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2 毫秒
1.
端午琐忆     
6月8日晴 清晨六点醒来,不知为何,却没有了睡意,我便打开电视来消磨时光。看到电视里正播着有关端午节的新闻,我才想起今天是五月初五——端午节。单位因为有特殊事务要处理,只字未提放假的事。五岁的儿子不知何时也睡醒了,歪着脑袋扑闪着眼睛问:“爸爸,端午是什么节日?”儿子竟然不知道端午是什么节日。这也不能全怪罪儿子,连我们这个年龄的人,都会忽视端午节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日。端午的含义是什么?词典上说;端午是指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相传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这一天有吃粽子、龙舟竞渡等风俗。 其实,早先的每月初五,均可称为“端午”。因为“端”就是“初”,所以初五就叫端午,端只作一般用法,并非专指五月的初五。后来,五月初五单独成为节日,就把“端五”称作“端午”,成  相似文献   

3.
端午     
【相关题目】赛龙舟青青粽叶艾蒲飘香端午随想温馨端午节那年端午【写作指要】端午是一个以严肃的心情来过的节日。相传古代爱国诗人屈原曾于农历五月初五含愤投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一天当作节日,这一天要吃粽子,赛龙舟,艾蒿高挂,雄黄飘香,粽叶滴翠,香囊系身……端午节的民间风俗各地不同,但都围绕着驱妖祛邪。写这个节日要抓住本地区  相似文献   

4.
春节、阴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和八月十五的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我以为,现在年轻的父母们对传统节日的来历也该略知一二,有选择地给孩子说一点有关节日的掌故和轶闻趣事,这不仅丰富了孩子的精神生活,而且也是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光大。现单说“端午”的风俗。吃粽子。《列女传》里叙述的古代贤淑妇女操持家务时有:“初夏端午,子妇劳苦。平旦起身,烹煮角黍。”“角黍”者,把“黍米”包裹成“尖角”状之谓也。据  相似文献   

5.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古称重五,与九月九日称重九之意相同,又称“端五”或“端阳”,是我国民间传统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端”是开始的意思。《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古人常把“五日”写成“午日”,所以,“端五”可以写成“端午”。到了唐代,因唐玄宗是八月五日生,为避  相似文献   

6.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  相似文献   

7.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由于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五月为午,故称端午(端,初也),也称端五节、重五节、重午节;五为阳数,故又称端阳节,此时正值夏至前后,又称天中节、天长节。以前民间过端午节有  相似文献   

8.
端午趣俗     
农历五月初五,是民间传统的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西晋周处《风土记》:“仲夏端五。端。初也。”因唐老宗八月五日生,宋璟为避讳,就改称“端午”。古又以五为阳数,故又称“端阳”。《月令广义》:“五月初五日端阳节。”端午是仅次于春节的传统佳节,自古有赛龙舟、吃粽子、佩香袋、悬蒲剑等俗。【赛龙舟】端午赛龙舟有许多传说。据《曹娥碑》载,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子胥因劝吴王停止伐齐而渐被疏  相似文献   

9.
端午节     
《双语学习》2010,(6):2-3
农历五月初五(今年的6月16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这天大家都要吃粽子。还有些地方会举行规模宏大的龙舟比赛。那么,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吃粽子、赛龙舟的传统又是怎么来的呢?下面我们就为大家做一个端午节的介绍。  相似文献   

10.
设计思想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叫“端五”或“重五”,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扎五丝、戴香包、插艾等风俗习惯。借此佳节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目的在于让幼儿感受节日的快乐,了解健康的民风民俗,树立民族自立自强意识,萌发爱国情感,在看看、说说、想想、做做、唱唱等有趣的活动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一、常识活动:话端午目的:1.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了解有关活动的知识。2发展幼儿观察。思维及口语表达能力。准备:挂历、三个不同类型的粽子、赛龙舟挂图、五丝、香包(此活动安排在节B后进…  相似文献   

11.
说起来有点可笑,我的“初恋”来得太早,其时不过15岁,尚未到16岁的花季。那是在没有冬的寒冷、夏的炎热的五月初五,一个中国民间古老的节日——端午节前夜,那时我在离家千里之遥的某地求学,理所当然的端午节回不了家。端午  相似文献   

12.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一天相传是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殉国的日子,各家各户的门楣上插着菖蒲、艾叶,江河上龙舟竞渡、锣鼓喧天,而香粽却是人们必尝的食品。 据说端午吃粽子的风俗是因纪念屈原而兴起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得更加明白:“今俗以五月五日以为节物(指粽子)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食粽祭屈原,寄托了人民对爱国诗人的敬意和哀思,故千百年来约定俗成,并广为传播,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端午的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有关端午节的来源,历史记载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之说、恶月恶日驱避之说等等。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  相似文献   

14.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是我国的一个传统文化节日,有关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很多,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戴香包等逐渐成了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这次来我们擂台赛上“打擂”的两篇习作,就都与端午节有关。  相似文献   

15.
端午诗话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隆重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仲夏端午。端者,初也。”(西晋周处《风土记》)端,即事物的初始;午,为十二地支之一。由于“五”与“午”同音,故端午又称“端五”。到了唐代,因唐玄宗八月五日生,为避“五”字之讳,“端五”才正式改成“端午”。据史书记载,古代过端午节,民间便有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挂香袋、门上悬艾和菖蒲等习俗,有的还一直延续到现在。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歌中,吟咏端午佳节盛况的诗确实不少。唐代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反映了端午最盛大的民间娱乐活动竞渡(即赛龙舟),历来被…  相似文献   

16.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相似文献   

17.
<正>“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在我的家乡,每到端午节,人们除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外,还要去采几束艾草,插在自家的门楣上。我对插艾草这一风俗一直情有独钟,那一丝丝清香,常常把我牵进思念的故乡。儿时家乡的端午节,是氤氲在艾草香里的节日,家家户户门上都插满了艾草。听长辈们讲,艾草能祛病免灾,驱邪避晦,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端午那天,将它插于门楣,可使人身体康健。  相似文献   

18.
正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及汉文化圈的传统文化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农历五月为仲夏,其第一个午日正好是登高顺阳的好日子,故五月初五又被称为"端阳节"。后来,因屈原在这天抱石投汨罗江,由此水神便被人格化为屈原,祭祀水神的仪式也就发展成了纪念屈原的活动。隋唐之后,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习俗开始成为全国性的节日风俗并流传至今。因而,每逢端午佳节,屈原便成了绕不开的话题,汨罗江、赛龙舟、吃粽子,这些字眼中都饱含着后人对他的敬重与思念之情。  相似文献   

19.
<正>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一天相传是爱国诗人屈原投江殉国的日子,各家各户的门楣上插着菖蒲、艾叶,江河上龙舟竞渡、锣鼓喧天,而香粽却是人们必尝的食品。据说端午吃粽子的风俗是因  相似文献   

20.
端午节     
端午是我国传统佳节。端午又称“重午”、“端阳”,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雄黄酒、黄豆瓣包的粽子。端午节流行于汉、壮、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区。说起端午节,人们都能想到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传说屈原投江自尽后,人们扔粽子给鱼蛟虾蟹,它们便不再吃屈原的身体。从战国时代一直到今天,每逢端午节,人们便用吃粽子来纪念屈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很流行,它是古越族人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一声令下,龙舟竞渡,人们争先恐后,奋勇向前,展示了龙的传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去年在美丽的天鹅湖,就举行过一次盛大的赛龙舟活动,我还到现场观看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