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殷人“不常厥邑”,都城屡迁。契至成汤八迁其邑,成汤至盘庚五迁其都。所以班固云:“殷人屡迁,前八后五,其实正十二也。”这样不惮劳苦,原因究竟何在呢?对此问题,自古以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但归纳起来,不外五种原因:1、去奢侈恶习说。此说源于墨子。  相似文献   

2.
殷都屡迁原因、过程及殷后期诸王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殷人“不常厥邑”,屡次迁都,“前八后五”,直到盘庚迁殷才算最后定都不再徙移,这是殷商史上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3.
笔者曾在1993年撰文提出“”是商人以鸟为图腾的族徽标志(见《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试论“妾”在商代的社会地位位》)。因不是文章重点而未及展开,现细说如下,求方家指正。 一、商之族源及其图腾信仰要说商以“”为族徽,得先从商之族源说起。郭沫若在《释支干》一文中说: 商之年代未可塙知,据《史记·殷本纪》正义引真本《竹书纪年》云:“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七百七十三年,纣之灭约在公元前一千一二百年代,盘庚迁殷则当在公元前一千八九百年。盘庚仅当殷之中叶,其前尚有若干代之先公先王。历代之史乘如是,  相似文献   

4.
<正>问题的提出所谓殷都屡迁,主要指早商时期的殷都迁徙。早商时期指的是汤至盘庚这一历史时期。在汤以前的先商时期,殷都虽屡次迁徙,但基本上属于部落的流移,还算不得严格意义上的都邑迁徙。而盘庚以后的晚商时期则一直都于殷不再迁徙。史载早商时期的都邑迁徙情况是:成汤都毫;仲丁都嚣;河亶甲都相;祖乙都邢;南庚都奄;盘庚都殷。从成汤至盘庚共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尚书·盘庚》篇内容分析为基础,论证了“天命”思想在商代中后期已经形成,并成为盘庚迁殷的思想渊源.目前学术界考证洹北商城即盘庚所迁之殷,结合有关考古发现、文献记载与甲骨卜辞,本文探讨了殷都的布局与宗庙建制,并提出洹北商城1号宫殿为盘庚时期祭祀“上甲十示”的集合宗庙.  相似文献   

6.
<正>普通高中统编教材《语文》下册第八单元选入了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一文,其中“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一句在理解上颇有难度。教材句中“胥怨”的解释为:“相怨。”学生翻译“相怨”为“百姓之间相互怨恨”,可教参给出的译文却是“盘庚迁都,怨恨他的是老百姓啊,并不只是朝廷士大夫而已”。因此,这两者之间存在一种逻辑矛盾。根据语境读文可知,王安石想要表达的意思应是“怨恨盘庚迁都的不只是朝廷士大夫,还有广大的老百姓”。那么,这句话中的“胥”到底如何解释呢?  相似文献   

7.
根据目前所拥有的考古资料,结合可靠历史文献,否定了古本《竹书纪年》中关于“自盘庚徒殷至纣之灭,七百七十三年,更不徒都”这一记载的可靠性,论证了盘庚迁殷以后曾经发生过两次迁都,从而对商朝后期的历史进行了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8.
章年卿 《现代语文》2006,(12):16-17
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和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五册都选了李白的《行路难(其一)》。首句“金樽清酒斗十干”中的“清酒”,初中语文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注释为:“(斗十千),一斗值十干钱(万钱),形容酒美价贵”。高中语文读本第五册教材上的注释是:“(金樽清酒斗十千)这是夸说宴会上有极名贵的酒。详见《将进酒》注”,在高中语文第五册教材《将进酒》中的注释是:“(斗酒十干恣(zi)欢谑(xue))喝着名贵的酒,纵情地欢乐。斗酒十干,一斗酒价值十干钱,意即名贵。恣,放纵、无拘束。谑,玩笑。”两书的解释如出一辙,重点放在“斗十千”,认为是形容酒之名贵。这种解释还是说的通的,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印证:一是从本句结构及与下旬“玉盘珍馐值万钱”对应关系;二是本句的化用渊源:先有曹植《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次有王维《少年行》“新丰美酒斗十千”之辞。但这种解释忽略了一个关键字——“清”!  相似文献   

9.
《诗经》、《尚书》所载与周人青铜器铭文表明,周之先人死后魂灵在天上,称魂灵曰“严”,魂灵升天曰“登”或“登天”。与殷人正好相反。何以如此呢?原来周人出自西戎姬姓族姓,故保留有西戎习俗文化,而西戎习俗是实行火葬的。义渠戎之葬俗表明“严”、“登”当是出自戎语。据现在资料推测,周人废弃火葬、实行土葬当是在太王古公直父迁周以后。  相似文献   

