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钟红梅 《教育》2012,(10):50-51
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密切。杜威曾提出过"教育即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在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中产生,有生活便有教育。但是在现实教育过程中,出现了教育与生活脱节的现象。特别是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由于无视其生活根基而导致了理想化、形式化、教  相似文献   

2.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生活即教育”,主张“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2011版《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根本性质进行明确: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综合性课程。新课程标准突出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这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3.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也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这些理论为我们阐明了生活和教育的关系。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最终归宿。这就给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指明了一个方向:思想品德课教育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思想品德教学具有巨大的借鉴与启示作用。生活即教育启示思想品德教师应善于把课堂引向生活并从中吸吮营养;社会即学校启示思想品德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教学做合一启示思想品德教师的责任在教学、教学生学,以便更好地做。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思品课程应具有实践性的性质。即“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可见,  相似文献   

6.
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内涵看当前幼儿园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基本命题之一,反映出其对于生活和教育关系问题的认识。本文通过对“生活即教育”内涵的探讨,阐明了其与“社会即学校”以及“教学做合一”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当前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了以幼儿的生活作为教育的基础和坚持活动原则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了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中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初中教材依据新课程标准强调将“生活德育论”作为教材的理论支撑,以初中学生逐步发展的生活经验作为编写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也应与时俱进,在教学中应做到课堂、学生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将生活融入教学,让教学指导学生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师教学的理念——"教育即生活",中国的教育界倡导"生活即教育",虽然二者的内涵不完全相同,但是把教学融入生活,使教学生活化,使学生从生活中学习,使课堂教学生活化是共同的倡导。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也是其生理和心理重大的转折期。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一时期会发生极大的转变。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德  相似文献   

9.
林秋玉 《中国教师》2014,(14):46-47
<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杜威也说"教育即生活",由此可见,教育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进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源于生活,主要是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学校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只有贴近  相似文献   

10.
很强调真实、生活的今天.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与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教育有很大的启发作用。笔者拟从其相似性、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以资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杜威遭遇的早年生活危机与早期学术冲突构成其发展一种“非二元论”教育哲学的“本能力量”,芝加哥大学的教育实验可视为这一教育哲学形成的先导。在此基础上,杜威提出以“教育即生活”为核心的三大教育命题,其中教育与“生长”“生活”“经验”相互交织,形成整体性、连续性、交互性等内涵特征。陶行知、陈鹤琴批判继承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社会情境分别提出了“生活教育”“活教育”理论,深刻影响了我国学前教育的中国化、科学化与平民化进程。“教育即生活”对当代幼儿园教育的启示在于:一是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给幼儿提供整体、连续、交互的儿童生活;二是从具身认知到直接经验,推动幼儿经验的持续改进;三是“安其所,遂其生”,成就幼儿蓬勃向上的生命状态。  相似文献   

12.
郝庆花 《化学教与学》2011,(11):24+17-24,17
陶行知先生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方面内容,详细阐明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那么,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和实施这种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呢?在此谈谈笔者的一点拙见。  相似文献   

13.
余丽媛 《教师》2012,(12):59-60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打破传统课堂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格局,  相似文献   

14.
刘飞 《四川教育》2013,(10):28-28
生活与教育的关系历来是教育哲学的热点命题。杜威曾言:“教育即生活。”陶行知亦说:“生活即教育。”二者共同揭示了社会生活与教育目的和意义之间的复杂关系。其实生活与教育的关系远不止于此。教师生活也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正如历史可以借鉴一样。个人的成长也是基于个人生活与工作经验的累积。故作为施教者的教师亦可以从自己生活中探寻教育规律。分析名师和教育名家的成长历史,可以发现过往经历中的人和事往往塑造或者左右他们现今的教育信念与行动。所以从生活史中探寻教育的目的并非仅仅对个人生活史的单纯回溯。还是教师从历时态、纵向性的角度反思和重建自己的教育教学。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教育?杜威回答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则提出“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两者言论的背景不同,其内涵也有所区别,但两者都重视教育与生活的紧密关系。地理学科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与生活关系密切。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应该让生活走进地理课堂,  相似文献   

16.
黄斌成 《学子》2014,(10):88
正"生活化教学"在国内外教学实践中一直被广泛重视。比如美国著名的现代教育家杜威曾明确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理念;而我国的陶行知先生也倡导"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教育理念,并且在理论与实践上取得重大成果。《思想品德》课程积极倡导"生活化教学"理念,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思想品德》课程就提出了教学回归生活,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和要求。以此为指导思想,我在上八年级的一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指出的,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张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农村小学学生生活在农村,学习在农村,交往在农村,他们与农村生活休戚相关,农村生活作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资源取之不尽,为农村小学生健康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积淀。农村小学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应结合农村实际。我校地处农村,在对农村小学生品德教育中,充分利用农村生活教育资源,融合农村生活实际,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刘建英 《教师》2010,(10):122-123
陶行知和杜威的教育思想有着天然的联系,但由于各自的时代背景不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针对教育的施者即整个教育体系,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更多的针对受者即普通大众。对当今的学校教育改革而言,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更具有实践性。  相似文献   

19.
戚伟 《考试周刊》2012,(86):112-112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是“生活即教育”。本文首先就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本质进行了分析,然后就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提出了三点策略,以供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参考。  相似文献   

20.
“教育要回归生活。”这是近年来学前教育领域十分关切的热点问题。中外教育史上诸多教育家都十分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的观点。《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精神也凸显了“科学教育生活化”的理念。开展科学教育生活化的研究对贯彻落实《纲要》《指南》精神,促进幼儿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对科学教育生活化的教育途径及指导策略等开展了深入研究,总结了如下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