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自己的生活的。这就肯定了人所存在的现实中的审美活动,从而也肯定了人在现实中的活动与审美活动密不可分。人类循着这样一条美的规律,逐步迈向美的领域,即生活完全审美化或审美的完全生活化状态。也就是生活和审美完全同一(融合)。人文科学的“需要——满足”理论,对人的这一过程也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当人的最低需要(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和保障以后,  相似文献   

2.
<正> 美是由劳动创造的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并不是美学专著,但其中有些论述却科学地揭示了艺术生产的规律。例如马克思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一件艺术品——任何其他的产品也是如此——创造了一个了解艺术而且能够欣尝美的公众。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上述论述表明,一切生产都是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即根据对象的“内在标准”制造产品的。不承认这一普遍性,就会抹杀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在美学史上  相似文献   

3.
张平:马克思有个著名的论断:人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创造生活的.易健教授在<审美学导论>中高度概括:一部人类演进的历史,也就是人类追求美创造美的历史;人类对美的不断追求,促进并带来了人类文明与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曾说:“按照美的规律建设生活,教学也要按照美的规律创造教法。”如何设计美的教法,建立知识的传输与受体之间的桥梁,促进教学相长,是教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现代社会,讲求“以人为本”。作为认知活动的主体——学生,比以往更受  相似文献   

5.
情感是美育中最重要的因素,它像一团火,使师生心灵燃起熊熊火焰,它像一道闪电,使教学走上美的境界。在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马克思说:"文艺是依据美的法则创造的。"语文教材是时代和生活的浓缩,  相似文献   

6.
“美的规律”是马克思基于对人类社会生活的理解,从人类学角度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美学思想。马克思把内容与形式放到审美活动乃至人类生活的实践活动过程中来研究和把握,把内容与形式辩证统一的规律,提升到人类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的合理性层次上认识和把握,具有深刻的人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形的”。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充满色彩的社会,它给人以精神的物质的美的享受。美即生活,生活中蕴存着丰富的美;而反映人类现实生活的小说、诗歌、散文就是创美鞭丑。小学语文教材也无处不贯串着美,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目的之一。培养学生审美、爱美、创美的精神素质,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极为重要,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8.
<正>我们生活在一个美的世界,观自然风物,看社会万象,美无处不在,美对人类如此重要,我们不仅感受美、追求美,而且创造美、思索美,从而将美的精神传承下去。爱美是人的天性,小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通过各种渠道,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追求美的方式。马克思说过,劳动不仅创造了美的自然界、美的生活和艺术,而且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由此可见,学校的劳技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充分  相似文献   

9.
“美的规律”是马克思提出的重要命题,其意义深远。何谓美的规律,美学界有说法种种。分歧的焦点集中在对马克思关于“物种的尺度”和“内在固有的尺度”的理解上。本文以为“物种的尺度”指包括人在内的任何物种本身所具有的本质特性和规律;“内在固有的尺度”指人的尺度,即人自身的目的和要求。马克思提出的“美的规律”实质上是人的生产规律,其基本内涵体现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美的创造遵从生产的一般规律,但又呈现独特的面貌。  相似文献   

10.
教育说到底是为了塑造美的心灵。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充分发挥生物教学中的美育功能,那么不仅有助于塑造美的心灵,而且会使课堂教学更具魅力,做到象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去塑造新的一代。  相似文献   

11.
情感是美育中最重要的因素,它像一团火,使师生心灵燃起熊熊火焰,它像一道闪电,使教学走上美的境界。在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马克思说:"文艺是依据美的法则创造的。"语文教材是时代和生活的浓缩,它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令人心动神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上层建筑领域中的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通过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特殊的具有审美属性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具有深长的育化作用和审美价值。 从历史的角度看,艺术是作为审美活动的特殊种类出现的,也是历史地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原始艺术的最初遗迹旧石器时代的晚期至今,人们由艺术产生的审美需要,又引起一批批新的艺术作品不断出现,随着历史的发展,艺术创作逐渐进入了特殊种类的劳动,现已成为艺术家们的职业活动——即有意识地进行创造美的活动。艺术的这种既是社会生活反映的产物,而且具有审美属性的内涵,构成了马克思的著名论  相似文献   

13.
<正> “美的规律”是马克思在他的《1841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来的。在比较了人与动物的生产的区别后,马克思写到:“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类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由此美学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美的规律”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曾经指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中的感性显现,人们对美的欣赏也就是"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因此,人们自古以来不断地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让世界的每个角落都闪烁着美的光芒。图案属于"设计·工艺"系列,它与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紧密联系,是人们广泛接触的一种造型艺术。它具有强大的  相似文献   

15.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冀望追求的此岸目标,劳动解放是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手段。马克思通过揭露社会现实提出异化劳动理论,认为走出异化、走向自由发展的基础在于劳动解放、根本在于人的主体性的复归。马克思从异化的四个阶段阐释复归的四重要素,这不仅指向了人的主体性复归的"美的主体行动"方式,即立足劳动之基、把握美的行动规律、复现人的类本质,也为当代劳动者的美的主体行动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一马克思说: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物体”。他认为人的社会性的自由自觉的劳动,产生了审美能力,人们都按美的愿望去创造物质产品。“人类在按美的规律创造的过程中也创造了美,创造了美的结晶——艺术。”当人们在漫长的文艺实践过程中,摸索出文艺作品创造的规律时,也就逐步按照美的规律来自觉地创作了。人们很早就把文艺和美联系起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言文是古人情感的载体,古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在文言文中得到淋漓尽致的演练。经典文言文的选读,能够让学生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崇高人格的历练。品味这样的作品不仅能使我们感受古人的情感,也能引导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历史,走进当时的社会生活,认识古代社会,从而感受其美的语言、美的人格、美的艺术、美的文化。实际上,文言文教学就是将经典作品中美的语言、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象化为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沉浸到作品的深处,自觉地感受、体味文言经典,受其熏陶和感染。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转化为品味、  相似文献   

18.
对于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提出的“美的规律”的内涵,曾经引起美学界广泛和持久的争论,本批评了把“美的规律”归于客体对象,即事物自身规律的观点,认为这是对马克思的误读,章认为客体对象自身并不存在所谓“美的规律”,“美的规律”蕴涵在人类合规律与合目的创造性的活动中,是属人的规律,是人自由创造的标志。  相似文献   

19.
对于马克思的美学理论,学术界一向侧重于从美的社会性进行探讨,这无疑是正确的。但相形之下,对于马克思关于美感的特殊性问题的论述,则注意不够。这样,美感与美的关系问题也就难以得到实质性的解决。人们似乎担心:若强调了美感的特殊性,容易流于唯心主义。其实,强调美感产生过程中主体的作用,并不是无视客体的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说过:“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成东西的”。文学作品是人们认识生活的最好成果,这就决定了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美感教育作用。而作为文学艺术皇冠的诗歌,它的美感教育作用,更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