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计娟 《教育艺术》2005,(6):16-1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这是我们当今语文教学的指导方针,同时也要求教师要从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来设计教学。那么,如何把新理念转化为语文教育的实践,这是语文单元教学中的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于这一“统一”却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很多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华丽,在阅读教学中,对于学生思想情感熏陶感染的比例明显过重,从而大大地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导致语文教学华而不实。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才是我们要追求的,因此语文教学应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把握。  相似文献   

3.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深入,语文教学的研究和实践越来越走向了科学的、辩证的、统一的、理性的和谐境界中。呈现出一派“百家争鸣”、“其乐融融”的景象,“和谐”成了语文教学研究和实践的主旋律。各方人士在理论与实践、研究与教学等方面努力去平衡、统一,配合得匀称、适当,形成了开放、多元、动态生成的语文教学状态。  相似文献   

4.
郁婷婷 《现代语文》2007,(3):103-10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这个全新的概念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被提了出来,同时,新课标系统还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但语文素养的内涵包括哪些要素?实际教学中如何提高语文素养?目前教育理论的发展以及教育实践的现状,应该说还存在着种种问题,一句话,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课程改革大潮进入21世纪深水区之际,彭小明以一个高校语文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秉持着溯源、求根的语文教育理念,创构了“元语文”。“元语文”坚持本源性阅读教学观、本真性写作教学观、本体性语文教育观以及重视言语形式习得以培养言语能力的策略,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独特的解构和建构。其启示是:不可为语文创名而创名,而应依语文之本而创名,为语文的科学发展而创新。  相似文献   

6.
一、选题的价值性原则顾黄初先生认为,语文教育的研究价值,是由语文教育本身的价值决定的。语文教育是维系古今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神桥梁”,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如何充分有效地发挥这种功能,应该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他对于研究的三个领域(语文教学论、语文课程建设、语文教育史)课题的选择无不以揭示语文教育的规律、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和建构语文学科的科学体系为目的;他把努力为我国语文教育的民主化、现代化、科学化、民族化而奋斗,作为他毕生研究的总目标。他的研究课题的价值性,主要体现为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借…  相似文献   

7.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一条基本理念,这一理念“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巢宗祺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语文教师不仅要认真学习和深入领会这一理念,而且应该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一、“语文素养”概念的界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素养”的提法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思想品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和“语文素养”等。其中“语文素养”一词出现…  相似文献   

8.
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的内在联系。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行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课程性质认识的历史总结与升华。“交际工具”不限于语文,所以新课程标准加上了一个“最重要的”,课程标准把“人文性”作为语文课程的第二属性,并进一步指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统一的。这爪l性质界定,是在长期实践探索中,语文课程自我认识的一次飞跃。这个认识符合语文课程实际,符合语文教育要求。对于语文教学,人才培养,课程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个自我认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是人们正确认识教育和进行教育实践的最基本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语文教育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主要强调: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语文教育是汉语言文字的教育。下面着重从这些方面就在教学中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征进行探讨。一、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育必须寓教于文语文属于人文学科,语文和一般的科学学科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价值追求。科学追求的是精确和简约,语文追求的是生动和丰富;科学追求的是规范和统一,语文追求的是…  相似文献   

10.
“教育评价”是语文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语文课程的教学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和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依据新课标建议,在语文教学评价中的策略是: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新的语文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走大语文教育之路,特别要重视开发语文资源,拓宽学生的语文实践的空间,增加实际运用语文的机会,启发学生时时处处学语文,用语文。可以说,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一、依据教材开…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不再分“能力训练”和“基础知识”来表述教学内容,而以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语文实践基本形式的顺序来表述。新课标中“对于语文教学注意的问题”就多次提及“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实践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环节已经越来越受到更广泛的认同,然而对于语文实践的理论研究还仍停留于经验操作的层面,语文实践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概念的重大意义还处于认识之中。本文试图从生命存在的语文之思出发,简要分析语文实践中独特的智思体验以及它对于语文课程…  相似文献   

13.
陈根玉 《广西教育》2007,(7A):61-6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教学中,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打破课内与课外、学科与学科、课本与生活之间的壁垒,努力开发并巧妙运用各种语文课程资源,使语文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让语文学习绽放生命的光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是对语文课程理论认识的阶段性总结,给语文教学打开了新的局面。但是,在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的观察中,我们发现,由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的缺位、不到位甚至越位,导致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有语文教学目标的虚化、语文教学内容的泛化、语文教学过程的表演化、语文教学手段的形式化、语文教学评价的肤浅化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从反思教学现象入手,思考问题实质,探求语文教育的规律,用这样的规律来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并力求在实践中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取代“语文能力”、“语文素质”而成了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核心理念。与此相应,人文性、语文实践、开拓语文课程资源、语文综合性学习也渐次成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热点话语。  相似文献   

16.
“开放”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解除封锁、禁令、限制”.“开放”与“封闭”是相对应的.封闭的语文课程把学生的视野框定在教科书和课堂里,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丰富的语文生活隔离开来,远离了学生的生活需要.这样的语文课程必然是封闭而呆滞的.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则着力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语文素养,符合现代语文教学的功能.开放性教学倡导开放语文学习的时空,主张语言熏陶和语文实践,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开放性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独特体验,符合教育发展的潮流.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在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我们必须弄清两个基本问题: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哪些条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基本理念,这些理念之间的关系是目的与条件之间的关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为了达到语文教学目的所必需的条件。由此可见,《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包括目的理念、…  相似文献   

18.
对语文新课标基本理念的实践思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揭示着语文新课改的教学指导思想。其实践意义在于,通过对语文课程教学目的论、内容观、方法论和管理论的重建,实现教学观念的创新,促进语文教育的“转轨”。作为全国语文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实验稿”的这个部分,还有值得斟酌之处。  相似文献   

19.
许双全 《四川教育》2002,(12):20-21
“语文课程”中“语文”的取义,按叶圣陶先生的权威解说,为口头语言和书面文章的统称。其本质属性决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价值取向。因此,对语文本质的认识,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预设、学习方式的选择以及教学效能的大小。然而,对语文本质问题,自古就有“文道之争”,现代语文教育中,转变为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冲突,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今天,又演化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矛盾。结果导致广大教师长期以来,在认识上有意无意地把两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教学实践中就跟随风向,在语文内容与形式的学习上偏过来偏过去。经过多年的反复实…  相似文献   

20.
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这是李明新老师从事多年语文教学实践所悟出的“理”,也是虚心学习前辈和同仁先进语文教学经验的体会。“实”与“活”作为一种语文教育思想,对于丰富和发展语文教育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指导当前的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尤其是在防止和克服语文教学目标“虚化”、教学内容“泛化”等方面,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