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课堂教学离不开板书,语教学更是如此。因为板书能帮助学生理解课,体会内涵。在弱智学校进行语教学.板书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的。由于弱智学生缺乏抽象思维和概括思维的能力,又加上理解能力、有意注意差,老师讲的内容听过就忘记了,更谈不卜理解课内容。以前我也曾采用提纲式、综合式、结构式、图示式等板书形式进行辅助教学,但收效甚微。直到有一次我上了童话《小马过河》这篇课后,找到了一种适合弱智学生的板书形式——儿歌式板书,教学效果显。下面就谈谈我的实践体会。  相似文献   

2.
在教完课《说勤奋》后,根据课后练习的要求,我布置了背诵课的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全篇课。可没想到,我刚说完,学生便小声地嘀咕,满脸愁容,一副不满的情绪,嫌作业多,课长,背不出。见此,我以更加坚定的语气说:“今天的作业就这样,明天检查。”  相似文献   

3.
最近.笔者执教了苏教版第十册的《三亚落日》一课,课中当我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深层领悟课文所描绘的意境时出现了以下情境:  相似文献   

4.
哈佛告诉你     
哈佛某教授对学生说,你学我这门课,你就一天只能睡两小时。学生想,那么,我学四门课,我就没有睡眠时间了,我就得倒贴睡眠时间了。  相似文献   

5.
《机床夹具设计》和《机械制造工艺学》是机制专业的两门重要专业课,现在一般是分两本教材单独讲解,且经常是同步进行,这就给学生学习带来困难,会出现知识衔接不当、内容重复等问题,主讲教师往往只注意本门课的内容,忽视了相互衔接。请此原因,就给教学工作带来很多弊病。主要表现在:第一、知识的衔接问题。工艺和夹具教材中经常涉及对方理论,然而对方可能还未讲到。例如:夹具课讲到利用尺寸链计算定位误差时,工艺课可能还未讲到什么是尺寸链,这就会给学习带来障碍。第二、课时问题。由于工艺和夹具教材中有的内容是重复或相近的…  相似文献   

6.
叶用 《广东教育》2006,(6):24-24
上《品德与生活》的老师请假了,他与我调了课。我无意中看到他办公桌上圈着的课题是“夸夸我的同桌”主题活动。我浏览了一下内容,心一动:我来上这节课,看看自己的学生能否用认识的字写简单的留言。  相似文献   

7.
1.革新教案,把教师从奴役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探索短小精悍、有实用价值、能体现教师创造力的新型教案。目前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首先在教案中增加知识积累的板块,我把它叫作“相关知识的积累、铺垫、链接”。在《少年闰土》一课的教学中就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课伊始,我背诵了臧克家先生的《有的人》,然后让学生根据诗说出几条鲁迅的名言,进而引导学生介绍鲁迅。这样,学生对鲁迅的生平、人品、作品就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达到了积累的目的。在积累的信息中,包含着照应文本的内容,是理解作品思想内涵的阶梯,起到了铺垫的作用。比如“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名言,反映了鲁迅同情乃至服务劳苦大众的思想意识,反映在课文中,就是对少年闰土的喜爱和对中年闰土的同情。  相似文献   

8.
厦门是一个海岛型城市,有非常美丽的环岛路、沙滩和大海,还有据说是亚洲第一的跨海悬索桥“海沧大桥”。在教学中,这些环境资源就可以作为《科学》课自由研究的内容进行利用。如在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吸热和散热》的教学设计中,我课前把学生引到了  相似文献   

9.
随着一阵清脆的铃声,我从容地走进了四年级一班的教室。这节课探究的内容是《滑梯的科学》。由于材料比较好准备,所以我没有像往常搬家似的,带来那么多材料,而是让学生用尺子代替滑梯,用小玻璃球代替下滑物体,用书当垫物,就完全可以进行实验研究了。  相似文献   

10.
于永正老师曾在深圳市华富小学上阅读教学公开课,内容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是一篇较长的课,于老师删繁就简,长短教。他抓住重点句“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指导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管金荣 《河北教育》2006,(10):40-40
一、激发兴趣导入 激发兴趣导入是通过猜谜、歌谣、讲故事、游戏、表演、演示、实验、设置悬念等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而导入新课。例如学习《蓝树叶》这一课,我用设置悬念的方式导入新课。上课铃声响过后我问学生,树木随处可见,你告诉老师树叶是什么颜色的?学生很自然地回答是绿色的,我话锋一转说,今天我们要见识见识蓝色的树叶。话一出口,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注意,马上投来疑惑好奇的目光,开始了新课。而《鹅》、《雨》等课文用猜谜的方式导入比较合适。《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等这样的课文用让学生戴头饰表演的方式导入较生动。《让我们荡起双桨》、《游击队歌》等课文的学习用录音带伴奏唱着歌曲导入较容易激发激情。总之,开篇一旦有了趣味性就能引发学生的有意注意,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去。  相似文献   

