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尚济是近代中国对传入分析学知识扮演过重要角色的人物。其译著《解析数学讲义》自1922至1930年翻译而成,是法国数学家古尔萨的法文名著Cours d’Analyse Mathématique第1卷和第2卷前半部分的最早中译本。王尚济翻译此书与他曾受教于古尔萨,执教北京大学数学系时学生理解古尔萨此书原本大都尚有困难而其英译本存在明显缺点,合适的中文分析学教科书又匮乏的背景密切相关。《解析数学讲义》虽然存在一些翻译方面的问题,但不失为一部基本忠实原文、语言通俗易懂、译者对底本理解较为准确的高水平译著。囊括了所有古尔萨修订和改进的内容,是其胜过英译本之处。这部译著的出版对于抗战前古尔萨原书最新介绍的分析学知识的传入与大学分析学中文教科书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其出版后被一些高校用作教材,但没有再版,流传不广,未能对中国现代数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王侃瑜,青年科幻作家,毕业于复旦大学创意写作硕士专业,2014年在《萌芽》杂志连载科幻作品《云雾2.2》,2015年创作《重返弥安》参加"彗星科幻"国际短篇科幻小说比赛并获优胜奖,小说见于《收获》《萌芽》《上海文学》《香港文学》《科幻世界》《南方人物周刊》等,多次荣获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并被刘宇昆、胡绍晏等人翻译成英语收录于美、加等国的选集,现出版有个人小说集《云雾2.2》。王侃瑜是一位从科幻迷中诞生的科幻作家。她是上海科幻迷组织"科幻苹果核"的发起人和核心成员,在进行创意写作硕士学习时才开始正式的科幻创作。  相似文献   

3.
在清末翻译出版的大量外国地理学著作中,包括了不少的人文地理学译著,为中国近代人文地理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该文分通论性著作,商(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农业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人种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聚落地理学和军事地理学10部分,介绍了清末(1871-1911年)出版的43部人文地理学译著的基本情况,并简要分析了它们的主要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4.
李立功 《科教文汇》2014,(31):113-114
“人变成非人”这一文学母题在古今中外的作品中屡有表现,具体到不同的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中又各有其特点。本文试以《金驴记》(古罗马阿普列乌斯)、《促织》(中国蒲松龄)、《变形记》(奥地利卡夫卡)、《犀牛》(法国尤奈斯库)和《疯狂的君子兰》(中国张辛欣)这五部作品为例,分析一下这些作品中“人变成非人”这一文学母题在这些不同时代作家的笔下表现出了怎样的同与异,继而希望在这一同与异的揭示中展示关于文学、关于不同时代以及作家个人的一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5.
胡孟笛 《百科知识》2021,(9):16-17,36
《红高粱》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其日译本翻译是日本教授井口晃.日译本《红高粱》作为被介绍到海外的莫言长篇小说的译介开端,为莫言的著作进一步为海外人士关注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红高粱》于1986年发表于《人民文学》,3年后日文版《红高粱》出版,该译作后经修改被日本岩波书店收录于"岩波现代文库".该小说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系列故事,成功塑造了男主人公"余占鳌"野蛮霸道但又英勇无畏的民间土匪式抗日英雄角色,以及女主人公"戴凤莲"敢爱敢恨并敢于打破传统观念的划时代新女性形象.通过小人物的生存和生活,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讴歌了民众生命力的顽强.作家莫言的小说中常运用很多的方言和丰富的修辞手法,这给译者翻译时增加了诸多困难.井口晃教授翻译的日译本《红高粱》作为最早的莫言长篇小说的译作,为莫言小说在日本引起更多关注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其译作也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吴嘉佑 《百科知识》2001,(12):51-52
《俄罗斯恶之花》出版于1998年,由当代俄国文艺理论家、小说家维克托·叶罗菲耶夫编著,集22位俄罗斯作家的26个中、短篇小说而成。主题上的一致性使之构成一部完整的小说集。26部作品,除个别以外,均于70年代中后期在苏联境内外问世,被叶罗菲耶夫称为“20世纪末俄罗斯文学中最优秀的中短篇小说”。小  相似文献   

7.
周作人在《新青年》发表的译作与其文学观念的形成密切相关.先有《陀思妥夫斯奇之小说》《卖火柴的女儿》的翻译,后有体现人道主义文学观念的《人的文学》《儿童的文学》.文学观念也反作用于翻译活动,为了更准确译介外国作品思想,周作人提出了“竭力保存原作”的直译法,用白话翻译代替传统的文言翻译.本文重在分析周作人译作与文学观念的关系,探析新文化运动中人道主义文学观念和文学翻译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人变成非人"这一文学母题在古今中外的作品中屡有表现,具体到不同的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中又各有其特点。本文试以《金驴记》(古罗马阿普列乌斯)、《促织》(中国蒲松龄)、《变形记》(奥地利卡夫卡)、《犀牛》(法国尤奈斯库)和《疯狂的君子兰》(中国张辛欣)这五部作品为例,分析一下这些作品中"人变成非人"这一文学母题在这些不同时代作家的笔下表现出了怎样的同与异,继而希望在这一同与异的揭示中展示关于文学、关于不同时代以及作家个人的一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9.
199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葡萄牙作家若泽·萨拉马戈。若泽·萨拉马戈的文学成就为世界文坛所瞩目。从1966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可能的诗歌》算起,他共有3部诗集、5部剧本、7部长篇小说问世。其中影响超出葡萄牙国界的作品有:长篇小说《从地上站起来》(1980)(1980年获得里斯本市奖和1992年意大利埃尼奥·弗拉亚诺国际奖);《修道院纪事》(1982)(1982年获  相似文献   

