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8 毫秒
1.
<正>"多年在海外学习和工作,回国后,我深感国内做科研的‘大而全’,实际上潜心‘做小事’的人少了一点??"不久前,陈放怡入选全国青联委员,成为各族各界青年杰出人才的代表,引领时代浪潮的青年先锋,他肩头的责任感更强了。初见陈放怡,记者深感眼前的这位年轻人,与我们想象中的"青年千人"不一样:少了几分追求个性的张扬,多了几分潜心科研的沉稳与踏实。对长期从事听觉生理学这一"小研究"的他来说,他的  相似文献   

2.
江萍 《知识窗》2013,(21):48-48
美国有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早期教育对人一生的影响,曾在全美选出50名成功人士和50名有过犯罪记录的人,分别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不久之后,这位心理学家收到了许多回信,而其中有两封回信谈到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相似文献   

3.
左撇子总统的烦恼1998年当美国现任总统克林顿访问上海期间,跟来了一大批各国记者。6月30日,就在电台广播开始前几分钟,东道主中的一人敏锐地注意到,克林顿总统也像他的前任布什总统那样,是个左撇子。东道主不揣冒昧便问克林顿,美国人是不是都是些左撇子呢?这位总统回答得很风趣,甚至谈到当他还是个13岁的孩子时,曾在一家商店打工,帮老板备货,然而这位主人偏偏叫他改用右手。原来那老板有些迷信,他认为一个孩子是左撇子不会走好运,所  相似文献   

4.
高科技中心宽敞明亮的办公室。贾设仁正情绪激动地向凯恩博士叙述着他的坎坷经历,他那满是皱纹的脸上布满了对人生不满的愤慨。凯恩博士眉头蹙成了深深的“川”字,他凝神听着这位来访者颇有几分神经质的话语。机器人助手也毫无表情地在做速记,从那些哕嗦而缺乏逻辑联系的句子中筛选出实质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几年前,国家航天局一位副局长去美国访问,并利用有限的时间与当地华人展开交流。您是干什么的?一位华人问。航天。这位局长回答。那具体是做什么的?飞船,火箭。这位华人惊奇了:中国还能  相似文献   

6.
正今天,从医学界、学术界到普通人,益生菌的功效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在20多年前,没有几个人知道益生菌是什么,也很少有人去关心和研究。幸运的是,在这个领域,有人在几十年如一日地耕耘。正是他们的默默付出,让中国人有了自己的益生菌可用。2019年,江南大学副校长陈卫凭借在益生菌研究方面做出突出成果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位低调而淳朴的科学家和他的益生菌研究才开始走进公众的视野。  相似文献   

7.
史晓雷 《百科知识》2012,(11):48-49
正我们先来看一幅画(图1),不知道大家能否猜到这位坐在凳上俯身的女子是在做什么?或许要给你几分钟的时间去琢磨,结果也许会令人失望,你仍然是百思不得其解:这位画师究竟是要表现什么呢?你也可以拿着这幅画问问身边的朋友,估计极少有人知道画上这位女子是在干什么。当然,这没有什么可以惊诧的,因为这幅画所描绘的场景我们极少能看到了。  相似文献   

8.
翼龙像蝙蝠一样起飞?翼龙堪称"侏罗纪版的大飞机",体重可达数百千克。对于这样一种庞然大物,它们是如何从地上飞起来的?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位生物学家认为他找到了答案。这位生物学家推测,这种会飞的恐龙是用4条腿跳到半空起飞的,和吸血蝙蝠有几分相似。翼龙是一群会飞的爬行动物,重500多千克,翼展像公共汽车那样长。研究人员想要通过观察现在会飞的最大的鸟——信天翁来研究翼龙的起飞方式。  相似文献   

9.
《发明与革新》2009,(11):55-55
一台小型柴油机、一个刀盘、一个滚筒、一根皮带、几根铁柱,便组合成一台100来斤的小型联合收割机,一个人可背上背下收割稻谷,可大大提高山区稻谷的收割效率。这个看似异想天开的发明却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这位湖南花垣农民的成功再次向世人证明:在科技创新领域里,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相似文献   

10.
如果不是在“发明家论坛”灯火通明的会场里,我不会注意身边的这些人,他们的衣着如此简朴甚至有几分寒酸,他们的面容如此平凡甚至有几分憔悴。然而,一提到“发明”、“专利”,他们的表情异常丰富,喜怒哀乐,写尽人生百态。我突然看到一种叫做“执着”的东西,让这些人  相似文献   

11.
《今日科苑》2013,(16):61-63
导语 《聊斋志异》中有一则很出名的故事《陆判》。这位神仙神通广大,可以给人换头换心。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心脏、肝脏等器官移植已经不再是神话。最近,又有科学家预测,随着脊髓神经连接问题的解决,"换头术"再过几年就能实现。而这项大胆的技术将能成为肌肉萎缩症、四肢瘫痪、器官衰竭等病人的救星。  相似文献   

