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什么是“集邮”?“集邮”从字面上解释意即“收集邮票”,收集邮票做什么?一般是满足收藏癖好或怡情益智,培养正当的休闲娱乐,或会友共赏,发展人际关系。如同学中有人集邮,影响所及,大家跟着集,或同事朋友之间亦是如此感染,这在物质较缺乏,休闲娱乐不足的年代,确是一个非常实惠的嗜好。但集邮也是一个花费很大的娱乐,没有多一点的经济来源,也是玩不起的,因为每一个对集邮发生兴趣的邮迷,无不梦想拥有较好、较珍贵的邮票。这种欲望无时无刻不在脑中盘旋,但却不容易如愿,除非你家财万贯,可以尽情地花大钱购买珍贵邮票。否则,尽管你喜爱邮票的热情在燃烧,望着珍贵邮票却只好看着流口水,到最后总是失望地停下来或暂时离开集邮,因为实在玩不下去了。这就是“集邮”收集邮票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2017年12月,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公布了2018年新邮将减量的消息,其中《戊戌年》套票发行量比《丙申年》猴票少600多万套,比《丁酉年》鸡票减少2000多万套,消息一发出,即引起集邮者的广泛关注和热议。邮票,尤其是生肖邮票的发行量一直是集邮爱好者非常关注的问题,中国邮政发行生肖邮票38年以来,邮票发行量历经了哪些变化?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发行量多少比较合理?如何确定发行量?本文作者回顾并梳理了生肖邮票发行量的历史,对发行量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提出了一些措施和建议。该文或许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由当前邮票发行衍生的各种现象,希望该文给相关部门和集邮爱好者带来一些启迪和思考,也欢迎广大读者对此话题继续发表看法。  相似文献   

3.
集邮对邮票的评价,是整个集邮活动过程中的一个支点,而这个支点的确立,是建立在邮票设计和邮票印刷厂二之间的忽视和舍弃集邮、设计和印刷之间的依存关系,任何一种对某套邮票的评价都是片面性的。  相似文献   

4.
丁丁 《上海集邮》2001,(6):22-23
邮票作为一种商品,必然存在供求关系。当新发行的邮票数量超过了正常的邮政用量和集邮爱好可以吸纳的数量之后,必然会形成供给过剩。现在,许多国家都大量发行邮票,用以取益,因为集邮大多收藏新票,不用于实寄,因此邮政可以赚取高额利润。现在集邮圈子里,大量发行各种专题邮票的都是一些第三世界国家,60至70年代,他们发行的各种专题邮票多如撒哈拉沙漠的沙子。这种邮票有一个外号:“墙纸邮票”。一些非洲国家更是被集邮界称之为“邮票共和国”。  相似文献   

5.
纪特新邮是邮市的热点、焦点,纪特新邮的发行量是邮坛上下最敏感、最令人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影响邮市冷热、兴衰的关键因素。多年来邮人对此一直争论不休,有的说发行量大了好,大了,进入邮政通信领域的就多;发行放开有保障;集邮爱好者可顺利平价买到新邮,购邮难的老问题可以被解决……。也有不少人赞成“少”,发行量小,邮票值钱,邮市火热,参与集邮的人会增多,利于集邮队伍的扩大和集邮文化的宣传……。  相似文献   

6.
朝晖 《集邮博览》2003,(4):58-58
当前邮票市场正处于寒冷季节,新邮打折一片,邮人苦不堪言。尽管管理层多次采取减少发行量等救市措施,但市场并没有启动,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我以为新邮的销售方式或许有问题。大家都知道,邮票有双重属性。其一是邮资凭证,这是根本;其二是供人们欣赏、研究、收藏,这是派生的属性。按上述属性,新邮应该先在通信领域流通,然后进入集邮领域。而纵观这些年新邮的发行方式,恰恰相反,新邮发行后直接进入集邮领域。在很多地方,新邮被人们戏称是“集邮邮票”。因此,要振兴邮市,改变新邮打折的局面,应从改变其销售方式入手。  相似文献   

7.
黄山 《上海集邮》2003,(4):24-27
自从1840年世界第一种邮票“黑便士”诞生以来,邮票的形式已有很多变化。最早的变革要算齿孔的出现,在邮票四周打上齿孔,使大张邮票的分离变得容易.从此也使邮票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带齿边的小纸片。印刷技术的进步是使邮票改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它使邮票的画面精致逼真。绚丽多彩,不但是一枚邮资凭证,同时也成为一件袖珍艺术品,吸引许多集邮。  相似文献   

