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在艺术上具有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创造的精神,许多小说作家都从鲁迅小说的艺术形式中获得过启发,而萧红更是一个悉心学习鲁迅小说的艺术形式,并有着独特艺术创新精神的小说家。她的小说创作在艺术形式、言说方式上与鲁迅有许多相通、相似之处,同时又有所创新与发展。这使萧红成为20世纪最善于建立自己的艺术风格、最富于独创性的小说家之一。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于今年5月份,出版了呼兰师专学报副主编姜志军同志的两部学术著作:《鲁迅与萧红研究论稿》和《编余随笔》。《鲁迅与萧红研究论稿》一书,主要对鲁迅的小说代表作《阿Q正传》、鲁迅杂文的语言艺术、鲁迅作品的童心美、鲁迅对萧红创作的影响和萧红的创作风格、美学追求、作品成败进行了研究品判,此书论述求新求深求是求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于今年5月份,出版了呼兰师专学报副主编姜志军同志的两部学术著作:《鲁迅与萧红研究论稿》和《编余随笔》.《鲁迅与萧红研究论稿》一书,主要对鲁迅的小说代表作《阿Q正传》、鲁迅杂文的语言艺术、鲁迅作品的童心美、鲁迅对萧红创作的影响和萧红的创作风格、美学追求、作品成败进行了研究品判,此书论述求新求深求是求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鲁迅,这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在长期的斗争生涯中,象园丁一样辛勤培育着文学园地上新长出的嫩草与小花,做为文学青年的良师益友,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佳话。在众多受到鲁迅先生提携、支持与影响的青年作家中,萧红是引人注目的一个,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三十日,两个来自东北沦陷区的无名文学青年——萧红与萧军,同鲁迅在上海相见了。从这时起,直到鲁迅逝世,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鲁迅与萧红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鲁迅对  相似文献   

5.
萧红是一位颇有才情的中国现代女作家,她的成长、成名都受到鲁迅的极大帮助和鼓舞,她也潜心学习鲁迅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取得了很大成就。文章从短篇小说《手》入手,探讨萧红在塑造典型人物方面对鲁迅的师承,更就萧红在叙事模式和女性解放方面对鲁迅的超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叙事模式方面,萧红巧用第一人称“我”“我们”进行多视角叙事转换,游刃有余地表现主人公的客观世界和自己的主观世界,这是萧红继承鲁迅基础上的开拓。在女性解放方面,萧红在女性经验的基础上,以女童王亚明为视点,关注女性命运,揭示女性悲苦的根源,指出了女性解放的教育方向,那就是女性自我教育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6.
与郁达夫、冰心等同时代的作家相比,萧红没有深厚的家学积累,也没有游学西方的经历,而这一切,反而使得她的散文文字朴素,情感真挚,不事修饰,一切语言像是从心田里自然流出,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坛占据了重要一席。萧红散文,有许多是有自叙性质的,取材于自身经历,抒写个人的悲欢,即便是以他人为主人公,也总带有自己的影子。一些描写市井风情的小散文,更带有整个时代的印记。鲁迅逝世后,萧红抑制不住悲痛,写了一系列纪念文章。其中《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以平实朴素的文字生动地记录了鲁迅生前的诸多侧面,又内蕴深情,属于萧红写得最好的散文。华东师大版高中语文教材节选了开头部分,这里,我们另选一段,是萧红回忆鲁迅生病时的情景,同样精彩,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7.
弹指一挥间,1911年出生的萧红,到2011年有100岁了。为了纪念萧红百年诞辰,黑龙江准备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当年掀起“萧红热”浪潮的领头人王观泉先生,嘱我写篇文章,以示记念。1960年代,我看过《回忆鲁迅先生》,作者是萧红,一个很好听的名字。爸爸告诉我,萧红的生活很坎坷,鲁迅非常喜欢她。当时根本没想到,十几年后,我会为她写传,但缘起就在那时,萧红的名字已进入我的记忆库存。  相似文献   

8.
萧红是30年代著名的女作家,她的成长与文学创作与鲁迅先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以她的短篇小说《逃难》为文本,通过情感体验来分析作品的成因,从创作思想,艺术手法等方面探讨鲁迅对萧红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934年6月,萧红逃脱日伪的恐怖威胁,随萧军从哈尔滨流亡到青岛,开始其短促一生中仅有的一段宁静、安稳、富有创作力的生活。在青岛,萧红完成了成名作《生死场》,萧红的名字成为青岛的文化印记。11月,青岛政治环境恶化,萧红离别青岛,与萧军赴上海投奔鲁迅。此后萧红再未回青岛。1936年萧红为平复与萧军情感的裂痕东渡日本,其间与在青岛的萧军有15封两地书信。由于诸种不可调和的矛盾,萧红与萧军最终分道扬镳。1938年萧军辗转秦晋,后到延安。1942年萧红病殁香港。  相似文献   

