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讨论情景(2014年第7期):在平日里,我会对孩子们说:"老师家里有一个很厉害的望远镜,小朋友在家里表现好不好,有没有听妈妈的话,老师都能看到。"我还有意识地通过与家长的交流了解孩子在家的更多信息,经过我的情景再现,孩子们对我的"望远镜"开始敬而生畏,不自觉地也会克制自己在家中的行为。于是,"老师的望远镜在看着你呢"这句话也频繁地挂在了妈妈的嘴边,成为了妈妈的"利器"。在妈妈庆幸"望远镜"神奇功能的同时,我却开始了反思:这样的教育方式合适吗?等孩子长大了一些,对"望远镜"有了  相似文献   

2.
优点零     
一位做儿童心理研究的朋友告诉我,他发给孩子们一张表,让每人填写自己的优缺点和美好的愿望。孩子们很认真地填好了,把表交上来。她一看,顿时傻了眼。  相似文献   

3.
你自己做决定吧 如果你想让孩子做某件事,或者是停止做某件事,建议你这样说.这么说是为了让孩子了解:他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举个例子吧,你可以对你的女儿和她的小伙伴说:"你们来做决定,是想留在这里安静地玩儿,还是到外面去?"5分钟之后,孩子们依旧大声喧哗,你就可以再告诉她们:"我知道了,看来你们是决定到外面去了."很简单的两句话,你不仅让孩子们明白了前因和后果的关系,也不会被女儿看做是个"坏警察"--她能很清楚地了解:是她自己做的决定,自己选择了这样一个结果.  相似文献   

4.
优点零     
一位从事儿童心理研究的朋友告诉我,他发给孩子们一张表,让每人填写自己的优缺点和美好的愿望。孩子们很认真地填好了,把表交上来。他一看,顿时傻了眼。  相似文献   

5.
优点零     
一位做儿童心理研究的朋友告诉我,他发给孩子们一张表,让每人填写自己的优缺点和美好的愿望。孩子们很认真地填好了,把表交上来。她一看,登时傻了眼。很多孩子填的是:优点零,愿望零。我对世上是否存在没有优点的成人,不敢妄说。但我确知世上绝无没有优点的孩  相似文献   

6.
有一个老人总是被楼底下的孩子们吵得睡不好午觉,他怎么劝阻都无济于事.老人只好去向心理学家求助.回来后,老人对孩子们说:"你们讨论的问题太有意思了,为了表示感谢,我每天给你们1块钱."于是,孩子们吵得更厉害了.过了一个星期,老人对孩子们说:"我虽然很喜欢听你们讨论问题,可是我没那么多钱了,我只能给你们每人5毛钱."孩子们就有些不乐意,但还是天天吵.又过了一个星期,老人对孩子们说:"我连1分钱也拿不出来了.不过,我还是希望你们能天天来这里讨论问题."孩子一听,不给钱还讨论个啥劲啊.于是,孩子们再也不来吵闹了.  相似文献   

7.
那天,我一如既往地走进教室。饮水机下水洒了一地,两只一次性纸杯赫然躺在地上。也许是由于刚上过体育课,孩子们太热,喝水太急,不小心弄成了这样,这的确也不算什么事。于是,我心平气和地说":谁丢的杯子自己捡起来。"但这些五年级的孩子们纷纷替自己开脱,没人承认是自己的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社会》课上,我组织学生搞了一个自编自演反映社区生活的小品比赛。孩子们很能干,自选题材、自己编排,不一会儿7个组都排练好了。孩子们的表演惟妙惟肖,教室里笑声不断,但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因为我发现这些表演大多与暴力有关。为什么孩子那么喜欢与暴力有关的事情?难道现在的社会环境就这样糟糕吗?他们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为了了解孩子们的真实想法,我临时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作业:将自己为什么要表演与暴力有关的小品的原因真实地写出来。为了免除孩子们产生心理压力,我让他们一律不记名,写好直接放入教室后面的一只塑料袋内。课后,…  相似文献   

9.
一节语文课上,在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中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句话时,我问孩子们在自己的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原以为这样的事例孩子会举不胜举,可回答的情况却令人很尴尬--孩子们面面相觑,竟说不出"人人为我"的事例,嘴里还一个劲地说:"好像没遇到过这种情况啊?好像没有啊."当我提问有没有"我为人人"这种事情发生过时,这一下,孩子们来劲了,举手的特别多,大家争着发言,有的说:"那天下雨了,我借过某某同学一把雨伞.  相似文献   

10.
我们这个班平时纪律较差,这次许是好长时间没有见到老师的缘,我外出听课回来的第一堂课一开,孩子们的纪律出奇地好。真难得有样的局面,我不禁感动:心里想,应鼓励一下孩子们吧。于是便说:“孩们!今天你们的表现真的让我很惊、很感动,我想你们应该给自己一点声!”我的话音还没有落,教室里就起了热烈的掌声,每一个孩子的脸浮现了从未有过的开心。这样的兴同时也感染了我,我忍不住接着说:我很想听到你们的第二次掌声,你们做到吗?”孩子们齐声回答:“能!”接来的课,孩子们听得更认真了。临下,我又提议:“再次为我们自己出色表现鼓掌!”欢快的掌声…  相似文献   