8.
这些年来,不少人对集邮有一个误解,认为集邮可以赚钱,可以升值,可以发财致富,究其原因,主要是对集邮内涵的深远意义缺乏全面的认识。集邮,顾名思义,主要是收集邮一票。邮票是什么?邮票是国家的名片,是邮资的凭证:既然收集的对象是国家的名片,则邮票必有其丰富的内容、广泛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其文化内涵是无与伦比的,是其他任何收藏品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9.
张云收 《中国集邮》2001,(11):20-21
个性化邮票是一个新生事物,历史虽短,活力极强。研究和发展个性化邮票必将大大推动我国邮政和集邮事业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宝木 《中国集邮》2000,(5):27-27
除了发行量影响邮票的市价外,设计印制的好坏也常常左右集藏者的购买欲望,这是一个令投资者不容忽视的环节。尤其是一些题材上佳、设计精美、印制绝佳的邮票,往往在后市中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投资价值,因此邮票的面孔同样重要,在发行初期是仅次于发行量而成为左右市价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1.
无面值邮票     
柳承美 《中国集邮》2001,20(10):19-19
面值,是邮票的三大要素之一。但是,有的邮票没有印邮资面值,而印有邮件种类名称或代表特定面值的字母(或字),这些邮票都被人们称之为无面值邮票。如集邮十分熟悉的我国区票中的珍邮——“稿”字邮票,就属于无面值邮票。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第一个“邮票五年计划”即将诞生,在我国邮票发行史上也属“第一个”。这是国家邮政局改进和加强邮票宏观规划的一项重要举措。这个“五年计划”势必引起中外集邮爱好者的关注。现从集邮与邮政的角度提点建议,供决策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上海集邮》在《编辑寄语》里透露的第4期的作命题是“学”。按理,我应该写一篇介绍海外发行的学家或学名邮票,但我想换一个思路,不写邮票上的学,而写集邮的学修养与邮票鉴赏之间的关系。集邮的学修养有助于提高邮票鉴赏的水平,而邮票鉴赏又可以反过来促进集邮的修身养性。  相似文献   

14.
几乎所有的集邮教材都写“邮票的属性”,不外乎说:邮票的基本属性是邮资凭证,派生属性是化载体和特殊商品。在介绍邮票的化属性时,罗列它们的传播功能、艺术功能和史料功能;在论证邮票的商品属性时,主要强调它们的增值功能和投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禅石 《中国集邮》2001,20(7):41-41
集邮与邮票投资是不同的,集邮是一种爱好、一种娱乐,所花费的资金不大,集邮一船根据自己的喜好,按不同的专题进行收集、购买。  相似文献   

16.
云南邮友晓梅撰写的《神舟飞船:大版张比小版张少》在《中国集邮》今年第三期上刊出后,就引起了集邮爱好者的极大关注,邮人十分重视大版张的收藏和投资价值,初读时。我主要对作者所分析的发行量感兴趣。作者十分谦虚,说:“这是一个简单的算术题”。随着去年下半年邮票发行量的正式公布,大版张市价开始攀升。这一切证明了作者具有深厚的数理统计预测知识功底、丰富的投资技巧。《中国集邮》发表的这篇文章不失为一篇成功的投资指南佳作,其成功之处在于:  相似文献   

17.
宝木 《中国集邮》2000,(12):16-17
2000年上半年的纪特邮票发行量于9月26日公布,这是国家邮政局采取新邮销售期缩短至半年措施后,提高新邮透明度的新举措,受到了集邮的欢迎。从公布的上半年新邮发行量分析,90年代居高不下的新邮发行量确确实实地下降了,而且下降的幅度较大,呈现令人可喜的趋势。纵观今年上半年新邮发行量,可以发现一些十分有趣的现象,也为后市的变化发展埋下了伏笔。笔经过对数据的认真分析,结合新邮在市场中的具体表现,认为这次发行量的分布存在着如下特征:  相似文献   

18.
《林氏邮票新闻》是名的集邮周报,除了每周用60页的篇幅报道美国和世界各地的重要集邮新闻、发表集邮评论、公布集邮信息、刊登集邮广告外,主办还出版发行了许多优秀的集邮书籍。其中,按年度发行的《林氏美国邮票年鉴》(Linn’s U.S.Stamp Yearhook)(以下简称《年鉴》)受到资深集邮的普遍好评,成为美国邮票的永久性档案和研究美国邮票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相似文献   

19.
邵林 《上海集邮》2000,(9):41-42
集邮者在进行传统集邮的同时,往往会对邮票上的图案发生兴趣。比如,专门收集中国邮票的集邮家马任全,他也曾收集过一些外国邮票,因为他的生肖属马,所以特别留意画面上有马的各国邮票,口久自然形成一部马邮票的专集;王纪泽和张包平之是一对因集邮而相识、相爱的伉俪,他们除了专集红印花邮票外.还专门收集夫妇双人像邮票。这是与传统集邮不同的另一种方式,不以邮票的发行国家(地区)、年代、票种为界限,也不追求每套邮票必须“全”,而是只以邮票画面反映的内容或邮票发行目的(简单地说,是指邮票纪念或宣传的事物,一般为邮票的票题)作为取舍的依据,这类集邮方式称为“专题集邮”,最初的专题集邮又称“图别集邮”。  相似文献   

20.
宝木 《中国集邮》2000,(1):12-13
21世纪起始年的邮票内容如何,以及会对邮市造成什么影响,是众多集邮非常关心的事情。从近20年来新邮在邮市好恶的变化看,除了发行量作为影响价格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外,邮票本身的设计、票幅、印刷版别和质量以及题材等诸方面因素。也往往影响到新邮的价格定位和走势。国家邮政局于新邮预订前夕,将明年纪特邮票发行计划中85%的邮票图稿亮相公众,以引起邮人的关注。笔根据业已公布的2000年计划安排20套83枚(其中3枚小型张)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