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发韧于19世纪40年代,形成于60年代,于90年代达到顶峰的“中体西用”思想,是19世纪60至90年代指导中国早期现代化初始阶段———洋务运动的最先进、最科学的现代化理论。在“中体西用”的旗帜下,洋务派在军事、经济、教育、思想文化等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化创新,为中国近代社会从农业向工业文明过渡提供了最初的现代性因素,成功地实现了早期现代化的启动。  相似文献   

2.
戚其章先生在1995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上撰文《从“中本西末”到“中体西用”》,指出“中体西用”并不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洋务派更多地使用的“中本西末”的提法。戚文说,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用“中体西用”这一概念来概括中国19世纪60—90年代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不同论点,同时又断言“中体西用”是洋务  相似文献   

3.
“中体西用”论不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较为通行的观点 ,认为“中体西用”论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其实 ,洋务运动发生于 19世纪 60至 90年代中期 ,而“中体西用”论却形成于甲午战后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最初阶段 ,它遵循“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路 ,以引进西方的生产技术为目标 ,没有涉及政治制度层面 ;而“中体西用”论却突破了单纯学习“西技西艺”的限度 ,容纳了学习“西政”的内容。可见 ,两者在时间上不重合 ,在内容上又有本质的区别 ,因此 ,“中体西用”论不可能成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 ,它是清末“新政”的思想先导  相似文献   

4.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和日本分别兴起“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这两个改革的指导思想分别是“中体西用”和“和魂洋才”。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一个成功了,另一个没有成功。从社会文化背景,教育基础,改革的过程进行比较,进一步辩析“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19世纪90年代的严复、谭嗣同等对“中体西用”论的批评,包含着对这一文化结合模式的超越;“体用并举”的文化结合模式是比“中体西用”更理想的文化结合模式;近代中国学习西方三个阶段递深的观点基本上是可以接受的,但必须考虑到学习过程中的复杂性、多姿多彩性。  相似文献   

6.
“中体西用”与张之洞的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体西用”是西方近代文化传入中国后,中西文化结合的一种形式,是洋务派从事洋务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文化政策,是近代中国社会和时代的产物。19世纪90年代末,洋务运动后期的代表,洋务教育的集大成者张之洞在一份奏折中提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同年,他在《劝学篇》中集中地、全面地阐述了“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的思想,形成了以新卫旧,以西维中的文化理论,这是张之们推行近代化运动,特别是教育近代化的纲领。张之洞“中体西用”的含义指的是教育首先要以中国的经史之学、孔孟之道、封建的典章…  相似文献   

7.
关于早期维新派与洋务派、早期维新思想与洋务派思想的关系,学术界意见很不一致。在19世纪60至90年代初,中国社会出现和存在一种新思潮,这就是洋务思潮,早期维新思想和洋务派思想构成了这个思潮的左右翼。  相似文献   

8.
发轫于 1 9世纪 40年代 ,形成于 60年代 ,成熟于 90年代的洋务思想 ,应从两个角度去评价 :首先从理论形态上看 ,它是 1 9世纪 60至 90年代中国社会最先进、最科学的思想理论 ;其次从历史作用上看 ,由于洋务思想是一种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主义思想 ,这种理论上的双重性决定了它的历史作用也是双重性的。中法战争前 ,它在倡导学习西方 ,反对封建顽固思想的斗争中起了进步的积极作用 ;中法战争以后 ,特别是甲午战争以后 ,它继续抱残守缺 ,反对变革中国封建社会之“体” ,因而成为一种落后的、保守的思想 ,并使由洋务运动开始的中国近代化运动丧失了继续前进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传教士与晚清法制现代化的启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的过程,也是近代西方法律观念和制度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传播的西方政法知识还是零碎的、肤浅的。19世纪四五十年代传教士对中国法文化加紧渗透,中国封建法律思想营垒开始分化,导致了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观念启蒙。19世纪60至90年代传教士对中国法文化的扩张,进一步推进了中国法制现代化启蒙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现代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生在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标榜,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在中国兴办了一批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这些新式企业的出现,引起了近代中国社会领域的深刻变化,揭开了中国近代工业革命的序幕,推动了近代中国向近现代化道路的迈进。虽然洋务运动本身未能使中国走向近现代化的道路,但它对日后中国人民探索近现代的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自强”思潮是伴随着“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而形成的自强自立、振兴中国的新思潮。它萌芽于19世纪40年代地主阶级经世派林则徐和魏源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经过太平天国农民阶级领袖和洋务派的发展,以19世纪七八十年代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提出的“变法自强”、“振兴”中国为标志而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2.
"中体西用"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所含内容极为广泛。这一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是中西文化冲突与社会危机的产物。在"洋务运动"时期,其实践虽以失败告终,但其影响却至为深远。  相似文献   

13.
陈炽,早期维新思想家,他的国防思想形成于19世纪90年代。自强自立的爱国精神是其国防思想形成的基础。四维说是其边防思想的主要内容。海防思想上他主张控制南洋,筹划东海防务,具有了初步的海权意识。他的国防思想贯穿着“勤远略”,“先富而后强”,“国防高于生存”等新的国防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的中国军事教育近代化,在20世纪达到了高潮。其特点是招生取消了门第限制,逐步建立了近代军事教育的科学体系,贯彻了“中体西用”的教育宗旨,开展了近代化教学活动。这教育实践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对中国民主革命及军阀势力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体西用”思想是中西文化融合过程中的折衷模式,它是历史的产物,有其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但它是历史的选择,它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从而在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启动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洋务运动是在中国面临内忧外患之际,在中央以奕,地方以曾国藩、左宗棠等为主,试图通过练兵制器、兴办军事工业等举措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洋务学堂是我国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按照"中体西用"的办学指导思想举办的,旨在为洋务自强运动培养专门人才的各类教育机构,它对中国近代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型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早期现代化开始的标志是19世纪60年代中期发生的洋务运动.20世纪初年开始的十年新政中,中国出现了兴办资本主义工商业、教育事业和仿行宪政热潮,这使近代中国在现代化历程上又向前迈出重要的一步.而这两次以清王朝为主体的早期现代化运动都与此前发生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密切相关.因此,近代农民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8.
李森是20世纪50-60年代美国中国现代思想史研究的大师。他通过对儒家思想在现代中国命运的探讨,将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传统思想的变迁归之于西方“现代性”的冲击,从而使他成为费正清“冲击-回应”模式的坚决捍卫。  相似文献   

19.
复习目标导航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成果,是文明古国的象征。儒家恩想作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不仅影响着整个古代中国历史的进程,也一直影响着现代中国。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进入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其主要表现就是市场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法治取代人治、公民取代臣民。其过程便是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现代化进程。“西学东渐”下的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发展经历了由“器物→制度→思想”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选择取舍的渐进过程。儒学则经由中体西用的抗衡、新文化运动的猛烈冲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退出政治意识形态舞台。  相似文献   

20.
商人捐资兴学是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但长期以来并未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和关注。当我们站在新世纪门槛,展望 21世纪的教育与经济,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情况下,全新的时代背景引发我们进一步反观历史,近代商人捐资兴学这一课题的现实意义便凸显出来。   19世纪 60年代洋务教育的产生,是中国新教育萌生的标志。但是,中国新教育体制的全面转型起始于 19世纪 90年代,近代商人具有一定影响或规模效应的捐资兴学活动便出现在这个时期。如著名官商盛宣怀于 1897年创办了南洋公学,开创了社会集资办学的先例,构筑了中国早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