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间接言语行为的类型及其语里的推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间接言语行为的类型及其语里的推求李昌年英国语言学家奥斯订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把言语的过程分为表述、施为、成事①三个阶段,指出了使用语言的目的和话语对受话人产生的影响与效果。言语行为还可以从是否直接显露行为目的分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②直接说出一...  相似文献   

2.
抱怨言语行为是日常生活中一个常见的语用现象。根据说话人使用的字面意义与说话人意图是否一致的标准,抱怨言语行为可分为直接抱怨言语行为和间接抱怨言语行为。依据"言语行为转喻"理论,从认知修辞的角度看,言语行为的发生,可以看作一个行为脚本,包括三个阶段:前段、核心段和结尾段、后段。抱怨言语行为可以分别由前段、核心段和结尾段激活,从而完成整个抱怨言语行为的建构。  相似文献   

3.
汉语语用学一向缺乏对基本范畴之间逻辑关系的专门讨论,由此,也就很难发现新的语用范畴.语用学应该是一种基于某个核心概念而逻辑展开的一系列范畴和命题的理论假设,其核心概念应该就是"言语行为".任何言语行为都必有一定的"行为主体",由此,"言语主体"同样应该成为语用学分析的一个基本范畴,并由此推导出得以解释一系列语用问题的范畴和命题.而"言语主体"不仅仅意味着"我".也应包括"我"的对位"你",还应包括"他"的存在;"言语主体"不仅有显性的还有隐性的;任何言语行为都是"叙述者"、"接受者"、"核查者"、"驱动者"的同时作用,即使"叙述"的本身,也已经蕴含了四种行为:自驱、自言、自听、自查;言语主体的分析参数至少包括:角色是否虚拟、是否代言、是否单一、是否冲突;"核查者"意识是现代言语行为与前现代言语行为的根本性区别,是"言语行为的现代性"的基本标志之一.同时,言语主体范畴也为语法分析提供了"角色语法"分析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非言语类行为在课堂教学与管理中的应用吉林伊秀波,刘淑范在课堂教学与研究中,人们往往只注重语言本身,即讲授的内容是否深入浅出、逻辑性强,而忽略了非言语行为在课堂教学和管理中的作用。非言语行为(Nonverbalbehaviour)就是通过使用不属于言语...  相似文献   

5.
在二语言语行为的研究中,有无必要习得、能否习得、如何习得二语的言语行为是研究重点。通过梳理二语语言水平与二语言语行为的关系、二语学习者是否能达到操母语者言语行为水平、言语行为能否教学等问题,最后得出结论:提高二语言语行为能力应与提高二语言语能力一起进行;显性的言语行为教学是有效的,也是言语行为习得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修辞批评系统分析修辞者的修辞行为是否具有说服力、如何影响受众,从而挖掘修辞者的修辞动机和修辞目的。修辞者的修辞行为可分为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其修辞行为与发展两者有机结合,不可分割。言语修辞行为、非言语修辞行为的内容、形式、过程等等,都可以极大地影响、决定城市发展的方向、策略、甚至成败。  相似文献   

7.
唐丽娜 《林区教学》2008,(8):103-106
所研究问题归属于词汇语用学研究范畴。主要探讨听话人对评价言语行为如何理解,其中是否存在宽式推论现象。运用关联理论进行分析阐述听话人的理解过程。以存在动词、评价性名词及形容词为例讨论评价言语行为中的某些特定的词汇是否构成听话人产生宽式推论的缘由。  相似文献   

8.
黄俊德 《考试周刊》2010,(30):134-134
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每个英语教师都会经常不断地思考,教师的行为和言语是否达到了自己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的环节是否多余?教师的设置问题是否有效?学生在英语课堂学习中是否达到最佳的状态?为此,教师会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言语,并十分关注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和能力发展的过程,以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可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还是存在很多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9.
"拒绝"作为一种言语行为,在社会中使用非常普遍,因为拒绝言语行为的"不合作性"经常会影响到正常的人际关系,所以要注意这一言语行为的策略性使用。考虑到拒绝言语策略的特定功能,本文通过具体分析"拒绝求婚"和《水浒传》里"拒绝美差"的话白,探讨不同的人际社会的拒绝言语行为的拒绝策略;同时注意到,如果交际双方关系紧密,则可以忽略考虑听者的面子。无论交际双方的面子是否受到威胁,都很有必要自觉地使用拒绝策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中防御性非言语行为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教学中防御性非言语行为所传递的是在教学交往过程中有类似抗拒、排斥、掩饰等具有防御性的心理。依据是否凭借实物或空间,可分为徒体防御性非言语行为和凭物防御性非言语行为。运用防御性非言语行为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即尊重信任原则、恰当自然原则、收放结合原则和增减有序原则。在以上原则的指导下,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教学前实施观念冲击技术和公式协调技术;教学中实施面具转换技术和距离调控技术。  相似文献   

