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先秦时期盛行于荆楚地的民俗歌舞《扛神》是巫教文化与民间音乐相结合的产物,它历经数千载的沧桑岁月仍在荆山之麓、沮水流域存有遗迹。文章基于南漳薛坪镇《扛神》的田野调查,通过对地理环境、文化形成的概括与个案谱系传承、生存现状等实地的记述,客观地阐述这一民俗歌舞在当今社会变迁中的弱势文化生态,以引起人们对这一古楚文化音乐现象的历史与现状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扛神》是流行于荆山一带的民间传统“巫教仪式”,它一直长期地支配着荆楚腹地的信仰活动与社会生活。无论是在仪式行为、艺术形态还是文化内涵等方面都有着浓厚的楚风巫师祭祀的民俗特色。通过对其仪式行为及音声环境的简要描述和分析,发现其隐含的荆楚社会、文化、历史、民俗、民间信仰等方面的文化意义广泛而深厚。特别是《扛神》仪式“音声环境”中所投射的“信仰”,其深层次文化内涵、象征符号及发展现状,应该引起学术界的深刻关注和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3.
"扛神"是主要流行在湖北省西北部山地的一种原生态巫歌乐舞,其内容丰富,唱腔优美、奇诡,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而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它以楚声为本源,并吸收多方音乐文化而形成一种多姿多彩的民俗仪式歌舞,在鄂西北山地独树一帜,成为古代农业社会的一道文化奇观,是一种极其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4.
《扛神》起源于先秦时期荆楚腹地的驱鬼逐疫仪式,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巫文化现象。它是一种融歌、舞、乐为一体,以多种道具为法器、带有宗教色彩巫术表演的民俗祭神仪式。在仪式场域的结构中,舞蹈是祭神最为活跃的因子,道具则视为通神最灵验的“法器”。文章从实地调查所采集的历史文献与口述资料入手,对《扛神》的舞法与法器中所隐蔽着的令人莫解的文化符号、形态特征作一初步梳理与描述,其意义在于为本领域的研究提供可参性的资料,并从中捕捉一些历史久远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云南映象》通过对民族精神的原生态展现,结合民族歌舞表现技法打造出一场盛大的音乐文化视觉盛宴。其中既有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应用,也有对民族风情文化的展现,在古朴、自然的歌舞中表达出了人性文化本质。《云南映象》的成功表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元素与现代特征的融合是实现民族传承和现代艺术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江鸿燕 《学子》2014,(1):19-19
【正】前言在日常生活中,人民能够通过民俗文化来丰富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体现出世代相传的文化习惯。民俗文化主要包括着民俗戏曲文化、民俗饮食文化、民俗节日文化、民俗音乐文化以及民俗歌舞文化等。而幼儿作为我国未来的希望,就应该从小班开始了解我国的节日民俗文化传统,从而能够在将来更好地继承与发展我国的节日民俗文化,培养幼儿的...  相似文献   

7.
《周易》卦辞与史前文化有何继承关系,史前文化在没有文字时如何流传下来?本文就图腾崇拜卦辞占卜这一远古民俗现象,根据巫术歌舞“歌永言”和巫术传播神秘性、封闭性的特点,得出了远古文化以原始状态口头流传到文字出现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音乐圈舞是白马藏族祭祀、娱乐、庆典中的一种古老歌舞形式,其依托火民俗活动与火圈舞歌舞共同构成了白马藏族独特的圈舞文化体系,至今保留着氐羌民族圈舞最为古老的文化遗迹。随着时代发展,白马藏族音乐圈舞从表演形式、圈舞形制、歌曲数量、舞蹈动作、文化功能等多方面不可逆转地出现了流变。研究对白马藏族音乐圈舞的传统类型、艺术形态以及流变轨迹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月出》乃是一种与月亮崇拜有关的原始歌舞,民俗中的“跳月”可证之。经学家所谓的“忧君”说和现代诗学者所谓的“月下怀人”说是不恰当的。《月出》实际上是指一种月下求偶原始风俗中的仪式性歌舞。  相似文献   

