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周佳 《成才之路》2009,(4):79-80
很偶然地在一次语文阅读课上讲起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有个学生对孟姜女的名字很好奇,她是不是姓孟,名姜女?抑或娘家姓姜,嫁人后。从夫姓孟,名女?但是在民间故事中她丈夫姓万啊?我一时哑然,只得以他语搪塞而过。课后多方查找资料后才知孟姜女并不姓孟,也不叫姜女,她没有名字。“孟”是她的排行。《白虎通义·姓名》曰:“嫡长为伯,庶长称孟。”  相似文献   

2.
说文谈史     
孟姜女不姓“孟”孟姜女的原型出自于史籍《左传》。《左传》中记载,齐国有个叫杞梁的人,在攻打莒国时战死,“齐侯归,遇杞梁之毒于郊,使吊之”。由此可见,孟姜女本来没有姓名,而且与长城没有关系。汉代的《说苑》一书,在此记载基础上加上了“其妻闻之而哭,城为之阤(塌下)而隅(墙角)寿之崩”。汉代的《列女传》和《闺苑》等书中均记有此事。“孟姜女”之名最早见于敦煌石窟后室残卷中的一  相似文献   

3.
孟姜女先秦对女子的称呼名在前、姓在后,因此孟姜女不姓孟,而是姓姜。孟在此处是排行的称谓。在古代的排行中,老大称孟或伯,老二称仲,老三称叔,最小的称季,孟姜女其实就是姜家的大姑娘。  相似文献   

4.
半鲁相请     
鲁、曾、暧这几个字看起来很容易写,但是学生真正写起来却容易出错,主要原因是他们常把这几个字中的“日”写成了“目”。我在批改作业过程中常帮学生改正,但却避免不了它们下次还犯同样的错误,比如将“风景旧曾谙”抄过默写过几次之后,“曾”字的“日”字底还是会被他们写成“目”字底。为了帮助学生纠正这个错误,我特意请学生到黑板上默写,结果学生还是写错了,于是我把错误的字圈出来后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姓曾的和一个姓鲁的读书人,他们平时都喜欢咬文嚼字。一天,姓鲁的对姓曾的说:“曾兄,明天我‘半鲁相请’你到我家。”姓曾的人心想:你是有名的吝啬鬼,你也会请客?于是姓曾的人马上就答应了。第二天,姓曾的人早早就来到鲁家,姓鲁的人请姓曾的人坐在天井上晒太阳,晒了几个小时后,姓曾的人肚子饿了,终于忍不住问姓鲁的人:“鲁兄,你请我来干什么?”姓鲁的人说:“我昨天不是讲清楚了吗?我说‘半鲁相请’,我的‘鲁’字上面是鱼,下面是日,日就是太阳。我是请你享受下面的半鲁,也就是‘日’字,我请你来享受日光浴啊。”姓曾的人听了差点晕倒。当他大汗淋漓地回到家时,他的妻子问他:“你怎么那么热?”姓曾的人说:“鲁兄请我晒了半天太阳,我心里暖空空的。”...  相似文献   

5.
姓氏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代表自身和家族的符号。在姓氏大国中国,见于文献的姓氏有5662个,可谓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其中最为奇特的是,“姓”和“氏”这两个字本身也各为姓氏。对于“姓”姓,清朝张澍《姓氏寻源》:“其人本无姓氏,因即以姓为姓。又或蔡公孙姓、射姓、丁姓之后,以名为氏。”南朝宋朝何承天  相似文献   

6.
五、“孟姜女”的名字来历 下面再来谈另一件最近的文坛新闻:据报载。有一位作家最近创新式地写了一部“全球出版项目的首部中国神话作品”,美称为“重述神话”。讲的是在我国已相传两千年之久的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这种“重述”不仅把重要主题改了,而且将妇孺皆知的“孟姜女”这一名字也改为了“碧奴”。据改编者说,“孟姜女这名字太草率”,是古人仓促中命名的,“‘孟姜女’其实不是正儿八经的名字,它本意是‘姜家大闺女’的意思,我始终觉得用这三个字作为小说主人公的名字太草率了”。  相似文献   

