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思想政治教学中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怀着新的教育理念,走进新课程,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素质呢?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学中必须多渠道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重视用“设疑”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堂课开头的任务是:启发思维,指导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为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及心理准备,使他们思有方向,求有目标。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中巧妙设计新颖、趣味性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引导学生自…  相似文献   

2.
隋守兰 《青海教育》2006,(11):48-48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把新的知识当作一个个问题,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让他们在激励的撞击中燃起疑问的火花。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疑问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  相似文献   

3.
设疑种种     
语文教学质量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生对语文没有兴趣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语文兴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本文主要谈一种:设疑.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获小进,大疑得大知;知疑且善问,学成必无疑”,“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可见有疑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处理的需要,故意创设疑问,设置障碍,就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学好语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质疑——顾名思义就是提出疑问。在语文教学中对文章的难点、要点、观点进行质疑,无疑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启发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他们求异思维的能力.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他的话更是一语道破了“疑”在教学中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文章的难点、要点,有意识地质疑,引导学生释疑突破,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一、质疑可激发学生兴趣,使文章难点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5.
生物教学中兴趣的诱发和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往往与教师的教学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诱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教师进行教育和教学的重要手段。作为一名教师,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为此,我做了以下尝试。一、教学中注意历任争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中的”疑”。“一石激起干层浪”,恰当又引人入胜的一个问题,常常可以掀动思维的涟调、例如,1某~内容讲授伊始,用适当有趣的事例来设置疑问,以诱发学生急…  相似文献   

6.
疑能引思,疑能激趣。我国清代学者陈宪章就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而设疑则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巧妙设疑,不但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历史教学实效。那么,历史教师该如何设疑呢?  相似文献   

7.
问题设计就像是课堂的"润滑剂",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成败。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问题与知识联系紧密,如果没有问题,知识就会停止。朱熹也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怎样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把他们引入英语学习的大门呢?笔者认为,加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其中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问题情境的设置在推动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教学实践证明,善于在疑处设问,可以揭露学生认知中的矛盾,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  相似文献   

9.
李天赐 《甘肃教育》2009,(24):46-46
我国古人曾说过,“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疑”之重要。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需要巧妙设疑,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科学家都十分重视兴趣的作用.爱因斯坦也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在生物教学中,利用生物学本身独具的丰富内容、兴趣性强的特点,努力创设趣味情境,以各种教学形式诱发、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使他们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我要学”.这在当今中考、高考不考生物学的情况下,更具重要意义.一、导入新课,设疑激发兴趣在引言中,一开始就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造成悬念,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如《水分代谢》讲述植物细胞吸水原理时,在导言中可这样说:我们都有这样的常识,用糖拌番茄或用盐拌青菜,盘子里会出现许多水;把萎蔫的青菜泡到清水里,青菜会变硬挺起来,这是什么道理?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相似文献   

11.
黄魁星 《成才之路》2011,(19):18-18
有句名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因此,一位有经验的政治教师就应在教学中采用各种方法去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对政治的持久兴趣,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使他们对政治乐学、会学。那么,如何巧妙地激发学生学习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12.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设疑,是有意识地创设疑问,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教学艺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教学中,一个恰当又引人入胜的问题,常常可以掀动学生思维的涟漪。一、趣味激疑学而无疑的原因之一是兴趣匮乏,动力不足。在讲授某一内容伊始,可先用适当的有趣的事物来设置疑问,以诱发学生急于解惑的心态,引起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例如,有的物理老师在讲“浮力”之前,问“将同等重量的铁块和木块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回答:“铁块下沉,木块上浮。”老师又问“钢铁制成的轮船很重吧,为什么会浮在水…  相似文献   

13.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故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问题就没有兴趣、没有思维、没有创新。如在讲完圆柱的体积公式V=sh后,要介绍圆锥的体积公式,我拿着等底等高的圆柱(无一底)和圆锥(无底)的模型,问学生,这二者之间存在什么联系呢?学生就会想办法解答,有的拿圆锥模型装水倒入圆柱,有的则用圆柱装满沙土倒入圆锥,这样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便可轻而易举地得出V锥=1/3sh,既轻松愉快,又记忆深刻。  相似文献   

14.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可见,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是何等重要。实践证明,当学生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乐学,爱学,而且学得活,学得好。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改革教学方法,激活学习兴趣.下面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5.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一条创造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可见,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何等重要。在现实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当学生对学习活动兴趣盎然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愿学、乐学、爱学数学。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在课堂上的有意注意时间不长,如果教师不采取有效的策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率就不高。因此,教师应该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可见“疑”之重要。在课堂上,如能教会学生真正抓住文章的疑点,“援疑质理”,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形成强烈探求的局面,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巧设悬念。在课堂教...  相似文献   

17.
兴趣是克服困难的推动力,学习自然知识,有兴趣则知难而进,无兴趣则知难而退,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达到对自然学习“乐的”境界,就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学习兴趣培养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自然课是一门知识面广泛的学科。每  相似文献   

18.
一年来,我以“学生方主体,教师为主导”作为教学指导思想,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初一学生学习文言文。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生获取知识,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学中,我注意激发学生提出疑问。每学一篇文言文,先由学生参照注释,查阅词典,独立书面翻译(包捂解释一些重点词语),并鼓励他们提出疑难问题,交学生各自思考和互相议论。教师再针对学生议而不  相似文献   

19.
朱熹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怎样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结构行云流水,课堂气氛和谐欢快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观摩中,我发现做到以下三点,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利于问题的解决,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明朝学者陈献章说:“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多疑、善疑、质疑、探疑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而且质疑能力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化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疑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