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紫墨水     
1946年,英若诚进入清华大学外文系读书。一次,他在图书馆一本冷门书的卡片上发现只有两个借阅者,一个是万家宝(曹禺),一个是钱钟书。被英若诚称为“简直有照相式的记忆能力”的钱钟书,有着一个同样智商极高的女儿钱瑗。当年钱钟书任教外文系,在家批阅卷子时让女儿记成绩。一次,钱瑗没头没脑地对爸爸说“:英若诚跟吴世良要好,他们是朋友。”钱钟书问“:你怎么知道?”钱瑗指指课卷“:全班学生的课卷都是用蓝墨水写的,只有他俩用的紫墨水。”聪明的钱瑗没有猜错,英若诚和吴世良,这两个同班同学都是戏剧爱好者,共同主演过俄罗斯的拉夫列尼约夫的戏《第四十一个》,英若诚演被俘的白俄军官,吴世良则演押送他的红军女战士。两人从清华毕业后,一起去了人艺,风雨同舟地过了一辈子。  相似文献   

2.
《好同学》2005,(7)
钱钟书是我十分敬佩的一位大师。近日,读了他的夫人杨绛所写的《我们仨》一书,我对钱先生愈发崇敬。这本书写的是杨绛、钱钟书及他们的女儿钱瑗的生活往事。自始至终,可以看出钱钟书对自己人生目标极为坚定的执着追求,不受诱惑,不改初衷。  相似文献   

3.
尖兵的钱瑗     
钱瑗和她父母一样,志气不大。她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立志要当教师的尖兵。尖兵,我原以为是女儿创的新鲜词儿,料想是一名小兵而又是好兵,反正不是什么将领或官长。她毕业后留校当教师,就尽心竭力地当尖兵。钱瑗是怎么样的尖兵,她的同学、同事和学生准比我更了解。我们夫妇曾探讨女儿的个性。钱钟书说:“刚正,像外公;爱教书,像爷爷。”我觉得这话很恰当。两位祖父迥不相同的性格,在钱瑗身上都很突出。钱瑗坚强不屈,正直不阿。北师大曾和英国合作培养“英语教学”研究生。钱瑗常和英方管事人争执,怪他们派来的专家英语水平不高,不合北师大英语…  相似文献   

4.
杨绛女士的新作《我们仨》记录了她和钱钟书以及女儿钱瑗的人生历程,充满了家庭的温情和做人的智慧,反映了我国知识分子的独特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5.
"民国第一才子"钱钟书在清华经历了三次"破格录取":第一次是考入清华时,以数学15分、英文满分成绩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成为吴宓教授的学生;第二次是即将破格录取他继续留校攻读西洋文学研究硕士学位,他答曰"整个清华,叶公超太懒,吴宓太笨,陈福田太俗,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第三次是在外留学学成归国时,清华大学破例聘请年仅28岁的他为教授,遭到外文系主任陈福田、叶公超的竭力反对,吴宓为此颇费周折,最终聘请方案获得通过.  相似文献   

6.
杨绛女士的新作《我们仨》,记录了她和钱钟书以及女儿钱瑗的人生历程。杨绛所记叙的是一个平凡的家庭中平凡的生活琐事,我们却从中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平凡的人生追求、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我们仨》在艺术上也有许多独到之处。从结构上看,作品三个部分既互相独立,又有机统一;从三个部分的关系看,虚实相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品象征手法的运用,使整个作品含义丰富、蕴藉多端。  相似文献   

7.
杨绛女士的新作<我们仨>,记录了她和钱钟书以及女儿钱瑗的人生历程.杨绛所记叙的是一个平凡的家庭中平凡的生活琐事,我们却从中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平凡的人生追求、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我们仨>在艺术上也有许多独到之处.从结构上看,作品三个部分既互相独立,又有机统一;从三个部分的关系看,虚实相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品象征手法的运用,使整个作品含义丰富、蕴藉多端.  相似文献   

8.
君子修为     
吕麦 《高中生》2013,(1):48
学者钱钟书,出生于诗书世家,聪慧过人,被称为"民国第一才子"。青年时期的钱钟书颇有些自负。1929年,钱钟书以英文满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成为吴宓教授的得意门生。他总是边听课边看闲书,或作图画,或练书法,但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甚至在某个学年还得到清华超等的破纪录成绩。吴宓对这个弟子更是"青眼相加",常在上完课后,"谦  相似文献   

9.
杨绛女士的新作《我们仨》记录了她和钱钟书以及女儿钱瑗的人生历程,充满了家庭的温情和做人的智慧,反映了我国知识分子的独特精神风貌。 《我们仨》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可以看作是整个文本的序言,以“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拉开了序幕。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完全“用梦境  相似文献   

10.
作家简介:钱钟书,生于1910年。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因他周岁“抓周”时抓得一本书,故取名“钟书”。“钟”就是“钟情”的意思。后来父亲为钱钟书改字“默存”,意思是要他少说话。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1937年获英国牛津大学副博士学位。1949年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副院长等职务。著作很多,《谈艺录》、《管锥编》、《宋诗选注》、《围城》等都广为人知。钱钟书的学习方法1.刻苦勤奋钱钟书在清华大学读书时,他就立下了“横扫清华图书馆”的志向,他…  相似文献   