12.
这是牛津大学一个普通的周末,夕阳将最后一抹余晖投洒在阿什莫尔博物馆庄重古雅的建筑物上。这时正是学生俱乐部、社团热闹繁忙的时候,博物馆里一改往常的熙攘,显得有些冷清。在地下一层的地质学阅览室里,一位年轻学者仍在发奋研究,他时而伏案沉思苦读,时而在标本架前静思细看,仿佛忘记了时间。这使值班的老管理员不禁想起了几十年来他所见到过的许许多多著名学者。"他们的研究劲头是多么相像啊!嗯,这位先生将来也会大有作为的。"确实,若干年以后,这位先生成为地质学领域的一位名人,被人称为"现代地质学之父"。他就是查理士·赖尔。  相似文献   

13.
金勇 《知识窗》2013,(2):16-17
假设你大学毕业时是24岁.又假如人的平均寿命是80岁.那么24岁相当于时钟的几点呢?告诉大家,结论是——早上7点12分。没错.大学毕业时的24岁顶多就相当于早上7点12分。此时此刻.很多人才刚刚起床.为崭新的一天做准备:有些人甚至可能还没有起床。作为大学老师.我见证了无数年轻人的成长.而这一经历让我认识到早上7点12分背后所蕴藏的含义要比他们想象的巨大得多.  相似文献   

14.
思维擂台赛     
《发明与创新》2007,(12):22-22
1.日食的准确时间几个人在谈论昨天的日食时间,一个说:"我看到日食是12点零8分。""不,是11点40分。""我记得是12点15分。""我的表是11点53分。"4个人说的时间都不一样,因为他们的手表都不准。其中有两只表比准确时间  相似文献   

15.
据说有个财主,为了附庸风雅,一次他的夫人寿诞,财主专请了一位先生为他的夫人写祝寿诗。这位先生知道他的用意,是用调侃的方法铺纸启砚,动笔为他写起来。第一句“这个婆不是人”,财主一看大惊失色,正想臭骂这位先生,“怎么用诗起我老婆了?”不想先生笔锋一转,写下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尘。”“啊,不是人是仙女!”财主转怒为喜。接着第三句“几儿子都是贼,”财主又不高兴起来,“骂了我夫人还要骂我儿?”先生接着笔锋又一转,“偷得蟠桃献母亲!”财主不得不夸位先生的笔力,连赞“好诗”。从这个故事中,可以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写诗,不一定落笔是佳…  相似文献   

16.
<正>欧洲瓷都麦森是德国的一个小镇,位于厄尔士山脚下,毗邻捷克。这里的陶瓷制品闻名世界。与陶瓷齐名的还有一个叫贝特格的工人,十多年前,贝特格还是麦森陶瓷厂里的一名垃圾工。那时,意大利人普赛是陶瓷厂的技师,厂里完全靠这位技师和他的几个徒弟支撑。一天,厂  相似文献   

17.
朋友     
现在,人们说话都很艺术,以"我的朋友胡适之"这样的春秋语法开局,就是一个典型.当你听到某人言语中暗示某高官某名人是其朋友时,总不免爱屋及乌,对这位谈话者也尊敬几分,大家找的都是类似的感觉.也许下一回,用得着的时候,某高官某名人就可能变成你的"朋友"--朋友的朋友,不就算是朋友了么.这一回在这里说的,却不是这样的朋友,每当听到有人如此大谈朋友,总不免有些感伤,搜肠刮肚,想找几个类似可以一吹的朋友,结果没有.  相似文献   

18.
齐鲁 《今日科苑》2012,(22):99-100
近日,记者走进老红军、原山东省委书记苏毅然家中,亲耳聆听这位90岁高龄的老红军讲述过雪山草地、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故事。让人惊奇的是,这位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政治生涯打磨的老人,其率真的个性,没有留下一丝岁月磨痕,平添的却是这种经历的老人少有的平易和可爱。  相似文献   

19.
徐泽西 《百科知识》2009,(12):19-19
197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混沌学开创人之一洛伦兹在美国科学发展学会第139次会议上发表了题为《蝴蝶效应》的论文,论文中该教授曾发表惊人之论:“巴西的亚马逊从林中一只蝴蝶轻轻地扇动几下翅膀,就会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州掀起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真有这么大的威力?还是这位教授在开玩笑?  相似文献   

20.
飞行服上没有纽扣,这与作战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不仅影响战斗,而且还可造成机毁人亡的严重事故。 50年代初,西欧某国一次陆海空三军联合演习,一名技术高超的飞行员,驾驶一架当时最先进的飞机作为假设敌。可是,这架飞机刚刚离开地面,机翼在空中摇晃几下,便一头栽在跑道边的草地上,这位技术娴熟的飞行员也因此而丧生。事后,经过有关部门严格调查发现,原来这场事故是由一枚小小的纽扣引起的。驾驶舱里的设备及精密仪器是不容有任何微小杂物侵入的,就如同眼睛容不得沙子一样。可是,这位飞行员上衣的一颗纽扣在飞机起飞时不慎落入设备之中,因而使设备失灵,造成机毁人亡的事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