10.
茅盾说“萧红是寂寞的”。本文探讨了萧红这一孤独寂寞的心境产生的原因,及在此心境下何以能创作《马伯乐》这一幽默诙谐的作品,尤其强调是鲁迅的《故事新编》直接激发了萧红风格的转变。萧红一生被无家阴影所困扰,使她最终回到了精神的家园里,这不仅是萧红对有形家庭的苦苦依恋,也是对无形家庭意识的自觉皈依。这正是萧红的人生悲剧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她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蕴,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当今,仍然为世人所认同和推崇,甚至有评论家称萧红的作品具有文学经典的品格,萧红虽以小说知名文坛,但基本质上更属于具有诗人气质的散文型作家。  相似文献   

12.
萧军是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坛上具有独立人格精神的东北作家群中重要小说家之一,文章结合当时的文化环境,政治理念,知识分子的文化观念,重点就和萧军关系密切的三个人--鲁迅、毛泽东、萧红,谈谈这位著名作家人格精神气质方面形成的一些原因.  相似文献   

13.
《小城三月》是萧红系列作品中的一部具有特殊意蕴的作品,“翠姨”则是作品中的一个具有特殊意蕴的悲剧人物形象。翠姨悲剧的诞生是因为她自身有一种弱质性格,更在于她所处的是一个足以造成这种弱质性格的男权社会。本文认为,《小城三月》充分体现了萧红生命最后时刻的孤独和悲切,是她凄婉缠绵心境中的一支悲歌。  相似文献   

14.
萧红无疑是中国现代女性作家中非常独特的一位,其短暂的生命和同样短暂的文学生涯充满坎坷和不被理解(且常常是被误解)的孤独。但可贵的是,她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从未放弃过思考和写作。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她写下最后一篇小说《小城三月》,通过悲剧主人公翠姨短暂而无望的一生,以其深刻的感受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审视并揭示出中国女性的悲剧性命运及其根源。  相似文献   

15.
萧红小说的创作曾长期在她熟悉的乡土生活与她不甚熟悉的政治生活之间摆动着,游弋在社会关怀与内心需求两种创作动力的冲突之间。在她的创作中,往往是疏离社会关怀而源自内心需求的作品更能体现她的艺术才华和天分。但作家在艺术个性充分实现的过程中长期彷徨不定,浪费了很多才华和精力,留下了诸多遗憾。  相似文献   

16.
萧红是一位命运悲苦但富有传奇色彩的现代女作家,她的一生颠沛流离、悲凉短暂。传统观念里的"母亲"一直是伟大和崇高的化身,是牺牲和奉献的代名词,而萧红划开笼罩在"母性"之上的灼人光辉,使被施予了华丽外衣的"母性"骤然赤裸,她笔下的母亲不仅形体、相貌丑陋,而且大多在无爱的婚姻中进行着动物似的生育,游走在生死的边缘,为"物"而疯狂,都是自私、冷酷、残暴的母亲。萧红之所以淡漠母爱,颠覆母爱,与她成长历程中母爱的缺失、贫穷的流亡生活及萧红对母性的颠覆性认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萧红是现代文学史上典型的“自传型,抒情型”的女性作家,她的文章多出自于亲身经历,其中童年时期的经验对她的影响很大,这表现在,童年经验一方面给予其创作汩汩不尽的源泉,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她作品的情感倾向。  相似文献   

18.
鲁迅笔下的子君被奉为“中国的娜拉”,似乎不曾引起争议。重读《伤逝》,对子君有新的认识。虽然子君诞生在“娜拉出走”的历史背景下,但她不是娜拉的舶来品。她的婚恋悲剧蕴含的女性解放表述,承载的是鲁迅对“娜拉”中国之行思想移位的冷思考。文章据此立论,展开论述,揭示“子君”文学语码被“误解”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萧红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创作小说<呼兰河传>,彰显了女性悲剧深层的社会历史、文化原因,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戕害.  相似文献   

20.
萧红的作品,以低处向上看的体恤情怀,始终聚焦在穷人和妇女身上,她完全自觉地站在受难的穷人和妇女一边,控诉社会的不公。此外,她在批判底层民众的愚昧麻木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入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整个东北乃至整个中国底层的人生。展现了沉重的社会悲剧以及历史惰性之源。她的小说所展示的底层生活不是一个阶层或个体的命运,而是民族历史的性格和命运的投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