11.
今年3月4日是钱锺书和杨绛先生的独生女儿钱瑗逝世6周年忌日。她没有留下骨灰,清明节无法为她扫墓,朋友们怀念她,也只有到她学于斯、教于斯、几十年辛勤耕耘于斯的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忆往追昔,凭寄哀思。还记得那年“三八节”在八宝山为钱瑗送行,在她那笑容灿灿的遗像下,摆放着一只精致的花篮,素带上没写几个字:瑗瑗爱女安息!爸爸妈妈痛挽。可人人走到这里都不免鼻酸泪下。钱瑗是爸爸妈妈的最爱,他们没来同女儿告别。钱先生卧病医院,杨先生怕他受不了如此沉重的打击,当时还没敢把阿圆去世的噩耗告诉他。而杨先生自己肝肠欲断,实在难以面对这…  相似文献   

12.
<正>"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这是杨绛先生写在《我们仨》里的句子。写这本书的时候,杨绛先生已经老了,白发苍苍,没有了爱人钱钟书和爱女钱瑗,家充其量是个客栈。"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  相似文献   

13.
鲁桦 《成才之路》2012,(3):94-94
正"我给儿子的目标是超越季羡林,追慕钱钟书。三个女儿的目标很简单,宋氏三姐妹。"这是"狼爸"的回答,他的教育方式是"三天一顿打",结果"孩子顺利进了北大"。  相似文献   

14.
以笨服人     
钱钟书年轻时饱读诗书,聪慧过人,被誉为"民国第一才子"。也正因为如此,钱钟书颇有些自负。他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就曾多次让自己的老师吴宓难堪。有次上完课,吴宓很"谦卑"地问钱钟书:"钱先生,你认为我的课讲得怎么样?"钱钟书头一昂,不屑一顾地说:"不怎么样!您讲的都是我所知道的,希望您以后能讲些新鲜的东西。"钱钟书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就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吴宓并不气恼,颔首微笑。  相似文献   

15.
母爱有时表现得既不波澜壮阔,也不轰轰烈烈。杨绛先生的《尖兵的钱瑗》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故事,写的不过寻常小事,却一字一句浸透了母亲的爱意,让我们聆听到母亲的诉说,感受到浓浓的母爱。杨绛先生称钱瑗为她“平生唯一杰作”,简单平淡的语言中透出无尽的自豪与满意。热心教书,关怀学生,为人真诚,治学严谨,孝顺谦和,富有情趣,这些都是作为母亲的杨绛对女儿的赞美与爱怜之词。对英国派来的监管人的“和气”和“十二分的满意”,杨绛写道:“我想她该是一名好的小兵,称得上尖兵。”透过一学生“假如我妈能像钱瑗老师这样,我就服她了”的话语,我…  相似文献   

16.
尖兵的钱瑗     
钱瑗和她父母一样,志气不大。她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立志要当教师的尖兵。尖兵,我原以为是女儿创的新鲜词儿,料想是一名小兵而又是好兵,反正不是什么将领或官长。她毕业后留校当教师,就尽心竭力地当尖兵。钱瑗是怎么样的尖兵,她的同学、同事和学生准比我更了解。  相似文献   

17.
钱钟书年轻时就饱读诗书,而且聪慧过人,被时人誉为"民国第一才子"。也正因为如此,钱钟书颇有些自负,甚至恃才放旷,他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就曾多次让自己的老师吴宓难堪。有次上完课,吴宓很"谦卑"地问钱钟书:"钱先生,你认为我的课讲得怎么样?"钱钟书头一昂,不屑一顾地说:"不怎么样!您讲的都是我所知道的,希望您以后能讲些新鲜的东西……"钱钟书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即刻爆发一阵哄堂大笑。吴宓似乎并不气恼,颔首唯唯。1933年,钱钟书本科毕业,校长冯友兰打算破格录取他为硕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18.
路仁宏  李红 《初中生》2007,(16):26-27
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非常幽默,常常妙语连珠.有一次,一位英国女士读了钱钟书的《围城》后慕名求见,钱钟书说:"假如吃了鸡蛋已觉得不错,何必还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又一次,在谢绝了一笔高额酬金后,钱老莞尔一笑:"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难道还迷信钱吗?"  相似文献   

19.
著名作家钱锺书的女儿钱瑗,小时候每逢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父亲并不是手把手依葫芦画瓢地教她,而是想方设法发挥她的主观能动性,于是推给她十几部词典,叫她自己去查找答案,实在查不到,父亲才给予指导。这就培养了钱瑗不怕困难的精神、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自学习惯。钱瑗后来在英国进修学习期间,她开始读不懂导师指定必须认真阅读的一部古典书,正是靠了父亲对她采取“的不教之教”的方法培养起来的阅读功力,到图书馆广搜博览,查阅了大量的参考书,终于攻克难题取得了好成绩。因此,她受到了导师的表扬。亲爱的读者,也许您会说钱瑗是钱锺书…  相似文献   

20.
《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出身书香门第,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三十年代后期陆续在英法等国留学。回国后,任西南联大外文系特聘教授。《围城》是1944年动笔,1946年完成的,这段时间,钱钟书陷落在上海。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渊博的知识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