10.
问题解答     
问:殷商为什么屡次迁都?(安徽路华青)答:关于殷商迁都的问题,史记殷本纪记载自汤至盘庚“乃五迁无定处”。同时还记载到殷王盘庚时,盘庚又要迁都,殷民便都不愿迁徙了,“殷民咨胥,皆怨不欲徙”。同书也记载着自商的远祖契到汤曾八次迁都。至于迁徙的原因,过去史学家往往简单的归因于“水災’,说洪水为患,使殷民不能安居,才不得不常常迁徙。这种将迁徙原因完全归之于社会以外的原因的看法,其根据是不十分巩固的。上古黄河流域的  相似文献   

11.
杨会玲 《小读者》2011,(10):45-45
国号是建国时国家的称号.每朝的创建者要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国号的由来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源自先祖封地相传商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相似文献   

12.
《排瑶历史文化》史实商议李默近读练铭志等著《排瑶历史文化》一书,颇受启发,亦发现一些史实方面之疏误。余与房先清同志合编《连南八排瑶族》,十年来从事收集整理人排瑶族古籍文献资料,现按该书顺序,就史实方面提出一些意见,供参政。(一)“清康熙─—道光八排迁...  相似文献   

13.
第一编原始社会(约前170万年——公元前21世纪)原始群。前期: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金牛山人。后期: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初期:柳江人、河套人、山顶洞人。母系氏族公社发展时期: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细石器文化。父系氏族公社: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农村公社、私有制的产生、禅让时代。第二编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前11世纪)夏朝。禹建夏朝、王位世袭制、"贡法"、夏桀无道。商朝。成汤建国、盘庚迁殷、青铜业和青铜器、甲骨文和铜器铭文、"人牲"和"人殉"、武王伐纣。第三编(上) 封建领主制社会(公元前11世纪—前221年)  相似文献   

14.
伊尹故里在合阳樊培荣一、古籍志书里的记载伊尹,名挚,夏末人。以佐成汤伐夏救民,建立商朝而功德昭著,汤举任以国政,委其以“冢宰”(宰相)。尊为“元圣”。千百年来,人们大部依据《孟子·万章》“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于尧舜之道”的说法,认为伊尹是“有莘”人...  相似文献   

15.
析盘庚之政     
《湘南学院学报》2020,(1):44-48
"盘庚之政"复兴了殷商王朝,实现了"盘庚中兴",再续了商朝270余年的历史。"盘庚之政"在《尚书·盘庚》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主要包括:民惟邦本,顺应民意赢民心;治国以德,广施善政得民心;遏制谣言,正确引导稳民心;强化信仰,凝聚共识聚民心。后人评价盘庚迁殷"一举而六善立,弭灾乱之根",从而推进了复殷国策的顺利实施,实现了"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的中兴大业。研究"盘庚之政"对我们今天牢固树立以民为本思想,使"为民务实清廉"的执政理念落地生根,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五单元《六国论》的课文注释中,对“终继五国迁灭”一句中的“迁灭”释义是:“迁灭,灭亡。迁,改变的意思。”而笔者认为,“迁”在这里应当释作“消亡”,“灭”意为“消失、灭绝”,“迁灭”为同义复合词。若将“迁”作“改变”讲,二词结合起来解释时则显得十分生硬牵强,易造成师生的网惑。  相似文献   

17.
“桑林”考     
“桑林”是古代华夏民族的民俗活动,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其源流考述如次.一“桑林”之名夏称台桑.《楚辞·天问》:“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方,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殷名桑林.《吕氏春秋·顺民篇》:“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宋为殷后,也称桑林.《吕氏春秋·慎大篇》:“武王胜殷,立成汤后于宋,以奉桑  相似文献   

18.
历史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先秦 (1)盘庚迁殷的原因:缓和阶级矛盾镇压异己,巩固王位;殷地自然环境优越。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货币的古国之一,货币文化源远流长,根据传说,中国货币的起源已有四五千年之久。《管子·山权》云:“汤以庄山之金铸币……禹以历山之金铸币……”,《竹书纪年》也说:“殷商成汤二十一年大旱,铸金币。”当然,这些仅仅是传说,不足为信。中国能确证的最早货币应该是距今三千多年前殷商时期的贝。贝在当时是一种贵重的物品,殷王盘庚常把贝赏赐给臣民。从文字结构上看,凡与价值及卖买有关的字都从贝,如货、财、费、资、贵、贱、贾等。可见,贝和货币一样是价值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五章“位置的确定”的最后一节是“变化的‘鱼’”.如图1所示,一条直线型的“鱼”,简洁明快,特征突出,活灵活现地呈现于我们的面前.该“鱼”共有六个“顶点”:鱼口O(0,0),背鳍(5,4),尾根(3,0),尾鳍上端(5,1),简称“尾上”,尾鳍下端(5,-1),简称“尾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