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具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幼教工作中我们始终将文明礼貌作为幼儿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幼儿进行培养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意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中。小班的孩子正处于个性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大,模仿力强,这也为礼貌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俗话说得好:"要想孩子成人就先教会他如何做人。"通过与同伴交往,让幼儿感受到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的重要性,并能主动地使用礼貌用语。给孩子创造一个文明礼貌的环境,教师、父母等与幼儿经常接触的人应起到表率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在小班幼儿平时的一日生活中要一点一滴地渗透,从而实现对幼儿文明礼貌的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2.
翟丽杰 《成才之路》2010,(19):94-94
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也就是说,幼儿教师在一日生活中注重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幼儿的良好行为内化为他们自身内在的素质。现浅谈以下几点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崔晓红 《学子》2015,(1):60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游戏活动之中。"如何在幼儿教育中渗透德育,为孩子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我们每一个幼儿教师都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这也涉及发现幼儿情感和幼儿的品德教育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将德育渗透到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及其各个环节中去呢?一、在儿童的行为习惯养成中加强德育大家都知道,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我们的责任,也是  相似文献   

4.
幼儿时期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意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中。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知识水平的提升,却忽略了文明礼仪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如果幼儿园教育在文明礼仪方面存在缺失,就会使孩子逐渐形成唯我独尊的品性,造成幼儿人格的不健全。  相似文献   

5.
德育教育就是人生源头上的引导者,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想做人,首先做事,良好的品德,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幼儿期是孩子品德形成的最佳时期,《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要以情感教育和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并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及各个领域的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6.
<正>幼儿阶段是幼儿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快速提升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阶段。《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岀:“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在幼儿品德教育中运用绘本,  相似文献   

7.
幼儿礼仪教育是幼儿社会性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纲要》中指出: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意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中。而礼仪教育作为幼儿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特别是在今天,针对从小就受到过多的呵护甚至溺爱的幼儿来说,在社会交往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尊重、谦让和合作的精神,在幼儿园中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可塑造幼儿健全的人格、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8.
<正>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幼儿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结于自己的习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要以情感教育和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并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及各个领域的活动之中。因此,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要抓住养成教育的关键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幼儿终身受益。一、教师要做教育的有爱之人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决定了孩子身上难免有一些不好的  相似文献   

9.
陈雪 《中华家教》2020,(1):68-69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要以情感教育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并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和各个领域活动当中。鉴于此,并结合“家园共育好儿童”幼儿培育指南,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有计划、有深度、多角度的活动。  相似文献   

10.
李春燕 《教书育人》2013,(12):56-57
当今中国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全国各项事业都在积极的运作当中,教育事业更是全国建设的重点。《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提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说明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便是品德教育,要求幼儿园教育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态度和情感态度。  相似文献   

11.
幼儿阶段是幼儿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快速提升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阶段.《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岀:"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在幼儿品德教育中运用绘本,有利于激发幼儿阅读兴趣,能帮助幼儿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  相似文献   

12.
孙晓艳 《考试周刊》2012,(88):184-185
品德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目的、有组织地塑造儿童心灵的活动。幼儿期是人格开始形成的基础阶段,适时适度的品德教育将为形成、发展、巩固幼儿良好的个性奠定基础。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可塑性大,容易接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这一时期是激发幼儿积极的心理状态及幼儿形成正确思想情感和良好品德修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作为现代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地深化幼儿园素质教育,将多媒体教学有机地整合、有效地运用、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能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生活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让安全教育不再是纸上谈兵。  相似文献   

14.
幼儿教育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非常重要,因为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大都是在幼儿园生活中养成与培养起来的。但现阶段幼儿的品德教育缺失情况比较严重,幼儿园必须抓住幼儿的一日常规活动,适时渗透品德教育,潜移默化地让幼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5.
搞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的人才。所谓人才,就是不仅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作为培养人才奠基工程的幼儿教育,首先要抓好幼儿思想品德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二十五条规定:“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要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将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中”。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培养幼儿良好品德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相似文献   

16.
<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除了能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外,还能让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和行为。  相似文献   

17.
36岁这一阶段是人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黄金时代。《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这就要求教师遵循幼儿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的规律,在坚持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把德育有机和谐地渗透到幼儿教育中去,使教育实现整体优化。本文中笔者结合农村幼儿教育中德育教育的现状,谈谈如何更好地将德育渗透于农村幼儿教育中。  相似文献   

18.
<正>《幼儿园工作规程》在关于"德育"的内容中提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当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从中可以看出,情感、道德观念与行为习惯是一体的,统一于德育中。其中,"情感"时时刻刻伴随着人的生活,是人的个性特质的一部分,能对人的行为选择和生命体验产生持续深远的影响。幼儿处于成长的早期阶段,是个体形成健全情感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教师要多从"情感教育"的维度开展品德教育,以调动幼儿的内心体验,促进幼儿的品德养成。  相似文献   

19.
根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人生长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接受能力强,可塑性也大,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并且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益。因此,幼儿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真正为幼儿适应21世纪的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有时需通过教育活动来实现,有些则要通过生活活动、游戏活动来实现。因此,教师要综合组织各个方面的教育内容,合理运用相应的教育形式,使品德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晨间谈话是幼儿一日生活中一个过渡性很强的环节,具有独特的承上启下的作用。选择…  相似文献   

20.
朱永春 《考试周刊》2012,(45):183-184
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爱是一种情感交流,爱是一种行动体验,爱更是一种理解和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