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玄学是魏晋时期新崛起的一股思潮,其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探考。在这种语境下,魏晋士人的审美对象亦随之发生变化,由关注外在的纷纭现象转向注重内在本体,促使新的审美意趣——"清""虚""简""远"等的诞生。因着这些审美观念,魏晋士人趋向于将推崇自然的人生体验融入到他们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追求,从而使魏晋文化呈现出清淡明澈、玄虚空灵、自然简约、旷远超然之美,对当代人理性思辨、审美人格的塑造等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玄学的基本要义便是强调主体精神的自由,它既启迪了中国人“诗意栖居”文明幻美的人生理想,同时也促使新的美学观念的诞生。在其影响下,魏晋士人将这种崇尚自然的人生品位,演绎为文学艺术的审美追求。使诗文呈现出淡泊超拔、清虚宕逸、自然简约之美。  相似文献   

3.
嵇康的人格重在作为一个主体的“人”的自觉意识,他把人与人生作为审美的对象,将人生审美化、艺术化了,审美人格构成他主体人格的第一个层面;他崇尚自然、具有反抗意味的放达通脱、任性任情的个性构成他主体人格的自由层面;他的理想人格———“君子”形象既有道家的玄远、自然的理想色彩,又有亲切的人间气息,他以现实人生实践着自己的理想人格,使玄学精神有了可实践性。嵇康是魏晋时代“人的自觉”与“艺术的自觉”的一个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4.
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且颇具风采的一个时代。这一时期玄学盛行,崇尚精神解放,它以对人生的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以及崇尚自然、超然物外为风尚,形成了魏晋士人独有的哲学、自由的美学精神,形成了魏晋士人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自然"人格。理想人生境界的确立,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风范,其影响是甚为深远的。  相似文献   

5.
魏晋时期的书法无论在审美还是实践中都为中国书法艺术构建了大的框架,从而出现了书法的繁荣。探索个中原因,是魏晋玄学为书法的审美提出了许多启示,最终形成了魏晋“尚意”、“尚韵”的书法审美思想。  相似文献   

6.
庄子以"通天下一气"的哲学认知为基础,建构了"形美神丑"、"形丑神美"与"形神俱美"的身体审美观。汉末魏晋时期,由于"社会秩序的大解体、旧礼教的总崩溃、思想和信仰的自由",关于身体的政治化、伦理化、宗教化等认知被逐步消解,加之战争、灾荒和疾病等频发所导致的现实死亡的严重威胁,使身体感性得到凸显,从而为身体审美巅峰在魏晋时期的形成奠定了现实基础。魏晋身体审美在以庄子身体审美观为理论资源、将"神人之美"作为身体美最高理想的同时,又在实践中高度重视身体感性自然的审美,实现了对庄子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审美主体的确立,实际上是人的觉醒,中国文学史将魏晋文学称之为"文学的自觉",究其根源,乃是人性的自觉、理性的自觉和人的审美主体性的自觉在文学中的自然反映。人要进行对自然山水的欣赏,必须要构建出一个具有审美情怀的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山水审美才得以可能。人物品藻影响了魏晋自然审美的风格,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对自然山水的审美的过程,同时也是对魏晋人自身的气度风韵重塑的过程,人物品藻和自然山水审美的相互作用中,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审美的方式来体道、悟道、证道,这正是魏晋风度之所以让人迷恋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对比和列举实证的研究方式,以清代碑学审美理论为依据,对《王建之墓志》与《爨宝子碑》的起源、社会历史背景、刻石工艺、书体风貌以及结体点画等艺术特点展开了综合比较分析,并尝试论述了魏晋碑刻中书法艺术的表现手法,通过对清代碑学审美理论和书法艺术实践的审美意趣分析,以挖掘魏晋碑刻书法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世说新语》作为魏晋南北朝笔记小说之集大成者,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魏晋士人的思想风貌、生活实况和时代风气,在中国文学艺术和审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忽略的价值。魏晋士人高蹈“礼岂为我辈设也”的自觉意识和自由精神,释放情感,张扬个性,激赏人格,移情山水,赋予山水自然以生命意味,寻求人的生命同大自然的和谐共振。尤其是他们在艺术创作中坚持“神韵”这一独特的审美文化理念,开拓了艺术欣赏和创作的新境界,对于中国审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时期玄学笼罩之下士族人生实践和审美取向的重要纪实著作。这一时期士人追求的形貌美是蕴涵着象外风神的"风姿神貌",追求的神韵美以"简约玄远"、超然物外、忘怀世务为特征。深入进去看,《世说新语》所反映的魏晋士人的人生追求和审美取向是相互矛盾、对立的:一方面,以《雅量》篇为代表,人们崇尚"太上忘情",赞美不动神色的"雅量";另一方面,以《任诞》篇为代表,人们追求穷情尽欲,任性而为,鄙薄用什么名缰利锁、世俗名教束缚自然情欲。这实际上都符合玄学"适性"的主张,只是对"性"(人性)的内涵理解不同所致。前者保留了庄子"适性"的本义,后者标志着玄学"适性"追求的新变.  相似文献   