10.
近代科学图书的“西译中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子 《百科知识》2009,(22):54-54
提到最早的近代科学译著,很多人脑海中首先会浮现出“严复”这个名字,还有他翻译的《天演论》(即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其实,中国翻译西方科学图书的历史还可向前追溯。早在鸦片战争(1840年)到甲午战争(1894年)的50多年中,晚清政府就组织进行了最早的、较集中的西方科学图书翻译工作。而这期间,中国人才刚刚从鸦片战争的炮声中惊醒,  相似文献   

11.
译著文献编目著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晓燕 《情报探索》2010,(7):103-104
根据《CALIS中文图书编目业务培训教材》(2009年5月出版)中的有关著录细则,结合作者自身编目实践,探讨了译著编目中应注意的问题,对译著文献的原文题名和责任者字段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正案由原告周令飞等四人是鲁迅独子周海婴的子女,属鲁迅近亲属。2013年5月,他们发现,北京乔先生(被告一)在南方某出版社(被告二)出版《鲁迅像传》一书,就甚为惊奇,因为此前原告并不知道此事。后逐步发现,该书在当当网(被告三)、亚马逊网、上海某传媒公司(被告四)、上海某传媒公司东方书城(被  相似文献   

13.
《金秋科苑》2013,(24):30-32
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编辑家、教育家。他是我国新文学史上最早的一个社团“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他撰写并于1923年出版了我国现代第一部童话作品《稻草人》:1928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倪焕之》,曾被茅盾先生誉为“扛鼎”之作。  相似文献   

14.
颜俐 《百科知识》2021,(33):17-19
2021年4月23日,经过各领域专家的评选和大批读者的投票,中国出版集团发布"镇社之宝"及提名出版物134种,为读者在"世界读书日"列出了一份高质量书单.商务印书馆、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及人民音乐出版社等知名出版机构出版的《新华字典》《鲁迅全集》《中国百年音乐作品典藏》《中国音乐史图鉴》等著作入选"镇社之宝".这份名单足以见得《中国音乐史图鉴》经久不衰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张晓辉 《科协论坛》2007,(6):310-311
从作品《祝福》入手,挖掘出鲁迅独特的个性心理被抛弃的惆怅与孤独.这种个性的形成与作家鲁迅的创伤性经历密不可分,并且渗透在作家的创作之中,形成其独特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16.
朱怡 《金秋科苑》2009,(20):184-185
尤多拉·韦尔蒂被公认为“南方文学”最出色的小说家之一。韦尔蒂不仅享有短篇小说家的美誉,197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失败的战争》更奠定了她作为美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本论文将运用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研究分析《失败的战争》中的复调特征,以此展现韦尔蒂是如何演绎沃恩家族,这个生活在美国南方农村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群体的命运以及美国南方社会的巨大变革的。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诞辰130周年之际,为纪念他而决定出版的《鲁迅大全集》一书的出版过程却一波三折……案由为纪念历史文化名人鲁迅先生诞辰130周年,弘扬鲁迅精神,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与北京大学历史人物研究中心决定以出版《鲁迅大全集》的形式来纪念伟人鲁迅先生。双方于2008年8月1日签订了出版合同。该合集系鲁迅文集全集,分36卷,共计1500余万字。其内容是之前版本的两倍多,书中不仅包括  相似文献   

18.
阮晓蕾 《科教文汇》2009,(25):256-257
本文首先围绕英国诗人兰德的《我不与人争》一诗,从语音、词汇、句式以及修辞等方面对其进行文体分析。接着作者讨论比较了三个不同的翻译版本(分别译自杨绛,李霁野和绿原),结合翻译标准对各自的特点进行了探讨。四位看似毫不相干的老人因为一首小诗和共同的人生境界及追求联系到了一起。  相似文献   

19.
清代出版的地质学译著及特点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清代是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启蒙时期,19世纪后期于20世纪初期,出版了大量的地质学译著,为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该文分矿物学,地貌学和普通地质学3部分,介绍了1871-1911年出版的65部译著的书名,作译者,出版单位与时间以及主要内容等情况,并分析了这些著的主要特点及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20.
1997年,英国学者戴维·塞尔本的译著《光明之城》出版,原书是关于意大利商人雅各·德安纳在中国泉州(刺桐城)一段难忘生活经历的记载.这段大约半年的异国生活,时间是从 1271 年 8 月 25 日持续到1272年2月24日(南宋咸淳年间).该书甫一问世,就在西方学界引起轰动,一场手稿真伪之争颇为热闹.1998年3月,由当时的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王连茂等人整理的中文版在《泉州晚报·海外版》连载,笔者当时是编辑部负责人,可以确认这是国内最早翻译并发表的《光明之城》原书内容.随后,《马可·波罗游记》研究专家杨志玖等人也撰文,认为《光明之城》不是伪书.1999年2月,戴维·塞尔本应邀来到泉州,做了《我与光明之城》的学术报告.有趣的是,他在参观泉州湾宋代古船陈列馆时惊喜地发现,另一部同样引发过争议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关于中国海船"内舱有十三所,互以厚板隔之"以防止船身渗水导致其沉没的记叙,竟然在这艘1974年出土的宋代古船中得到了印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