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恐龙是如何在地球上灭绝的呢?一种观点认为是外星球对地球的一次碰撞而形成的.但是从人们对恐龙化石的发现并不能证明其成立.尤其恐龙的灭绝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它们是在不同时期逐渐灭绝的.这表明恐龙并非因一次大爆炸而灭亡.  相似文献   

2.
恐龙会不会游泳?这是古生物学界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近日,中外古生物学者在我国四川省西南部昭觉县发现中国首例确凿的肉食恐龙游泳足迹化石,为恐龙会游泳提供了证据。这类足迹目前在全球仅发现数例,亚洲尚无记录。来自中国地质大学的研究者邢立达介绍,这批恐龙足迹化石是在当地采矿时被意外发现的。"在对这一区域的考察中,我突然发现一道极其奇怪的足迹,每个足迹都由三道长长的、平行的爪痕组成,沿着岩壁一路往上。这是典型的肉食恐龙游泳足迹。"邢立达说。  相似文献   

3.
研究恐龙灭亡的原因,是为了探索人类的未来。如“天外会飞来横祸吗?”“人类会遭到恐龙的厄运吗?”关于恐龙灭亡的原因有很多说法,比较统一的观点认为为恐龙是冻死的,但冻死的原因又各说不一。1993年2月25日,《光明日报》一版报道了河南省西峡县“出土了几千枚、整个分部可达数万枚”恐龙蛋的化石;1999年5月6日《信息日报》报道“四川盆地发现大批恐龙神秘集群死亡的现象”。由此,我对恐龙灭亡的原因产生了一种假说:地球被行星撞歪,使夏季变成了冬季,恐龙是冻饿致死的。假说是一种想象,是以现有资料为基础的超现实的想象。想象可以导致新的…  相似文献   

4.
《大众科技》2010,(5):6-6
一个由我国科学家领导的国际联合古生物学考察队在内蒙古发现一件保存完整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化石。这件被命名为“精美临河盗龙”的化石被确定为驰龙类的一个新属种,也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好的白垩纪晚期小型肉食龙类标本之一。科学家表示,对这一类群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对鸟类起源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近日,一个科研小组在中国辽宁省发现了一个带有肌肉组织迹象的恐龙化石。它为恐龙皮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证据。此次发现的恐龙生活在大约1.3亿年前。它只有猪一样大。这种恐龙在分类学上归入鹦鹉嘴龙属,是素食恐龙,属于鸟臀目角龙亚目。这一类恐龙最显著的特征是短厚的头上长着鹦鹉般的嘴喙,它们也因此而得名。  相似文献   

6.
一部分脊椎动物的化石,长期以来被当作“龙骨”,成为医药中的珍品。所谓“龙骨”,其实既不是什么我国传说上所说的三灵(龙、凤和麒麟)之一的骨胳,也不是古生物学上、地史上中生代繁盛一时的恐龙或者其他灭亡了的爬行动物的遗物,它乃是地史上的第三纪、特别是第三纪后期(地史上的上新统)哺乳动物的骨胳。最常见的有:灭亡了的象、犀牛、三趾马、鹿、长颈鹿等的化石。因为代表这些动物最特殊的动物是三趾马,所以又叫做三趾马动物群。这些动物群的遗迹在我国山西、河南、陕西、甘肃等省分布很多,一般存在于红土中,  相似文献   

7.
《云南科技管理》2023,(4):70-71
<正>说起古生物化石,大部分人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可能是恐龙的形象。其实古生物化石的含义非常广泛。理论上讲,在地球约38亿年生命演化历史中,任何保存在地质记录中的生命印记都可以称为古生物化石。而研究这些远古生命遗存的学科就是古生物学。古生物学是一门极其小众的学科,但却是自然科学领域最基础的学科之一。古生物学的学科目标是认识地球上生命演化的规律以及生命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变化过程。换句话说,  相似文献   

8.
鸟类兽脚类恐龙起源说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化石证据的支持,而对公众产生最大影响的证据则来自中国带羽毛或者类似羽毛结构的恐龙化石.  相似文献   

9.
谁敢吃恐龙?     
早期哺乳动物给人的印象是渺小如鼠类,偷生在恐龙的阴影之下,竭力避免被这些可怕的巨型蜥蜴撕碎吃光。但现在看来,被捕食者有时也会成为捕食者。新近发现的化石显示,在一个哺乳动物体内还有一个恐龙幼体——这是历史上还存在这种捕食关系的第一个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会飞的动物有4类:即昆虫、翼龙、鸟类和蝙蝠。后三者分别为脊椎类动物的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翼龙不属于恐龙类,尽管它也在6500万年时与恐龙一起灭绝了。由于翼龙化石少,因此人们对它了解甚少。第一块翼龙化石是1784年意大利人科利尼在德国巴伐利亚省一处灰岩中发现的,化石保存很好。科利尼是德国一博物馆研究员,但却一直无法确定它到底是属于什么动物,最后只好求助当时的古生物学权威——法国巴黎自然博物馆的居维叶。居维叶凭着渊博的知识和解剖学功底,最终确定这是一种之前未曾见过的、会飞的爬行类动物,并命名为翼手龙。后来在欧洲、北美、南美、非洲、亚洲和大洋洲也陆续发现这类化石,尤其是中国的发现,才逐步揭开这一奇特动物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