11.
在对"兴"至魏晋六朝审美内涵的变化作分析的基础上,以魏晋玄学人格美为个案,探讨了"兴"在审美人格构建中的作用。"兴"是一种自由无待的生活态度,是超越庸常生活状态的途径之一,能兴感于自然山水并乘兴而为,其结果意味着审美追求与人生追求的统一,也是魏晋人格美的诗意呈现。  相似文献   

12.
魏晋女性是中国女性史上一个独树一帜的群体。从《世说新语》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魏晋士风从各个方面给女性生活以极大影响:"人的觉醒"催发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萌芽;审美风尚的转换,改变了对女性价值的评判标准;任情却礼的个性活动与交往带来女性生活的自然与自由。  相似文献   

13.
康成元是当代书坛很有影响的著名将军书法家。他对秦汉、魏晋、六朝碑版以及宋元明清均有涉猎,取精用宏。他所陈述的书法美的语言似以去甜俗、去滑利、去妩媚为理想,致力于实现和造就大巧若拙式的质朴、恬淡,以体现深邃的古典主义创作思想和自励沉实的探索精神。他视表面上的俊美为浅俗,重视书法创作的内在涵容,深层蕴藉,强调艺术穿透力作用下的对书法本质意义的理想把握。如果把他积数十年孜孜于书法创作实践的审美理想及其艺术追求放到整个时下的书坛加以观照,不难发现,这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对书法本源的探索意识和为此而付出的辛勤…  相似文献   

14.
"自然"作为审美文化的一个重要范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它起自先秦,从"物质自然"和"心灵自然"两方面同时发展,在魏晋交汇,在唐宋定型。元代散曲主要受道家"物我泯一"和"尚自然"的影响,以其独特的"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结合的方式复兴了魏晋传统,给自然题材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我们今天对社会文化的认识带来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新的审美理想必然会导致相应的审美实践。"丑书"以"丑拙"的姿态登上书法美学的舞台,从思想观念上动摇了传统帖学的惰性,开启了以对立冲突为特征的近代书法美学,引发了书法史上的一种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郭象提出的"名教即自然"是对魏晋以来自然与名教之辨的调和.郭象的名教即自然,反映了知识分子对孔子以来"士志于道"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追求的传承.  相似文献   

17.
"仰俯"话语结构承载着的宇宙自然观的文化蕴涵及其对魏晋士人审美精神的影响。"仰俯"的审美视角是经学衰落、意识形态、士人思想观念、文学自身的发展等诸多因素合力的结果,彰显了魏晋士人对宇宙自然和现实的体味与感悟,体现了魏晋士人的审美精神和宇宙空间感。  相似文献   

18.
魏晋时期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魏晋书法以其特有的线条韵律和布局之中的圆润和谐形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个创作高峰,也奠定了书法“尚韵”的传统.在多样化的思想文化交融的背景下,魏晋时期的众多书家也分别有自己鲜明的艺术创作主张,书法的审美性突出,书法逐渐走向自觉期,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  相似文献   

19.
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且颇具风采的一个时代。这一时期玄学盛行,崇尚精神解放,它以对人生的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以及崇尚自然、超然物外为风尚,形成了魏晋士人独有的哲学、自由的美学精神,形成了魏晋士人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自然”人格。理想人格的确立,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风范,其影响是甚为深远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尝试以文化语义学的研究方法,探讨魏晋时代"痴"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通过把握"痴"与"早慧"文化、"痴"与审美"移情"及审美化生活方式追求、"痴"与"玄学"传统及文化病理等的内在联系,揭示"痴"所体现、折射的魏晋人格精神、浪漫气质、艺术情调、哲人深致、文化智能与"病"理色彩.魏晋时代对"痴"的审美与文化认知,许多已成为中华文化的有益养分,深远、持久地滋润着民族文化精神,规范、影响着后世的理想人格塑造、文化艺术生活以及文学艺术创作.与西方"酒神"精神说和审美"移情"说等相比,"痴"具有更为深广多面、圆融互补的审美与文化价值蕴涵,而其语义指涉的感性、模糊与多趋向特征,也显示了中华思维模式的潜在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