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柯里亚的木匣》是根据前苏联作家左琴科的作品改写的。展示了柯里亚在挖木匣时的认识过程:问题——思考——新问题——再思考——解决问题——悟出道理,阐明了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的道理。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一、文章构思巧妙,引人入胜 全文分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三部分。开始交待了柯里亚在刚会数数时,把木匣埋在离屋门口十  相似文献   

2.
突出重点抓住特点读书明理──《柯里亚的木匣》教学谈山东傅永华,杨素清《柯里亚的木匣》写的是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故事。文章通过柯里亚埋木匣和挖木匣两部分内容,告诉我们,事情是在变化的,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发展变化的事物,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办法。...  相似文献   

3.
读思结合落实重点———《柯里亚的木匣》和《画杨桃》教学谈○彭阳县教研室韩志龙李文科《柯里亚的木匣》和《画杨桃》是五年制第六册第八组的两篇讲读课文。重点训练项目是“一要真实,二要具体”。从内容上看,两篇课文在写法上都是通过讲述一件完整的事说明一个深刻的...  相似文献   

4.
《柯里亚的木匣》是一篇讲读课文。它围绕一个木匣,按时间发展顺序,叙述了柯里亚从埋木匣到挖木匣的经过,以及从中得到的启发。教学这篇课文,要让学生着重体会:事物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从而渗透一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要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就必须把语文基本功训练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一、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理清作者的思路。四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分段和概括段意都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这篇课文较长,有十四个自然段,学生一时难以找到  相似文献   

5.
《柯里亚的木匣》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的是柯里亚跟妈妈埋木厘、挖木匣,后来受到了启发的事。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外,还应依据这篇课文的特点和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给学生看问题的方法。教学时,要注着以下三个有关问题。其一,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事物柯里亚埋木匣时用步量与他的数数有联系:他“数了十步”是由于他“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柯里亚埋木匣与妈妈早就把东西“埋在地下”有联系:柯里亚是从妈妈那里受到了启发,妈妈埋东西时  相似文献   

6.
《柯里亚的木匣》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叙述柯里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因此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采取不同办法。根据教材特点及训练重点,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掌握下列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7.
(一) 《柯里亚的木匣》(六年制小语第七册19课),是一篇新入选的讲读课文。这篇文章是根据苏联作家左琴柯的作品改写的。这篇文章是一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生  相似文献   

8.
《柯里亚的木匣》板书设计以上板书,图一、图二对比明显,让人一目了然。这样胭里亚I6\中的疑团租同学们Itu中的团目(即板书申的“?”),都被轻而易举地解H,省去了许多回去,学主也乐于接受。湖南资兴市兴宁肯完小何向京《柯里亚的木匣》板书设计@何向京$湖南...  相似文献   

9.
《柯里亚的木匣》(六年制小语七册19课)在段的训练方面,要求学生能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但是,由于课文并不是从严格意义上来分段的,比如对话分行写,是为了显示眉目清楚,属于行款的范畴。因此,如果仅以分行作为标准来衡量的话,全文便有十四个自然段,这给学生独立划分意义段和概括段落大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可以按以下步骤启发、引导。  相似文献   

10.
一、初步感知课文 ,落实思维训练根据思考练习2“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 ,给课文分段 ,归纳各段段意”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1 默读课文 ,想想课文围绕“科利亚的木匣”这个题目 ,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2 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 ,全文共分哪几段?为什么这样分?各段分别写了些什么?3 围绕“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这三个小标题 ,可以提哪些问题?第1、2两个问题可以让学生理清作者思路 ,了解课文层次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第3个问题可以教给学生根据小标题质疑…  相似文献   

11.
《观潮》是赵宗成、朱明元写的一篇借景抒情的记叙文。《一棵苹果树的来历》是俄国作家乌申斯基写的科学童话。《八只小猫》的作者是女作家菡子,文章选自她的散文集《前进的颂歌》。《外婆家的新厨房》是科普作家叶永烈写的科学小品。《柯里亚的木匣》是苏联作家左琴科写的一篇儿童故事。《信箱》是苏联作家泰慈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对自然科学知识类课文教学目标的定位,关键要体现语文的学科性,要在语文的基本功训练上找准位置。一、重要的不是要求举一反三科学方法,而是理解课文内容有些自然科学知识类的课文,描述了一些科学的思想方法以说明一个科学道理。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领会这些科学方法,这无可非议。但是如果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联系生活,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科学方法,这就有上成学科活动课之嫌了。如《柯里亚的木匣》这篇课文,讲的是柯里  相似文献   