7.
现代人们的名字一般是三个字或两个字。一般情况下,第一个字为姓,后面的字为名,如陈X、张XX等。但对古人来说,尤其是先秦时期,这就不太适用了。试举几例:1.孔子并非姓孔。《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字仲尼姓孔氏”。司马迁是伟大的历史学家,但是《史记》也并非完美无缺,他说孔子“姓孔氏”,其实并非如此。在先秦时代,姓和氏是有...  相似文献   

8.
庖丁、伯乐,这是为人们熟知的两个智慧的人物,他们的智慧技巧为人们津津乐道,可是他们的姓和名却不是人人都清楚的。 《庖丁解牛》篇中的“庖丁”,高中语文教材注为:“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有的选本在翻译这段文字时,索兴保留“庖丁”二字,这实际上将“庖”和“丁”当作了一个人的名和姓来对待,这更是笑话。《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把“丁”字当作“旧指从事某种劳动的人”,即当作一个普通名词来理解,也回避了这个“丁”字的翻译。我认为“丁”不是名字,也不是泛指一般的人,而是姓。生活在那个时代中的下层人物,有姓而无名是常有的事。因此,我们可以把“庖丁”理解成“姓丁的厨师”。  相似文献   

9.
几年前我们曾收到过一位作者的投稿,其署名中姓写作“闫”。编辑查了《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并无“闫”字条,只有“阎”字及其异体字“闫”(专用作姓)。我们想“闫”大概是作者为了方便而作为“闫”字的简写吧,既然“闫”字是异体字,按照规范化的精神,根本不存在“闫”字了,而应该统一写作“阎”。编辑在发稿时就把该作者写的姓“同”改成“阎”。后来我们看到该作者的一篇文章,说好多报刊在发表他的文章的时候,都把他写的姓“闫”改成“阎”,而他认为“阎”与“闫”是两个不同的姓,按照简化汉字的精神,把“闫”简化成“…  相似文献   

10.
“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列宁语)实践证明,在数学课堂恰当地引入幽默,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融洽师生关系,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灵感伴随着智慧火花和谐相生,进而达成“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的教学效果。一、导课幽默——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案例1]《倒数的认识》师:老师姓什么?生:姓吴。多媒体出示“吴”字后,电脑动画闪烁,并配上美妙的音乐,转眼间旋转成“吞”字。师:哎哟。吴老师被“吞”掉了。学生哄堂大笑。多媒体出示:吴——吞。两个字同时闪动“天”字,再同时闪动“口”字。师:请同学们认…  相似文献   

11.
女部字趣谈     
一、女为人之初,青史留作“姓”在远古的氏族社会里是以女子为中心的。《说文解字》曰:“姓”,从女从心生,复合而成。女子为人类的起始,尔后,“姓”即成为同一血缘系统的家庭的标记。故而《百家姓》及其他有关的著论中至今一部分姓氏是带有“女”字的。如:姜、娄、姚、汝、姬、赢等。此外,尚有相当数量带“女”字的汉字曾用作姓氏。如:姒、委、嫘、妫等。可见“女”字与姓氏已久结姻缘,永载史册。二、“女”字意为美,常常露姣媚尽人皆知,“好”字是由“女”和“子”复合而成的,其意为美,由此可见,“女”字被视为美好的象征。因  相似文献   

12.
在汉语中,一字多义、一字多音是常见的。但一个字的两个读音表示两个姓的现象却是罕见的。这类现象是一字两读的异读,抑或是两个根本不同的字(只是字形偶同而已)。根据普通话审音委员会的意见要“名从主人”,本人姓什么就读什么。举例  相似文献   

