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蔚 《现代教学》2003,(1):30-31
掐指算来,如果从1748年创办申江书院算起,敬业中学已经有255年的历史了,是上海最古老的一所历史名校。一般说来,越是有悠久历史的学校,越是积累着文化与传统,不会轻易地向自己的传统挑战。敬业中学校长张康源认为,今天在校的高中生,需要5~10年后,才能参加工作,他们直接应对的是已经发展了的经济形势。从这个意义上说,基础教育承担着为“明天”培育人才的任务。“明天”需要的人才,应该具有应付“明天”的观念和能力。其核心就是高度的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敬业中学是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创建于1748年(清乾隆十三年),初名“申江书院”,是上海市历史最悠久、社会声誉很高的名校。学校校训“敬业乐群”出自于《礼记·学记》“三年视敬业乐群”。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曾题额“海滨邹鲁”。江泽民同志曾为240周年校庆题词:“浇灌今日祖国花朵,培养明天四化英才”。  相似文献   

3.
位于上海老城厢的敬业中学创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至今已经有255年的历史了,是上海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名校之一。作为一所历史名校,敬业的传统文化和教育资源的积淀是得天独厚的,同时敬业有着悠久的办学传统,为中华民族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享有很高的社会声誉。在人才培养和办学治校方面创出了自己的品牌。所有这些对我们后人来说,既是宝贵的财富,更是鞭策我们再创辉煌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教育导刊》2013,(11):F0002-F0002,I0001
广东广雅中学是著名的重点中学,广东省首批省一级学校,广州市首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她创建于1888年,前身是清朝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广雅书院(与湖北自强学堂、两湖书院、上海南洋公学并称为当时中国四大书院),至今已有125年的悠久历史。她被称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活的见证”,更被誉为“培育中华英才的摇篮”。  相似文献   

5.
“书院学”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设丽正修书院算起,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诏改书院为学堂止,书院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一千余年。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书院和当时社会的文化、教育、政治以及经济等密切相关,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学术发展产生过深刻的影响。随着大陆书院修复热的兴起,书院研究越来越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重视。为使书院研究向理论化、系统化迈进,笔者考虑有年,在此正式提出建立“书院学”的构想和倡议。  相似文献   

6.
房县第一高级中学起源于乾隆48年(1783年)的穆清书院,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厚重的传统文化积淀。近几年来,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总结两百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汲取全体教职工的智慧,确立了“修德启智,和谐育人”的办学理念,逐步形成了“敬业、爱生、善教、创新”的教风,  相似文献   

7.
现代大学书院制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在促进新时代拔尖人才培养、教育生态发展以及学生全面成长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从现实来看,现代大学书院制作为传统书院制与西方住宿书院制模式移植的结果,在精神理念与性质定位、顶层制度设计、学问之道建构等方面亟待进一步思考。回溯历史,近代新儒家熊十力、马一浮、张君劢坚持中国文化本位,沿循“哲学—文化—教育”思想理路,积极创建勉仁书院、复性书院、民族文化书院等新型书院以实现“教育救国”之伟业,为现代大学书院建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有鉴于此,现代大学书院建制要把握时代机遇,建构高质量发展方略,从本体论、知识论、方法论等哲学维度出发,明确现代大学书院的内核精神,重视现代大学书院的传统文化研修与传承,践行现代大学书院的学问之道,最终实现本土生长的终极目标,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8.
计琳  徐倩 《上海教育》2024,(7):20-21
<正>申江潮涌,孕育着近代教育文脉的传承。70年前桂香满园之时,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第一所地方性高等师范学校正式创建。作为一所从出生开始就带着上海城市基因的师范院校,上海师范大学为上海输送了近70%的教师与校长,上海有55%的正高级与特级教师是学校的毕业生;还培养出一大批全国知名的时代楷模、最美教师、上海市教育功臣,为“海派”教育饮誉全国乃至世界谱写华章。进入新时代,上海师范大学更奋力书写新时代育人新答卷——  相似文献   

9.
作为“名校”,尤其是“历史名校”似乎应该具备这些条件:其一,能承担振兴民族的历史重任并经受历史的检验;其二,忠诚于教育事业的有独立思想意志的杰出校长;其三,有先进的教育思想、优良的校风和一批敬业的教师;其四,能培养出众多的优秀人才。以南洋模范中学(以下简称南模)为例子,前身为南洋公学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从明代“郧山书院”创建到“郧阳师范学堂”,现代的“郧阳师范”到当今的“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相沿446年的历史进行了科学考察和探索,从面将被历史的烟尘封盖的校史昭示于众。作者认为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嫡承了“郧山书院”高等学府的教育传统,是“郧阳府师范学堂”的当然承传者,其446春秋的光荣教育史是毋庸置疑的,追溯其悠久的办学治学仿统,有益于广大师生知史爱校,投身于学校的改革和建设,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振兴郧阳经济服务。关于同“郧阳中学”的历史关系,作者认为自1912年起到1954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分合合,难分彼此共享历史的关系,无需计论。  相似文献   