12.
当今的中学生普遍对流行歌曲较感兴趣,而对戏曲方面的内容接触甚少。因此,在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戏曲的资料,学唱简单的戏曲唱段,使其对中国戏曲艺术有个感性认识。在课上我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小舞台”的导入,它包括听辨活动、问题竞猜与歌唱表演。这个活动激发了学生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整个活动采用听辨戏曲剧种的方式串联起来,学生从中获得了审美体验,爱家乡、爱生活之情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相似文献   

13.
前一阶段,我执教《古诗二首》一课,教材选取的是曹操的《观沧海》和陶渊明的《饮酒》两首诗。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我的教学意图主要是想通过比较法,以诵读与想象为突破口,从内容到形式对两首古诗进行品味、欣赏,让学生掌握景与情之间的关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杨俊明 《甘肃教育》2008,(11):63-63
在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课时.尽管我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但由于学生和我都没有看过人民英雄纪念碑,再加上学生缺乏相关知识、教学设施限制等原因,在授课过程中学生一片茫然。感到枯燥乏味,我也感到很困惑。经过反思,我觉得是自己的教学手段太陈旧了。就像人的口味,天天吃同一种食物就会感到十分乏味。那么,能小能换一种方式去探究课文内容呢?我想到了在类似的名胜说明文教学中,可以尝试让学生当“导游”。在教学《巍巍中山陵》之前.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学生,同学们情绪很高,都非常高兴,  相似文献   

15.
孙宏 《广东教育》2004,(10):52-52
为了使文言文课上得生动活泼,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尝试了“变学为讲”的教学法。学习《陌上桑》一课,我先安排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并就课文内容提一个问题,要求将这个问题彻底搞清楚后,理清自己的思路,在课堂上讲解,通过讲解帮全班同学也搞清这个问题。这下可激发了大家的热情。每个学生都想在课堂上展示、表现一下自己的高明。有很多同学来问我讲某某问题行不行,我都充分肯定其思路,并给予必要的引导。  相似文献   

16.
苏瑜 《河北教育》2006,(7):40-41
【内容与最初的目标】《长方体的体积》一课是在认识了长方体之后教学的,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整个小学阶段体积公式教学的起始内容。本节课的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还可以为学生以后学习圆柱体体积、圆锥体体积计算方法积累经验。我对本节课预设了两个教学目标:①让学生经历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的过程,会运用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②通过动手操作,掌握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在探索中体验成功。  相似文献   

17.
批改完手里的作业,也该为明天的课做准备了。“明天该上《月光启蒙》这一课了”,心里想着,就打开语文课本仔细阅读。文本的语言如月光般柔美,又是歌谣、童谣、神话,使我本来烦躁的心变得平静,渐渐地还轻松愉悦起来。我认为,对于小学五年级学生来讲,理解文章的内容还不是小菜一碟。可当我再读文本与教参时,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如果学生不走进作者孙友田的生活,孩子们是无法理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和眷恋……  相似文献   

18.
李卫俊 《江苏教育》2000,(12):33-33
听完某老师《我的战友邱少云》第一课时后,有位老师提了这样一个意见:“这节课字训练的力度不足,比如说‘为了……为了……为了……’;‘只要……就……,只要……就……’。”在这堂课上,让学生理解三个“为了”之间的关系,我赞同,但要马上安排造句训练我觉得欠妥。课中安排造句训练,一定要根据课内容进行,  相似文献   

19.
袁宝 《山东教育》2005,(34):28-28
学完《詹天佑》一课.我让学生把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第二天上课.我便检查背诵情况。不错,多数学生都能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了下来。还有一个叫袁野的同学没检查,他可是我们班的老大难,总是背不过书:为了激起其学习的积极性.课前我曾单独找他说:“这一课.你挑选一段接简单的背下来就行。”他答应了下来。我想:他应该准备好了吧。于是点了名让他背诵。  相似文献   

20.
[案例] 语教材中的许多课,不同的学生读来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见解,这就是多元解读。语课需要学生的多元解读.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语教学理应尊重学生自己的理解。我在教学《寓言二则》中的《掩耳盗铃》时,让学生进行多元解读,但是发生了让我迷茫的事。[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