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春茶园     
冯斌 《兰台内外》2006,(1):59-59
长春最早出现的商业性演出场所是茶园,兴起于清朝末年,这些茶园也是长春最早公映电影的地方。民国年间长春经常放映电影的地方就有祥乐茶园、燕春茶园、爱国茶园等。样乐茶园,坐落于老城四道街上。始建于晚清光绪七年(1881年)。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房主林喜德对茶园进行了一次重新修理,茶园扩建为砖木结构二层楼房,西向临  相似文献   

2.
姚庆 《北京档案》2022,(5):52-54
<正>大观楼影城始建于清朝末年,它的出现是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不断涌入而兴起的,是“西学东渐”的一种体现。大观楼影城最早是由“大亨轩茶楼”改名为“大观楼影戏园”而来,具有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融合的特点,“曾经屡次引领中国电影放映潮流”[1],在当时是北京南城最早固定放映电影的场所之一。现今,  相似文献   

3.
在电视还不普及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视听娱乐的主要节目,就是看电影。所以每当中南海放映电影的时候,来看的人还是不少的。临开映前,在门厅买票入场,不论什么片子,放一部还是两部,都是两毛钱一张票。  相似文献   

4.
6月12日,关于数字电影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放映了一批数字电影,令观众耳目一新。据了解,这是数字电影首次在国内放映,其观众也成为国内首批数字影片观众。 这次放映的数字电影共有5部,放映影片的上海影城是世界上近20家数字影院之一,也是国内第一家能够放映数字电影的影院。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引进了DTS、SDDS等高科技放映技术,而DLP(数字光影技术)是其最新引进的技术项目。 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告诉记者,DLP技术的运用是世界电影发展史的重大革命,该技术用计算机和数字放映机代替传统的35毫米电影,…  相似文献   

5.
普及农村电影放映,实施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工程,是国务院对基层电影放映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一项惠及干家万户的民心工程。搞好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关键,就是加强对电影放映队伍的管理。当前.在电影放映队伍的管理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农村电影队伍的管理归属、乡镇在农村电影放映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数字电影普及之后放映人员的选配和培训机制、农村放映员的基本保障等等。  相似文献   

6.
数字技术正在翻天地覆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电影工业正经历着数字化浪潮所带来的巨大变革。近年出现的数字电影放映系统已经在世界各地应用起来,已经成功地进行了多部电影的数字化放映。现今经过好莱坞认可的数字放映系统主要由数字电影放映机和数字电影服务器两大部份组成。完全不使用胶片作为放映媒体,具有  相似文献   

7.
1897年,当西洋的电光影戏开始在上海滩的茶楼进行放映的时候,那公主、裸女、马路、电车的西洋奇观,无疑带给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茶楼消费者一种现代性的震惊体验.当时的影评写道:“如影戏者,数万里在咫尺,不必求缩地之方,千百状而纷呈,何殊乎铸鼎之像,乍隐乍现,人生真梦幻泡影耳,皆可作如是观.”电影是什么?是机械齿轮的发条装置,还是打在银幕上的诡影重重?是本来的清净虚无,还是墙壁上的大千世界?  相似文献   

8.
最近几年,曾经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靡的露天电影又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中。不过,如今看电影本身已变得不再重要,反倒是大家更愿意从露天放映这种形式中找到别样欢乐与怀旧情绪。  相似文献   

9.
朱虹 《声屏世界》2004,(11):58-58
电影管理包括电影制作、审查、进口、出口、发行、放映、时外交流、资料管理等各个环节。在总结长期电影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于1996年颁布实施了《电影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00号令).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全面规范电影制片、审查、进口、出口、发行、放映等活动的行政法规,时电影事业健康发展起到了保障、促进作用。2001年,  相似文献   

10.
正电影在中国最早出现是1896年,在上海徐园的一个茶楼里。那时的电影只是穿插在唱戏或是杂耍节目的间歇放映,也只是一些简短的黑白默片,但这些影戏毕竟已不同于唱戏等传统节目,必须处于黑暗之中才能显现光影,于是引起时人的好奇和惊讶,关注度一时兴起。随后,电影作为一种时尚开始在全国主要城市推广起来,北京作为重要的文化城市,自然紧跟时尚,在清末电影即落户北京,到民国时期取得重要发展,对社会进步及民众生活均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一、北京电影的发端电影进入北京,最早始于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外国人来北京拍摄记录影片。当时主要是日本、法国、美国三国  相似文献   

