认为女性新历史小说个体生命本位的历史观与时间结构 ,写作方式是在熟悉和辨析史料基础上将心比心地、设身处地地合理想象与虚构。张兵娟的文章以性别视角分析了赵玫的三部女性历史小说《高阳公主》、《武则天》、《上官婉儿》 ;沈红芳的文章通过《英雄无语》、《叔叔的故事》、《你是一条河》、《羽蛇》等文本分析 ,发现了被男性新历史小说遮蔽的“英雄和母亲的另一面。”李仰智、付建舟两位男性加盟此组笔谈 ,通过女性与男性新历史小说代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历史小说基本是在西方新历史主义冲击下的一场文本"狂欢"。进入新世纪,以《明朝那些事儿》为代表的新历史小说取得巨大成功,它们为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开拓了文学的发展空间。但这些所谓的新历史小说在写作上存在着消解历史、游戏人生的不严肃态度,丧失了文学的纯粹性,在很大程度上沦为市场经济的附庸品。  相似文献   

10.
新历史小说在反叛革命历史小说的既定观念、规范和艺术手法等方面确证自身价值、意义,其代表作品从不同方面颠覆此前革命历史小说对历史与人的书写,呈现出一种新的历史观与艺术姿态。新历史小说对革命历史小说的反叛在刷新文学表达的观念、方法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偏颇与缺憾。  相似文献   

11.
新历史小说文本中流淌着鲁迅的血脉,骨子里仍有《故事新编》的遗传基因,新历史小说最突出的审美特征,在于历史的解构和意义的消解。诸如人物的世俗化、故事的虚构摹写和文本的戏仿艺术等。而这些方面,鲁迅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创作《故事新编》时就有意尝试过。可见新历史小说里流淌着鲁迅的历史小说观基因。  相似文献   

12.
苏童以历史为题材的代表小说是《我的帝王生涯》和《武则天》,小说中作者以新历史主义文学观创造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女性形象。《我的帝王生涯》发挥充分的想象,叙说了一个受皇帝宠爱的皇后,因皇室的争斗被赶出皇宫,最后沦为妓女,消解了传统历史;而《武则天》塑造了一个历史中真实而又充满了诗意的女皇帝形象,显示了一代女皇独特的人性魅力。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达斡尔族长篇小说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长期以来达斡尔族长篇小说创作的停滞和困窘状态。在新时期思想解放的历史大背景下,创作观念、题材观念及历史观念的演变使达斡尔族作家们拓展了审视历史的视野,特别是长篇历史小说的作者力图以现代意识和新的审美眼光,观照达斡尔民族发展的历史,从历史的兴衰演变中发掘令人惊醒和深思的内容,以寻求民族振兴的通途。在艺术形式上,达斡尔族长篇历史小说大都具有情节曲折生动,结构壮美,情节描写与心理分析相交织,节奏鲜明,张弛有度等特征。  相似文献   

14.
周梅森的历史小说创作颇丰,且与传统历史小说有较大异处,曾在八十代初的文坛引起波澜。周梅森的历史小说代表了新时期历史小说转向的开始,他在历史中与现实对话,作品经历了由国民性反思到人性追问的变化,始终执着于打通一条历史与现实相接的通道,以文学的方式解决现实何以如此的问题,呈现另一种历史小说与现实的联结方式。  相似文献   

15.
章学诚的小说观源于班固《汉书》以来的史家传统小说观,但又有新的变化:一是对小说的史学价值作了新的阐释;二是提出小说"历三变"论,肯定了唐传奇、明清通俗小说的地位;三是对小说的文学价值有独到的阐发;四是对小说创作中的虚实关系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章学诚的小说观新旧杂陈,说明史家传统的目录学小说观念业已分裂,正在被文学本位的小说观所取代。  相似文献   

16.
李劼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相当出色的长篇小说家。他的三部连续性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渡》无疑是中国现代长篇历史小说的开端。小说在结构模式,人物塑造,风俗特征。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突破。它根植于法国19世纪小说,以“风俗史”、“非英雄”的审美追求,展现出了现代历史小说新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新历史主义思潮背景下出现的新历史小说创作潮流中,创作者对于叙事策略的重视得到了强化。叙事在他们的创作中成为其面对历史的态度和历史意义传达的载体,在某种程度上叙事策略在新历史小说中获得本体论的意义。而其叙事策略四个方面的变化和相应传达出的意义本身也就是本文探讨的核心。  相似文献   

18.
新历史小说作为新时期文学创作解构历史的客观真实话语,建构主观视角的历史话语的主要载体,是创作者将现时生活状态、价值观念、时代思潮等通过历史时空得以表达的一种叙事策略.新历史小说迥异于传统历史小说的历史观、创作视角和创作基点,使自身呈现出不可辩驳的"当下"性品格.  相似文献   

19.
不同于作为文学批评方法论的美国新历史主义 ,中国新历史主义小说以循环论史观为指导 ,旨在颠覆表现于十七年小说中的阶级论和社会进步史观 ,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背景。由于新历史主义小说既未摆脱观念先导的表现模式 ,所立足的观念又违背了历史本真 ,所以 ,它与十七年小说相比 ,更加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