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2 毫秒
1.
丁举人在《孔乙己》中是一个未出场的人物,是虚写的形象,其作用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 一、深化对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批判 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本质及其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后果如何,单靠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是很难加以全面展现的,而丁举人这一形象的设置,则起到比照、补充的作用,会更加深刻地展现出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特征的实质。 在封建社会里,知识分子是一个值碍重视的社会力量。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总  相似文献   

2.
《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写的一篇力作,小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主人公孔乙己一生的悲剧,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在教学中,我运用对比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孔乙己悲剧的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奴役下的一个牺牲品。那么造成其悲剧的社会原因是什么呢?总的来说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和黑暗。具体的说,有如下几点: 第一,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对孔乙己的戕害。科举制度使读书人死读经书,追求功名利禄。在封建社会里,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犹如  相似文献   

4.
<儒林外史>是一轴以中国18世纪封建儒生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主的儒林群像的讽刺画卷,作者站在俯视整个封建文化的高度,不仅展示了儒林群像的种种丑态,而且对造成儒林群体悲剧命运的根源作了深刻的剖析.所以,它既是一幅封建社会末期儒生的百丑图,又是一部封建科举制度下儒林的悲痛史.  相似文献   

5.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中最短的一篇,也是作者自己最喜欢的作品。作者用寥寥数页的简洁凝练的笔墨,勾勒出现实生活的生动画面,表现出丰富的主题意蕴。然而,对《孔乙己》的主题解读,几乎形成定论的是:《孔乙己》是与《范进中举》一样,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是对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人的批判。然而,简单地将小说的主题归结为封建科举制度对...  相似文献   

6.
朱强  郑园林 《考试周刊》2014,(16):25-26
<正>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从微观的角度写了一个下层知识分子遭受践踏、凌辱,完全失掉人的尊严,最后被社会吃掉的悲剧。小说的主人公孔乙己善良、儒雅,却善良得迂腐、儒雅得可怜。许多人认为孔乙己的死是当时的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笔者认为当时的封建科举制度固然有弊端,但是把孔乙己的死因完全归咎于封建科举制度有些不妥,笔者认为对孔乙己的死负最大责任的应是他自己。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社会环境固然对一个  相似文献   

7.
长期来多数评论都认为<孔乙己>的主题是"控诉科举制度的罪恶".虽然有的文章也提到群众精神状态的问题,但大都视为一种背景描写而一笔带过.对<孔乙己>主题思想的这种评价显然和作品实际不尽相符.孔乙己无疑是个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他一味追求功名,只会"之乎者也",不懂任何营生.屡试不第,生活无着,形同乞丐,最后终于在生活的逼迫和丁举人之流的摧残下悲惨地死去了.这当然是对科举制度的一种揭露和遣责,也只是<孔乙己>主题思想的一个部分,并且不是主要的.从小说的实质看,主要是通过人物在封建统治下的不幸遭遇和真实而常见的生活画面,暴露出孔乙己本人及周围群众冷漠麻木、不知觉悟的精神状态;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无情揭露、抨击和批判.  相似文献   

8.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发表的又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通过勾画封建主义社会的芸芸众生相,揭示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痛苦。主人公孔乙己的性格,具有矛盾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9.
宋益琴同学问:“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和吴敬梓笔下的范进,他们同为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应该如何认识这两个文学形象的典型意义?”同学们知道,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典型形象,这样的典型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就能更集中、更深刻、更有普遍的代表性。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的形象和吴敬梓笔下的范进的形象,虽然出自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的不同作家之手,但他们都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妙,分别代表了从科举阶梯上跌落下来和爬上去了的两类封建知识分子,在文坛上各领风骚。先看孔乙己,他苦读大半生,连半个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理应受到社会上人们的同情。因为他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是封建的科举制度摧残了他的身体,是封建的科举制度毒害了他的灵魂,于是他成了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牺牲品。然而,对于他的如此悲惨的命运,在《孔乙已》一文中却没有一个人去同情。相反,周围的人们无不“笑”他!那么,他们为何都“笑”他?这里,不妨让我们剖析一下他们各自的“笑”意吧。  相似文献   

11.
科举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大发明。它不但提高了官员的职业素质,也满足了专制君主控制官员选拔的要求,并将儒家思想进一步规范化与制度化,使之成为专制统治的精神支柱,创造了一个高效有序的官僚体系,从而完成了官僚政治大厦的构建。科举制度的存在与封建政治的命运紧密相联。当封建政治在唐宋时期处于蓬勃向上时,其所具有的政治活力和创造性也使得科举制度生命力洋溢;当封建政治在明清走向衰败时,其僵化腐朽也使得科举制度难逃厄运。  相似文献   

12.
对《孔乙己》主题的理解,多年来都是侧重在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因为我们的语文课本的“预习提示”和教参书都是这么提的。如2001年人教版的初中语文第五册“预习提示”有这样的说法:“《孔乙己》揭出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而2004年人教版新教材语文(九年级下册)的阅读提示是这么说的:  相似文献   

13.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五四”时期的警世之作,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小说中作不仅善于抓住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的细节进行传神描绘,而且巧妙运用对比,通过对人物外貌、行为、动作、神情、结局的大量对比描写,栩栩如生地展示了主人公孔乙己荒唐可笑的性格和可悲的命运,深刻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批判了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和群众的冷酷、麻木。  相似文献   

14.
李华 《考试周刊》2013,(49):14-15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儒林外史》写作背景虽为明代中叶,然而实际上影射着清政府统治下的18世纪的中国社会,作品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揭露封建社会末期的各种丑恶现象。作者以极其严肃的态度、犀利老辣的笔调、含蓄幽默的言辞猛烈抨击封建礼教和封建科举制度,勾勒了一幅幅姿态各异、畸形发展的士林群丑图。  相似文献   

15.
《孔乙己》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清晰地勾画了“孔乙己时代”的芸芸众生相.通过一系列对比.揭示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将可悲的世态呈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16.
在科举制度的毒害下,许许多多知识分子的灵魂被诱损了。《王子安》里所淋漓尽致地描写的,是一个名叫王子安的书生欲登龙门而如醉如痴的丑态,这是一幅封建士子畸形精神状态的绝妙讽刺图。还没放榜呢,王  相似文献   

17.
《孔乙己》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被旧社会扭曲灵魂而最终被吞噬的悲剧人物,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有力地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相似文献   

18.
《范进中举》节选自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是全书最精彩的片断之一。它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及中举前后生活遭遇的变化,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影响。本文的学习重点是通过范进这个人物形象体会封建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19.
著名现代文学家鲁迅先生,为了揭露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性,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又创作了第二篇现代白话文短篇小说《孔乙己》。在这部作品中,鲁迅先生借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向封建科举制度发起猛烈攻击。  相似文献   

20.
【我解读】 《孔乙己》虽然篇幅不足3000字,却为我们栩栩如生地勾画出清朝末年封建制度下的芸芸众生相:作威作福的丁举人,迂腐可笑的孔乙己,麻木不仁的短衣帮等,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吃人本质。本文之所以堪为名篇,是因为有多份激烈的情感在笔下冲荡,有多种艺术手法在篇中荟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