11.
电影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农村电影公共服务体系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基础。文章首先从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机制、运转效率与服务观念三个方面对新时代以来我国农村电影公益放映进行全方位审视。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新时代语境下农村电影放映环境的演变特征,并从供给与需求两端指出农村电影公共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要素供给抑制与有效需求不足的潜在挑战。最终,以供需协同为视角分别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扩大观影内需两方面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征稿启事     
《现代声像档案》2006,8(1):53-53
柏林国际电影节在每年的2月底举行,原名西柏林国际电影节,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统一后改名为柏林国际电影节。电影节的宗旨也是通过放映各国的电影来促进世界各国电影工作者的交流和往来;促进电影商业性放映。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电影在制作、发行、放映的各个环节都产生了巨大变化,电影这一属于人文领域的概念越来越多地倚赖科技发展。数字电影是指用数字技术和数字设备来摄制、制作、存储,再通过卫星、光纤、磁盘、光盘等进行传递,并最终将数字信号还原成影像与声音放映在银幕上的影视作品。  相似文献   

14.
上海是近代中国的开放商埠,风气较为开化,商业和时尚文化发达,就电影业来说,早期的制片公司、电影放映场所大多集中于此。电影在中国原本是“舶来品”,1896年由外国商人带到中国,在上海徐园内“又一村”放映,很快引起了国人的兴趣和商人的注意。20世纪初,除了原来的茶馆、酒楼、游乐场兼放映电影外,上海有了专门的电影院,如虹口大戏院、维多利亚大戏院、爱普庐影戏院、上海大戏院、东京活动影戏院、夏令配克戏院、恩配亚戏院、卡德  相似文献   

15.
陈芳 《东南传播》2011,(8):109-111
关于新媒体电影,目前还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义,但以《老男孩》为例,它的一夜之间走红使这个正在形成中的概念进入人们的视线。新媒体电影的创意成为未来电影发展的原始积累,它弥补了传统电影在时间、空间和互动上面的不足,受众可以自主选择放映终端和环境,还可以通过网络互动平台对影片进行讨论和分享,这都是新媒体电影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3,(3)
本文以1949年至1962年的浙东乡村为视界,考察了电影放映与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电影借助乡村放映员及其创造的地方性知识作用于乡村民众,推动他们创造新的乡村社会关系,从而参与重构了乡村社会。另一方面,组织起来的乡村社会按照自身的结构建构电影放映,从而产生了包场制、规划放映和人民公社电影队,实现了电影放映与乡村社会的整合。因此,电影放映与乡村社会的关系是一种互构关系,即两者在互动中互为主体地建构着对方。  相似文献   

17.
2005年是中国电影百年华诞。我想以此为契机,回顾一下1995年纪念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在巴黎大咖啡馆(Grand Cafe)放映一百周年时的情景。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放映,既是一次被神话了的事件(由此出现了所谓的电影“生日”),也是标志电影转型的现实一刻。而在20世纪90年代的电影百年庆典期间,来自东方的电影浪潮也改画了世界电影的版图。我在本文的第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作者原稿: 《洼里村王福耕办起家庭电影院》本报讯(通讯员焦薇莉)每星期六和星期日,天一擦黑,顺义县南彩乡洼里村王福耕家的庭院里就聚满了前来看电影的农民。王福耕自办的这个家庭影院,开办两个多月来,已放映二十多场,农民观众已逾万人。五十二岁的王福耕是顺义县电影发行公司副经理。他看到家乡农民看电影有困难,便花七百多元钱购买了一套电影放映设备,并与公司定了租借影片的协议,利用星期六、日回家休息的时间,在自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通过实施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等,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广播影视覆盖有了明显的改观,农村广播影视综合覆盖率大大提高,切实解决了相当大一部分农村人口听广播看电影看电视难的问题。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人口分散,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广大农村依然还有八九千万农民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已经覆盖的地方收听收看的质量效果和节目套数较城市还差得很远。  相似文献   

20.
十九世纪末叶,电影技术在欧洲取得了成功.不久之后,上海的戏院里就出现了“西洋影戏”.当时,不仅放映的影片来自欧美各国的,就连经营电影放映业务的,也都是些外国侨民.最早在中国摄制新闻纪录片的劳罗,便是个经营电影放映业务的意大利商人.1908年3月,他用一架木壳摄影机在上海试验性地拍摄了《上海第一辆电车行驶》.接着又于同年11月在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