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燕 《新闻爱好者》2010,(10):118-118
近来,方言类电视节目已经在荧屏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深受国内电视观众喜爱、收视率较高的节目类型之一。方言类电视节目也因此成为一些地方频道竞争受众眼球的一张王牌。方言类电视节目形式已从方言相声、小品发展到方言电视剧、方言栏目、方言新闻等多种电视节目类型。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方言是电视传播符号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王晓云 《东南传播》2014,(10):98-99
方言在表现地方文化,表达集体、故乡情感时具有独特的优势。要保护传承一种方言,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开办一档教学类节目。泉州广播电视台闽南语频道的两档节目在寓教于乐、展现方言的独特魅力上做出了可喜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3.
俞一群 《视听界》2007,(1):100-100
近年来,从省级卫视到地方电视台都纷纷推出栏目剧。与省级卫视不同,地方台在推出栏目剧时往往选择了方言演出,旨在贴近性上做文章。无锡电视台在2006年5月初也推出了一档方言栏目剧《大话阿福》,受到了观众的欢迎,收视率保持在2.5左右。我们可以从这档地方台推出的方言栏目剧看看栏目剧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4.
学者一般认为"从隋唐至元明这一时期都没有方言研究的专著,"然据宋《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载:"王浩撰《方言》十四卷,阙。"鲁国尧先生《"方言"的涵义》一文指出"王浩《方言》乃南宋以前著作。"又据我们近年考证,明李贤等撰《明一统志》卷十三《淮  相似文献   

5.
适应我国近代"洋务运动"中亟需培养优秀外语人才的需要,上海广方言馆于19世纪60年代设立,这是我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文化教育现象。本文分析了设立上海广方言馆的历史背景,从专业与课程设置、外语翻译实践能力培养、翻译教学考核方法等方面考察论证了上海广方言馆外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并从外语人才为维护外交合法权益发挥重大作用、推动中国近代教育的历史进程等方面指出了上海广方言馆外语教学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6.
"一个物种的消失,只让我们失去一种动人的风景,一种语言的消失,却让我们永久失去一种美丽的文化。"杭州方言属于吴方言的一种,属于吴语太湖片杭州小片。历史上,随着大批北方人迁来杭州,给杭州方言染上了浓厚的北方官话色彩,使之成为承载各个时期历史文  相似文献   

7.
从方言电影、电视剧到近几年不断升温的方言新闻节目,方言电视节目作为一种新的电视节目形式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8.
洪泽文 《兰台世界》2016,(21):10-13
基于对吴方言建档工作的思考,从语言学和档案管理角度出发,分析了浙江省和江苏省吴方言建档工作的现状,并结合当前建档工作的主体、标准、内容和机制这四个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来探讨吴方言建档工作的发展前景,以期最大限度地保障吴方言建档工作的总体质量,从主体多元化、标准规范化、内容全面化和机制配套化这四个方面入手来创造出一套可复制推广的方言建档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9.
方言是一种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从语言学角度论及方言,俗称地方话,是一种民族语言的地域性变体,它并不是独立于民族语言之外的另一种语言,但方言具有地方性的特征,它只为某一地区的人民大众所掌握、所使用。①早在20世纪20年代,方言开始与传播媒介相结合。进入21世纪,一些地方电视台陆续在个  相似文献   

10.
余林 《声屏世界》2008,(7):40-41
在主流媒体掌控话语权的今天,一个新兴的“话语”现象已经形成规模:方言电影、方言电视剧、方言新闻等以有别于传统话语的形式传播着区域文化的影响。本文以中国影视发展历程为切入口,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现在中国影视文化发展的现状,试分析中国方言影视文化现象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11.
张丹青 《兰台世界》2017,(20):50-51
福州话是闽东方言的代表,被喻为古代汉语的活化石。但是,随着普通话的推广,能自然流利地使用福州方言的人群日趋减少,这就需要通过建立福州方言语音档案数据库,将这一承载着福州本地DNA的方言完整地保留下来。本文试从语音档案建设背景、建设思路以及数据利用三个方面来论述福州方言语音档案数据建设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方言作为一种带有明显地域色彩的文化符号,在当下大力推广普通话的社会中似乎日渐没落。但随着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方言电视节目在市场上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全国又掀起了一股方言热。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出发,探讨在电视节目中方言的使用对文化传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方言借助于现代大众传媒,形成了新的传播形态。在方言电视传播的背后是强势地域经济和文化的支撑,也是地方电视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努力寻找突破口的一种探索。我们应当理性地看待方言电视传播现象,使之走向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4.
方言借助于现代大众传媒,形成了新的传播形态。在方言电视传播的背后是强势地域经济和文化的支撑,也是地方电视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努力寻找突破口的一种探索。我们应当理性地看待方言电视传播现象,使之走向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5.
周毅 《新闻界》2007,(1):84-84,76
近年来,一种新兴的电视节目形态迅速发展,很快成为波及全国的一股风潮,这就是用方言来主播或主演的电视新闻栏目、电视谈话栏目和电视栏目剧,我们姑且称之为“方言电视”。对于这几种电视节目形态,无论是电视业界还是理论界都给予了高度关注。笔者在此拟对“方言电视”进行一些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6.
从昆明的方言电视节目入手,运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对昆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对本土方言电视节目的语言态度进行考察,有利于了解昆明地区人们对方言电视节目中方言的认知倾向,进而探讨方言电视节目对方言文化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张晓  戴旸 《兰台世界》2021,(1):99-102
徽州方言是我国极具特色且珍贵的地方语言,是承载徽州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其濒危现象已愈加严峻,以建档的方式来保存、记录徽州方言已成为一种重要举措.本文立足于徽州方言建档工作的现状分析,从参与主体、建档标准、建档内容三个方面出发,将其与国内其他方言建档工作加以对比,从建档主体、建档标准、建档内容和成果...  相似文献   

18.
在传媒环境飞速发展、多元化的今天,出现了一种新的节目形态,主持人用方言主持节目,大家对此现象褒贬不一。"方言热"的出现,有其必然的趋势,也有其优势,但这也并不代表所有的方言节目都是成功的,更不能说明方言节目可以取代普通话类的节目。本文从方言节目的形成背景、存在的合理性以及主持人在节目中使用方言的意义分析,探讨方言节目的现状,并由此分析方言节目存在的问题,探讨方言节目如何趋利避害,并且探讨主持人在这其中的定位与完善措施。通过问卷调查、文献综述等方法,将主持人与节目内容结合,更侧重于探讨主持人在这其中的角色定位、特点与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方言节目从1996年开始在中国大地上出现,并有大发展之趋势。它有利于传承区域文化,唤起人们对乡音的记忆,让忘记乡音的年轻人重新拾起对方言的关注。方言节目的播出也利于繁荣地方文化,为我国文化多样性做出一份贡献。但是,在推广普通话的大背景下,方言节目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正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揭示方言节目和区域文化的关系,以及在现在的社会中,方言节目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办法。  相似文献   

20.
杨蓉 《大观周刊》2012,(40):76-77
儿化是保山隆阳区汉语方言中一种重要的语音形式。隆阳区汉语方言中儿化发音规律有自己的特点,儿化词汇组合形式多样,语法手段不同,表意作用不同。儿化在隆阳区的使用十分广泛,从一般事物的名称到人名、地名都可以儿化,从老人到小孩都在使用儿化词汇。通过对保山隆阳区汉语方言儿化词汇发音规律、语义变化、语法变化、使用状况等几方面对儿化在隆阳区汉语方言中儿化的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