11.
正像往常一样,孩子们的点心活动开始了。今天吃蛋糕,喝牛奶。保育老师将牛奶分好,我将蛋糕分到每组的大盘子里,幼儿坐在桌旁安静的等待。当每个孩子都端上牛奶后,我就会说声小朋友请,他们就会一人在盘里拿一块蛋糕,开始安安静静地吃点心。就在这时,一个孩子站起来很委屈地说:"老师,我没有蛋糕。""是吗?你们那组多少人,我没数清楚?"那组的孩子立刻七嘴八舌地说起来:"老师,我们这组6个人,你才数5个;少了一个,怎么够嘛!6多,5少;哈哈哈,老师数错了;有的小朋友伸出手指开始数自己这组的人了。"看着孩子们这么兴奋,我灵机一动:"哎呀,不好意思,老师数错了,那要不这样,下次我请每一组的值日生自己  相似文献   

12.
优点零     
一位作儿童心理研究的朋友告诉我,他发给孩子们一张表,让每人填写自己的优点、缺点和美好的愿望。孩子们很认真地填好了,把表交上来。他一看,顿时傻了眼。很多孩子填的是——优点零,愿望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名被称为"孩子王"的班主任,这个称呼我很爱听,说实话,成为一个"孩子王"容易,但成为一名出色的"孩子王"是我一直在探索与思考的问题。我觉得,班主任就是在孩子们需要关爱时会变成慈母,在孩子们有困难时会变成他们的拐杖,当孩子们有缺点时成为他们的指南针。我记得有句话这样说:"一个学生对老师来说是2%,而对家长来说是100%的希望,设身处地地想,我们要高度重视每一个2%。"为了成为一名出色的"孩子王",我不断地走进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心  相似文献   

14.
一、一个问题引出的一个主题一次环保课上,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身边有哪些环境问题?",没想到,一个孩子们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引起了我的注意。这就是学校周围的道路上宠物粪便过多,很多孩子都有过踩到狗粪的经历,戏称学校周边的马路是"地雷街"。看着孩子们兴奋地说着自己看到的情况,以及笑着同伴们踩到狗粪的经历,我觉得这是一次难得的引导孩子们开展实践探究性学习的机会。于是,我问孩子们:"针对宠物粪便,大家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吗?"孩子们展开了积极的讨  相似文献   

15.
朱娟 《教育》2007,(30)
那天,我一如既往地走进教室。饮水机下水洒了一地,两只一次性纸杯赫然躺在地上。也许是由于刚上过体育课,孩子们太热,喝水太急,不小心弄成了这样,这的确也不算什么事。于是,我心平气和地说:"谁丢的杯子自己捡起来。"但这些五年级的孩子们纷纷替自己开脱,没人承认是自己的错。本来不算什么的事竟搞僵了,我提高声  相似文献   

16.
徐小明 《学子》2015,(2):38-39
品德教育中我们最重要的是让孩子说真话、露真情、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而这深藏在人内心的真情却是最难流露出来的。相反,在课堂这样特殊的环境中不经意的一个小小的实物或教师精心设计的情景却能流露出孩子们的真情。在教学"我的爸爸和妈妈"时出现了这样的一幕:课前我让孩子们带来一张全家福。上课时,我让他们把照片拿出来,看得出所有的孩子都很爱护这张照片,生怕被弄坏,也有的孩子跃跃欲试,想上来介绍自己的家庭。这时  相似文献   

17.
我是多么迷恋这样的情景-- 在4月的一个清晨,当古老的山冈在雾气中若隐若现地颤动,村子隐没在果园里,田野一望无际,山峦和林带变成了迷人的蓝色,苏霍姆林斯基和孩子们一起来到田野,听云雀歌唱……苏霍姆林斯基给孩子们朗诵了自己创作的关于云雀的童话.孩子们听得那么入神,他们很赞成眼前这个大朋友的新奇想象:"云雀,它是太阳的孩子……" 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带领孩子们一起进行文学创作的情景.  相似文献   

18.
读者来信     
我很喜欢这本杂志,它全面地把握了就业的各个方面!我的建议是:(1)评刊表可以另附纸张,最好是背面空白的!像我就是舍不得撕下来!回馈又想写因为毕竟是自己喜欢的杂志!所以希望另附纸张!(2)多多讲一些面试法典!(3)希望每一期可以请一位资深的专家为大学生讲述就业宝典,可以以连载的形式!像马思宇,张晓彤等老师!!!!(4)就业热线的版面太小了,我想提问的大学生可能会很多。最后想说这本杂志真的特别好!对就业的大四学生有帮助是其一,其二尤其对于像我这样大三的学生可以让自己提前准备,提前热身,以备更好地面对就业!北华大学刘莉馨我很高兴看到你…  相似文献   

19.
优点零     
一位做儿童心理研究的朋友告诉我,他发给孩子们一张表,让每人填写自己的优缺点和美好的愿望。孩子们很认真地填好了,把表交上来,他一看,登时傻了眼。很多孩子填的是——优点零,愿望零。我对世上是否存在没有优点的成人,不敢妄说。  相似文献   

20.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人住在僻静的房子里安度晚年,可是一天下午,一群孩子的敲桶、打闹声改变了这里原本的安静环境,一连几天都是这样,老人为此很烦恼。后来,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于是便告知孩子们自己很寂寞、无聊,希望每天都能听到他们敲桶、打闹的声音,为此会付给孩子们一些小费,孩子们快乐地答应了。开始几天他们敲得很起劲,也拿到了自己应得的小费;过了几天,老人告诉孩子们,自己生活遇到了些困难,小费要少给一些, 尽管这样孩子们还是按时敲桶;又过了几天,老人告诉孩子们小费还要少给一些,于是,孩子们渐渐厌倦了敲桶,所以敲桶的孩子也少了;再后来,老人告诉孩子们没有能力付给他们小费了,最后竟然没有一个孩子来敲桶了。这样,老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