13.
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中,“柳”的第六个义项为:“姓。春秋时有柳下惠。”很显然,编者认为柳下惠姓“柳”。《辞海》:“柳下惠,即展禽。春秋时鲁国大夫。展氏,名获,字禽。食邑在柳下。谥惠。”柳下是古地名,春秋时鲁地。一说在今山东新泰市柳里(今名夏家隅);一说即河南濮阳东部的柳下屯(简称柳屯)。由此可知,柳下惠姓展,不姓柳,柳下是其食邑。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第九课《雷雨》一文中出现了一个人物——繁漪。课本将“繁”字注音为“fán”,笔者认为不妥。查1990年商务印书馆的《新华字典》重排版,该字有两个读音。第113页注释如下: 繁(躲)(1)fán①复杂:删~就简。②许多,不少:实~其徒(这种人实在很多),~殖(生长成许多)。[繁华]市面华丽,工商业兴盛的现象。[繁荣]兴旺发展或使兴旺发展:市场~~。~~经济。字典第355页对“繁”字又作了如下注释:繁(二)pó姓。”由此可见,“繁”字作姓时应取后一种注解法。《雷雨》中的繁漪是文中主要人物之一,某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的太太的姓名。因此,笔者认为此处“繁”字当读“pó”而不读“fán”。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提到了一个叫“缪贤”的宦者令,“缪”字在此处当为姓了。查《新华字典》可知  相似文献   

15.
说马     
甲:我姓马,大家叫我小马。乙:我属马,乳名叫马驹。甲:“马”字是声母m、韵母a拼成的。乙:不错,一声ma,二声ma,三声ma,四声ma。甲:妈妈您干吗?乙:妈妈去牧马,你听明白了吗?甲:“马”字带个“口”,有时读二声,有时读轻声。  相似文献   

16.
“侯”和‘候”两个字很容易用错。 “侯”有三种解释:一是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二等;二是泛指达官贵人;三是姓。作这三种解释时都读  相似文献   

17.
某校初二新来一名转学生,姓“解”(xie),班上同学错说为“jie”;作为人的姓,像“查”(zha)、“单”(shan)等,中学生常常念错;写出“万俟”(moqi)让注音,学生注“wansi”,全错,不知道这是复姓。最近,我们从“3500常用字”中挑出几十个字让高中一年级学生认读。这些字,有的是初中语文课本没有的,有的是多音字,初中课文有这个字的某一个或几个读音,还有的读音没出现,学生认读错误率高。在初三毕业会考考查的课文中出现的“非常用字”,试卷反映出,错误率不低,兹列出几个字:“颀、箧、荼、矍、铄、罅”,这是1993年以来几个省市初中毕业会考语文试题中的字。  相似文献   

18.
“小朋友,你姓什么?” “我姓王。” “你为什么姓王?” “因为我爸爸姓王”,机敏一些的孩子,可能会这样回答。 “为什么你爸爸姓王,你就一定也要姓王呢?” “……”。对这个问题,恐怕再机敏的孩子也难以讲得明白了。就是有知识有文化的大人,恐怕也对回答。 其实,从姓氏的形成,或者说从姓氏的来源说来,儿子并不一定要随父亲的姓,古人就有“以大父为姓”的规矩。所谓“大父”,是指祖父。一般说来,祖父的姓,应当就是父亲的姓,而孙子倘不依父姓却随祖父的姓,岂不是一回事?问题是“以大父为姓”,并不是依祖父的姓为姓,而是以祖父名或字中的某个字为姓,这一来,孙子的姓可完全不同于父祖两辈的姓氏了。  相似文献   

19.
《说文》“女部:“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乎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 许慎的意思是:姓,是用来表明人们出生的缘由、地点或人们的德性的。古代的神圣的始祖母,被上天感应,生下后代,这后代因此被称为天子。“姓”字,是一个会意兼形声的字。《左传·隐公八年》有“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的话。 “因生以赐姓”,前人异说较多。  相似文献   

20.
我们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时,往往会碰到许多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一些概念性的难题,很影响我们对文意的理解。这里,仅就古人姓氏名字等方面的问题,谈谈我们的学习体会。一、古人的姓和氏有别在上古社会里,人们的姓和氏是有区别的。《说文》:“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女生。”许慎的注解,一方面道出了“姓”字的本义;另一方面,也历史地反映了上古社会在未有婚姻制之前,是有过群婚制的。“母”字,就是当时禁止人们乱奸而产生的字。这样,生下来的孩子不可能认识父亲,只能“知母不知父”(《吕氏春秋·恃君》)。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