13.
《科利亚的木匣》是一篇反映儿童生活的故事 ,讲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并从中受到启示的事。课文在写作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新颖的标题作为行文的线索以“科利亚的木匣”为题 ,既平实而又新颖 :一是交代了故事主人公的名字———科利亚 ;二是点明了故事是围绕“木匣”展开的 ,也就是以“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叙述的。这样 ,“木匣”这个具体事物就成为行文的线索 ,连缀着人物和事件并贯穿全文 ,使得叙述次第井然 ,条理清楚。二、以对比的写法形成叙述的波澜本文篇幅虽不长 ,但却写得有情有理有趣 ,主要是采用了对比的写…  相似文献   

14.
《科利来的木匣》一文通过柯利埋木匣、挖木匣这件事,说明一个道理:一切事物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因此,我们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教学时,要围绕这一中心,突出重点,释疑解难,扶中有放。一、课堂自读,突出重点1.带着问题默读课文。①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②课文哪儿节写柯利亚理木匣?哪几节写柯利亚挖木匣?哪一节写科利亚受到启发?2.自学生字新词。①读准字音:匣卜i6)科伙副量(h勾)箱(xidn)德(d6)倍山&i)②辨析字形:‘“巨匠区”;“哩理埋”;‘箱相想”;“倍培…  相似文献   

15.
[教材简析及教法提示]: 《科利亚的木匣》是一篇阅读课文,讲的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故事,说明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的道理。全文13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意义段。第一段(1—3自然段)讲科利亚在刚学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在离家门口十步远的地方。第二段(4—12自然段)讲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家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有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家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了木匣。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科利亚从挖木匣这件事中受到启发: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课文中有些地方表现了文章的前后联系,讲出了时间的变化和周围事物的变化,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理解。第二段的开头(第四自然段)是个过渡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分段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以免划错归属。第二段出现的“仍然”、“突然”、“果然”三个词,是对科利亚挖木匣过程的记录,要  相似文献   

16.
教好外国文学作品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深圳市罗湖区教研室邬日辉一、鳖体理解,体会编者意图。人选课文的外国作品,其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酉方少年儿童日常生活的。如第七册前苏联的《柯里亚的木匣》、《信箱》,英国的《小珊迪》。第八册意大利的《斯代地的图书室》。第十册...  相似文献   

17.
为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我们采用了“整体——部分——整体”的读书方法.即先从文章的整体了解课文内容,再通过具体的词句段教学深入理解,最后回到课文的整体中理解文章的中心. 第一步,从整体入手,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如教学《江姐》一课,首先,我们要求学生通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并理出文章的层次.通过初读,学生了解了这篇课文主要是写江竹筠烈士在残酷的环境中,对敌斗争英勇无畏;在敌人的酷刑威逼下严守党的秘密.结构是先写“提审”,然后插叙“被捕”,最后又按顺序写“受审”和“慰问”.  相似文献   

18.
为了促使阅读教学尽快走向理想的境界,近几年来,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采用“导读教学”。总的看来,“导读教学”在指导学法、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引导学生自能读书等方面确实发挥了显著作用。然而,最近听了几节课,我觉得其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即有些教师往往过份注重自我设计的智能训练,而对课文本身可以起到的发展学生阅读智能的特殊因素有所忽视。例如,有位教师在教《柯里亚的木匣》时,不根据教学要求,着重训练理清线索、辨别异同、认识规  相似文献   

19.
《科利亚的木匣》以科利亚的木匣为线索,把怎样埋木匣、挖木匣以及得到什么启示叙述得很清楚。选编这篇课文,在于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热爱生活,同时对学生进行“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在具体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笔者有如下建议。一、科  相似文献   

20.
《科利亚的木匣》是小语第七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故事。课文告诉我们,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无论什么事物,都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对待它,而是要根据事物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做法。教学这篇课文,如何让学生在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的基础上,获得启示,培养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实现编者意图,达到教学目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根据课文特点,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可采取“自问自答,自悟道理”的方式来教学。一、感知道理,激发兴趣1.揭题,教学生字“匣”。接着让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