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我们经常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于这一说法,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大体上是可以接受的,但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却是不完全正确的,应当给予分析和研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一个过程中国从一开始并非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是由单一民族、局部统一的国家而逐渐形成为一个多民族、全国统一的国家的。但就“中国”这一概念来说,其含义就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国”这个词的含义,也是不断变化的。它最早出现于周代文献的记载,离现在已  相似文献   

2.
吴洁 《初中生辅导》2023,(Z4):91-93
<正>中国古代史是一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史,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尽管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若干次分裂的局面,但都是短暂的,最后总是归于统一。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而又世代传承的主要纽带有:国家的长期统一;各民族相依并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经历了分裂,但在分裂中又酝酿着新的统一,同时这一时期民族间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进一步加强,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中重要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浅谈我国古代历史上的民族融合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之间互相交流、吸收,互相依存、融合,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融合是贯穿在古代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动脉,昭示着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4.
陈炜  陈能幸 《历史教学问题》2010,(1):105-110,38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谱写的。各个民族之间互相交流、吸收,互相依存、融合,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融合是贯穿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动脉,昭示着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民族融合对于华夏文明的承启和发展显示出其突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统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课程标准对本单元有这样的描述:"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尤其是清朝前期,中国成为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国家,中国的版图至此基本奠定……学习这段历史,重点是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与发展,同时了解君主专制的弊端,以及清朝中期以后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的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6.
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一个有确切含义的政治概念,统一相对分散而言,多民族则是该地域内若干不同的民族均隶属于这个国家来管辖,它的形成既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也是曲折的历史过程,而且始终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和制衡。  相似文献   

7.
明长城是世界上公认规模最大、修建时间最长、结构最为完备的长城,是中华民族最显著的文化符号之一。在古代,明长城不仅是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更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往交流交融的一条秩序线。在近代,长城逐渐从一项军事防御工程转变为一种精神象征。在当代,长城逐渐从军事防御工程转为对外展示形象的文化遗产,象征了向往和平的良好国家形象,成为最能够代表中国、最受欢迎的文化符号。从价值方面来看,明长城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资源,对于带动沿线城市经济有着巨大作用。因此,在文化符号视域下深入探究明长城内涵与价值,对于传播中国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通过友好交往,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互相交流,互相依存,形成一种伟大的力量,共同创造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促进中国历史的发展。这就是历史上我国国内民族关系的主流。但是,在我国古代阶级社会里,各民族之间,也有隔阂和偏见,甚至以兵戎相见,发生冲突和战争。其中有汉族统治者剥削压迫少数民族的事实:也有少数民族统治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到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以来,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元朝大一统的出现,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不可分离的关系,各族人民团结互助,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民族大团结。在"一国两制"的旗帜下,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现已确认的有55个少数民族。占人口gi8%的汉族大多居住在中原和沿海,而占人口8.2%的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边疆地区。这种被一些学者概括为汉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地大物博”的分布格局是长期以来历史演变的结果。关于“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提法,我国学术界在50年代曾展开过讨论。我们认为,应当反对以下两种偏颇倾向:其一,一些史学家仅仅着眼于我国某一历史时期有些民族自行割据或单独立国的史实,大加渲染这些民族向来不是多民族中国的一个成员,从而根本否定我国各民族曾…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到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以来,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元朝大一统的出现,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不可分离的关系.各族人民团结互助,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民族大团结。在“一国两制”的旗帜下,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12.
<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又一个由大分裂走向大一统的时代。这一时期各民族政权先后建立、发展,促进了北方地区的发展。加速了民族交融,并不同程度地推动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这一时期虽然政治分裂,军事对峙,但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促进了游牧民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转型。少数民族与汉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经济上互通有无、政治上互相借鉴、文化上互相交融,推进了我国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我国自古是多民族国家,秦汉以来更以统一多民族国家屹立于世界,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错综复杂。中学历史教学在处理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时,应注意几个重大问题,即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充分肯定少数民族的历史贡献,正确评判古代民族战争的是非。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祖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建立了密切不可分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形成了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伟大的中华民族。尽管历史上多次出现过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各族人民对安定统一、和平往来、互相依存的愿望,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各民族共同缔造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伟大祖国,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我国民族关系的这些史实是客观存在的,只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共同进步,各民族的交往融合是以统一为前提的,因此,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相似文献   

16.
我国很早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对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主要内容。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至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各民族迅速发展,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巩固。  相似文献   

17.
长城琐议     
长城作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一大奇迹,作为东方与世界文明史上一大创举,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自汉以来,特别是近几十年内,人们对它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诸如长城的历史沿革,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突出的军事防御特点,以及由此而引发出的诸多问题,如长城沿线的自然地理、名胜古迹、氏族部落分布、居民风俗习惯、沿途险关要津等等,都作了许多研究。有的甚至不辞艰辛,长途跋涉,进行了实地考察,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但是,长城是怎样演变来的?始筑于何时何地?它在当时起了些什么历史作用?一种产生于分裂割据时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为什么在秦汉大一统以及后之历史时代,还能继续保持不废?本文拟就这几个问题,从历史角度,作一个简略的考察。不当之处,请予教正。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在中国古代民族史教学中,应突出各少数民族为祖国的统一、繁荣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以贯穿各民族一律平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原则。在中国古代民族史教学中,应充分反映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的内容,以揭示各民族间相互依存、相互吸收,共同缔造和发展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史主流。在中国古代民族史教学中,应着力表现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始终贯穿民族融合的历史主动脉,客观地展现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以昭示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中国历史》教材,对中  相似文献   

19.
民族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即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不同民族之间相互接触、交往的形式及其历史发展过程的总和。这种关系的影响和作用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语言、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的历史,历史上民族问题和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以汉族为主体的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和建设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共同创造了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组成部分。新疆各族人民从来就生活、劳动、战斗在我们祖国各民族的大家庭里。共同的历史命运,把新疆同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我国虽然也曾多次出现过分裂局面,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