10.
陕北音乐是陕北区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因饱含浓厚的黄土气息和淳朴的民风风格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因素,陕北音乐既传承了黄河中上游文明的精髓,又融合了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文明的精华,是我国民俗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民俗中的陕北音乐文化研究》一书以“区域”“民俗”和“音乐”为出发点,以区域民俗为研究基础点,对陕北音乐文化的区域性分布、文化构建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该书作者通过运用较大篇幅和较多案例来论述陕北音乐文化的基本类型和基本分布情况等内容,对陕北音乐文化中受到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影响的民俗、信仰和方言基础等进行了综合性论证。另外,该书在写作范式和写作立意方面均超越了同类文化研究理论,确立了独特的陕北音乐文化理论研究方向,为我国区域民俗音乐文化的发展和研究注入了新动能。  相似文献   

11.
安徽地方音乐蕴含着巨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民俗价值和审美价值、教育教学价值,了解安徽地方音乐文化生态状况及《安徽地方音乐》课程的教学现状,探索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哈萨克族民俗类的民歌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婚礼歌、摇篮曲、挽歌等。其中婚礼歌最具特色。通常婚礼歌是由《劝嫁歌》《加尔-加尔》《送嫁歌》《哭嫁歌》《怨嫁歌》《揭面纱歌》《新媳妇歌》等一系列歌曲构成的完整组歌。婚礼歌的曲调基本固定,多以即兴性、讲唱性、简约性、歌舞性为特点,具有浓郁的草原音乐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3.
藏族民间音乐文化特征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族音乐主要包括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藏族民间音乐具有与生活相伴、与歌舞相融、与宗教难分、与时代相合的特征,又具有节日文化气息、崇高德性的观念、兼蓄外来文化的特点。呈现出神秘的文化色彩、浓郁的生活情趣、古朴的民风民俗等特征。  相似文献   

14.
闽西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如龙岩的歌舞音乐《采茶灯》、客家山歌《韭菜开花一管子心》、《风吹竹叶》等长期以来被编入国家中小学音乐教材,被人们所熟悉和传唱。本着抢救保护、传承发扬闽西乡土音乐,漳平市附属小学承担了《漳平童谣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课题实验。课题研究开展以漳平童谣为主,以漳平"三乡文化"为依托,努力在音乐教学中,加强乡土资源与音乐教学的充分结合。  相似文献   

15.
一、活动设计意图在主题活动“中国娃”中,幼儿对祖国各地的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喜欢了解各类民俗活动、民族服饰和民族歌舞等,这大大激发了我们继续挖掘和利用民族地域文化资源的热情。在幼儿兴趣的基础上,我们收集改编了一些民歌,并让这些民歌走进幼儿的音乐活动中。  相似文献   

16.
营造气氛,是音乐表达戏剧的作用之一,是为具体的戏剧情节建立起一个真实的世界。歌剧《原野》不仅建立了"原野"这一自然背景,同时塑造了一个饱含民间宗教信仰文化的民俗情境。本文认为,《原野》中建立的民俗情境在"音乐如何表现戏剧"以及"艺术创作如何表现民族性"这个永恒的问题上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音乐起源这一角度作为切入点,论证了古代的礼乐文化在巫仪式中的产生与运用情况,及供奉神的实物的礼物最终演变为儒家的理性的礼即礼乐的礼,与以娱乐神灵的歌舞两者最终结合为中国古代音乐史的主流———礼乐文化。  相似文献   

18.
夏小玲 《红领巾》2005,(3):15-17
本文通过音乐起源这一角度作为切入点,论证了古代的礼乐文化在巫仪式中的产生与运用情况,及供奉神的实物的礼物最终演变为儒家的理性的礼即礼乐的礼,与以娱乐神灵的歌舞两者最终结合为中国古代音乐史的主流--礼乐文化.  相似文献   

19.
童进 《儿童音乐》2015,(4):44-49
"白族歌舞进校园"是我校2011年启动的一项课题研究。身处大理白族自治州,作为小学音乐教师,我有责任和义务传承和保护白族歌舞。《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地方和学校音乐教育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这给了我很大的支持与发挥的空间。这之前,还没有人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过课题研究,也无法借鉴相关的方法和经验。文中介绍的相关内容和研究方法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和借鉴性,便于大家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进行大胆地摸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20.
歌舞乐是集歌唱、舞蹈和音乐为一体的一种综合性表演艺术,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为音乐人不懈追求。但是现有高校音乐教育中却把歌舞乐分离来教与学,造成音乐学习者技能单一,就业面狭窄,对音乐事业的发展也大为不利。通过简述歌舞乐形式的历史发展,分析现有高校歌舞乐的教学现状,阐述歌舞乐教学改革的意义和作用,提出对高校歌舞乐发展教学改革建议,帮助音乐教育者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歌舞乐文化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