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遵谏 《考试周刊》2011,(34):177-177
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这种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历史,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文就以七年级下册《和同为一家》一课为例,阐述情境教学法在历史课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陈志刚 《新课程研究》2007,(2):40-41,43
首先我们看一则案例:“和同为一家”教学案例本案例讲的是我国唐朝时期国内民族关系的状况。教师从我国有多少个民族、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导入,引出主题——和同为一家。老师提问:“唐朝时,我国民族关系十分融洽。一  相似文献   

3.
《历史与社会》(上海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中第五课"和同为一家"第33页中讲述少数民族的贡献时,教材中的原文是"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过许多政权,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们为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形成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了贡献。"接着,在第34页的小字部分举了一些例子:  相似文献   

4.
张鑫  王向东 《地理教育》2014,(12):45-46
说题”是一种新型教学研究活动,形式上源于“说课”,内容上源于“讲题”,既有与“说课”、“讲题”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特点.“说题”与“说课”、“讲题”均以教师为主体展开.“说课”与“说题”同为教研活动,但“说课”强调讲授新授课时如何渗透教师的教学理念,而“说题”强调习题讲评课时如何以新课标理念和考纲为准绳,促进学生学科综合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一驳公开课“耗时费力”论。持这种观点的人,是把公开课与常态课放在同等位置上。两者虽然同为课,但是还有不同。公开课除了与常态课一样担负着育人任务外,还担负着大范围地传播先进教学理念的任务,必定要求精益求精,需要的是取众人之智。同时,在大兵团的“打磨”中,既锻炼了执教者,也相应地增强了执教者所在组织的学习研究能力。这是耗时费力吗?  相似文献   

6.
依据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新版历史教材增没了“学习与探究”课,突出“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强调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在教学过程中,我力图上好探究课让学生“走进”历史,让历史“活”起来。现以探究课《寻访“丝绸之路”》为例,浅谈探究课的操作及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史纲要”是我国高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思想政治课,其有着历史课的特点和功能,但本质不仅是历史课,更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先明确历史和思想政治的概念,才能更好地把握“纲要”课的本质。通过对“纲要”的学习,在进一步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历史进程的基础上,总结历史经验,探讨历史规律,预见历史趋势,深刻领会“四个选择”和“三个为什么”,才能更加坚定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8.
鲜于枢是元代初期著名的书法家,与赵孟颊同为元代书法巨擘,有“南赵北鲜”之称。其“复古”书法思想对书法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课内容非常简单,按课程标准,就是了解唐与吐蕃等少数民族交往的史实。执教者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教师从我国有多少个民族、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导入,引出主题——“和同为一家”,本课讲的是我国唐朝时期国内民族关系的状况。教师提问:“唐朝时,我国民族关系十分融洽。一位唐朝汉族的皇帝(唐太宗)为什么会得到少数民族的拥戴呢?”之后,引导学生看书找答案。  相似文献   

10.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四史”教育是极其重要的切入点,对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品质、拓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历史视野、增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育人实效等具有显著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四史”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聚焦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奋斗历程和精神谱系、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艰难曲折和伟大飞跃、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和辉煌成就、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演进和开拓创新。具体实践方面,要构建一体化“四史”学科框架体系、创新一体化“四史”教育教学方法、搭建一体化“四史”教育交流平台、整合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四史”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1.
李杨 《青海教育》2011,(1):42-42
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乡村四月》和《乡下人家》一篇是古诗,一篇是精读课文,虽然课型不同,但同为田园风光内容,教学目标都是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感受自然风光的优美和田园生活的和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就古诗“绿遍山原自满川”  相似文献   

12.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试验稿),新《课标》是国家对全体学生在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要求和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新课标从纵横两个角度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目标:在横向上,《课标》把课程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在纵向上,《课标》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上规定了历史课程的具体目标。  相似文献   

13.
浅谈中学历史说课的几大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历史“说课”的内涵主要是指历史老师依据教学大纲,遵循历史教学规律。以口述的方式阐述个人对一课教学的总体构想:以及对大纲的把握,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对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的设想等。下面以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为例。简单说明中学历史“说课”的几大要素。  相似文献   

14.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早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史书中就有两国密切交往的记载。目前,中日两国同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国。两国关系在亚洲乃至全球范围内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高考模式改革的深入,在高三历史复习课中作综合梳理显得尤为重要。笔在本中拟就中日关系的历史发展作一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历史科《考试说明》把“再认再现历史的阶段特征”作为基本能力之一来要求考生。只有抓住了阶段特征和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15.
刘森 《新高考》2008,(7):59-62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8世纪初,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说,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了。唐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  相似文献   

16.
高校历史教学存在忽视中学与大学历史学习的联系与区别、忽略历史教学的人文性、单一教学考核与评价、弱化学生主体地位等问题,尤其是线上教学,没有可视化、现实的教师空间环境,学生处于“非参与”状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改变教学理念与方法,以“翻转课堂+导学案”的模式,使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学习中,都有“本”可依,有“目”可循,实现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7.
严卫林 《山东教育》2005,(35):30-30
最近,笔者参加了一个市级“思品课评优活动”,十位教师所授的同为山东版七年级新教材,内容为第二单元第三课“不一样的环境.不一样的我”。听完10节课后.我十分遗憾地发现.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一些教师还没有充分领会新课程理念、理解新教材的编写意图,  相似文献   

18.
本单元主题是“家庭生活”,全组课文的《识字2》是反映家庭伦理道德的“三字经”;5课《看电视》从看电视这个细节中表现了一家彼此关怀廉让的温情;6课《胖乎乎的小手》视角独特,以小见大,  相似文献   

19.
国际联盟(简称“国联”)曾是世界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国际组织,也是中学和大学历史教材的重要内容,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第二单元第二课、第四课分别就专节介绍了国际联盟的成立、概况以及它的活动与评价。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顾名思义,是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学科的入门课,也是属于“研究之研究”的课。这门课在北大中文系已讲过几轮,凡是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一进来都要求他们听这门课,还有不少其他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高年级学生,希望了解这个学科的历史与现状的,也都选这门课。在本科阶段,同学们已经学过“现代文学史”和“当代文学”,都是刚上大学不久开的课,主要讲述作家作品和重大的文学史现象,引导掌握基本的文学史知识,并初步学习评析文学创作与文学史现象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