11.
阿累,即朱凡,原名朱一苇,江苏涟水县人,1901年1月生,曾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上海立达学园、同文书院学习,最后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1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同年8月考进上海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中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苏州中学地处苏州市人民路三元坊。远在公无1035年,北宋名臣范仲淹就在此创办“府学”。1714年,清王朝又在“府学”增建“紫阳书院”。1904年,废科举,办新学,“江苏师范学堂”在“紫阳书院”原址正式成立,以后逐步扩大,至今已有八十余年的历史。1912年1月,“江苏师范学堂”被改称为“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至1927年改为“江苏省苏州中学”。抗日战争中,学校分别迁至上海福州路、宜兴毫阳、武进湖塘桥等地复课。1945年又迁回苏  相似文献   

13.
中国学校发展史上.于19世纪中叶由教会学校发端,开始了班级授课的学校阶段。较之史上的“私学”和“书院”阶段,它的出现更能适应近、现代工业生产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西方传授士创办和执教的教会学校,至少在客观上曾经对中国的文明、进步起了积极的作用,“西学东渐”与书院有着一定的联系和交流,最早的教会学校亦多有称做书院的。  相似文献   

14.
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书院成为中国现代文化教育机构改革特别是现代学校改革的重要制度和思想资源,书院史研究也随之兴起。这股“书院热”的社会背景是西式学校制度弊病的凸显及其引起的批判和反思,思想背景在于道尔顿制、导师制等西方教育理论的传入,这两方面共同形塑了新的书院概念;同时展开的书院史研究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通过各种方式暂时弥合了新书院概念与书院历史实践之间的割裂,并为新书院概念贡献了历史依据。这一重塑的书院概念成为中国教育史及教育理论中的重要典范,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教育史(含书院史)研究有许多新成果、新见解。文章仅以若干个“三”为例:如书院教学是三体现象的典型模式;中国学校发展有三个阶段;具有学校性质书院有三个要件;教育史可划分为思想、制度、实际活动三个方面;中国古代的三种教育;唐末书院产生的三个原因;书院讲会有三种活动方式;历史上出现讲会式,宣讲式,聚徒式三种类型的书院;对北宋四大书院三类不同的概括;有北宋三大书院的说法;北宋三次兴学与书院的关系密切……等十余项,以供学者一笑。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电脑》2011,(7):F0004-F0004
学校简介 重庆市丰都县实验小学校源于明朝天顺年间(1459年)杨大荣私塾,后经“平山书院”、“鹿鸣书院”、“五云书院”变迁和“废科举、办新学”运动的推进,1909年正式建校。迄今已有550年的办学历程,100余年的建校历史。1993年冠名为“丰都县实验小学校”。  相似文献   

17.
“敬业;这个词汇是近年才频繁出现的,其义大抵与人们常说的“热爱本职工作”相近。不过,它不同于时下流行的“炒股”或“下海”,倒的的确确是一句古语。《礼记·学记》有载:“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从我手边掌握的材料来看,这可能是它的最早出处。 “敬业”一词作为一个动宾词组,应当如何理解呢?曾任秦王府文学馆学士的唐初著名学者孔颖达这样解释:“敬业谓艺业长者敬而亲之”。而孙希旦集解引朱子语曰:“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  相似文献   

18.
中日甲午战争后,马建忠写成《拟设翻译书院议》,提出了“善译”理论,努力矫正洋务翻译的弊端。“善译”构建了我国近代重要译学理论的发展基础,“翻译书院”则勾画了清末译学馆的基本办学框架。但“善译”以培养对外交涉“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翻译人才为宗旨,在甲午战争后变革图强的转型社会中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19.
[学校档案]浙江省奉化中学,是浙东地区最早创办的学校之一。南宋乾道年间宋代大儒朱熹提举浙东,“奉使循行”,从水路来到奉化,“泊舟龙津”至学宫讲学。嘉定四年(1211年),县令冯多福在朱熹泊舟之地建起“龙津馆”,史称“龙津书院”。至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9月,知县李前沣为办新学,将龙津书院改为龙津学堂。从学校创办至今,校名几度更改,校址几度更换,经历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等重重困难。尤其在抗日战争时,学校辗转敌后,四次大迁,师生栉风沐雨,含辛茹苦,终使教坛常青,弦歌不辍。2000年在奉化城县江之畔,龙津书院遗址新建奉化中学新校舍,“龙津”从起点回到了终点,历史与现实在“龙津”的发源地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20.
《小学教学研究》2009,(3):F0003-F0003
屠甸镇小学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南宋末的“白莲书院”,近千年的悠久历史,使其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南宋末“白莲书院”到清中期的“崇道堂”,经清末废科举兴新学,1905年正式改办“公立石泾两等小学堂”,1912年更名“崇道小学”,解放后正式命名为“屠甸镇小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