11.
面子论是礼貌的语用研究之一。人们在交际活动中的言语行为具备固有的威胁面子的性质。广告语言作为一种交际中的言语行为,对广告受众是否具有面子威胁?以中英文广告为例,探讨了广告语言威胁广告受众正面面子、负面面子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试析功能性言语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性言语这一语言使用现象体现主体间在意义建构上相互作用的关系,也就是主体间性。语言符号行为包括人的认识行为和交际行为,存在认识主体和交互主体。功能性言语是关于言语的言语,它体现认识主体的反思性思维活动,也体现说话人主体的交际活动。文章从不同类型功能性言语出发,对其进行主体间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讨论功能性体现出的主体间性:第一,功能性言语是否体现主体间性。第二,为什么功能性言语体现主体间性。功能性言语是语言使用现象,而在语言使用中,就离不开说话人和受话人。说话人和受话人共同实现了功能性言语的人际意义。认识主体在反思的思维活动使用功能性言语,说话人作为交互主体在交际行为中使用功能性言语。第三,功能性言语如何体现主体间性。讨论了功能性言语内容组织功能性(Interactive metadiscourse)和交互功能性短语(interactional metadiscourse)。  相似文献   

13.
许诺是语用学研究中言语行为研究的话题之一。从许诺的言语者是否真心这一角度出发,许诺可分为真诚许诺和不真诚许诺。就目前来看,对于不真诚许诺言语行为的研究显得相对不足。Verschueren等提出的顺应论是从话语出发者和话语解释者的角度对言语进行分析,而并非对言语行为本身进行分析的理论框架。从Verschueren等提出的顺应论中语境顺应的角度出发,分析《老友记》中朋友和恋人之间不真诚许诺的行为,得出以下结论:说话者做出不真诚许诺是对语境的顺应,它具有同许诺一样的言外之力,保证了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影响选择直接与间接言语行为的因素基本上可以总结为5种包括礼貌、社会距离、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强加程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以及交际的目的是否达到。本文通过对电影《神偷奶爸2》中英语语料的分析,进一步阐释影响直接与间接言语行为选择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王娜 《考试周刊》2014,(28):20-21
人类交际行为除了言语行为外,还有非语言行为,非言语行为在人类交际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非言语行为包括言语行为之外的所有人类的交际行为,不仅言语行为存在文化差异,非言语行为也存在文化差异。本文对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进行深入剖析,研究人类的非言语行为差异,得出掌握非言语行为交际能力的重要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言语行为理论是从行为角度研究人类言语交际的一种重要理论。从话语功能角度言语行为分为表述性言语行为、施为性言语行为和成事性言语行为。成功实施施为性言语行为一般要满足预备条件、执行条件和真诚条件。施为性言语行为的分类对其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共同构成了人类的交际行为。与言语行为相比,后者的受重视程度显然不够。从文化差异角度出发,以英国、日本和德国的三部电视剧为研究对象,选取"道歉"这一场景的数据,对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发生比例进行对比,分析文化和非言语行为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非言语行为与言语行为一样,是交际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国家的人们非言语行为的不同往往源于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包含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的三种言语行为,分别蕴含于说话者的言语表述行为中。言内行为表达着言语行为的表层文字意义,言外行为传递着说话者的言外之意,言后行为隐含着话者言语行为的真实意图。本文通过典型实例,分析言语行为在言语交流中的具体体现、应用,可促进大学英语四级的四级短篇听力理解教学和学生英语言语行为交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在外语教学与研究过程中,人们往往只注重语言本身,而对教学和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却容易忽视。其实,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所利用的方法和手段除了言语行为外,还有内容极为丰富的非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支持、辅助和强化言语行为,是言语行为的重要补充。在外语教学中,促成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的共同作用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一位美国语言学家在对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在交际中的作用进行研究测定后认为,人们交际的信息有65%是通过非言语行为传递和交流的。有学者甚至认为,只有7%的信息是由言语行为传递的,其余93%均源自非言语因素。在对课堂教…  相似文献   

20.
上海话间接感谢言语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图通过对上海话间接感谢言语行为的分析,揭示汉语间接感谢言语行为的一些语用特征。本将在汉语直接感谢言语行为研究的基础上,对以下几个问题作进一步的说明:(1)上海话可用于间接感谢言语行为的言语行为类型;(2)上海话间接感谢言语行为与直接感谢言语行为的选择;(3)使用间接感谢言语行为的基本语用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