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梁羽生,中国"新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他在1954年创作的《龙虎斗京华》是中国"新武侠小说"的开山之作。其后,随着他的《七剑下天山》《草莽龙蛇传》和金庸《书剑恩仇录》《射雕英雄传》相继问世,在中国文学史上,开始逐渐形成一个以梁羽生、金庸为代表的虚构历史武侠故事为内容的"新武侠小说流派"。该流派以梁羽生为开端,金庸为高潮。梁羽生对此曾有评价:"开风气也,梁羽生;发扬光大者,金庸。"该流派摒弃了旧派武侠小说一味复仇与嗜杀的倾向,将"侠行"建立在正义、尊严、爱民  相似文献   

2.
词人黄霑     
黄霈和金庸、蔡澜、董桥并称香港四大才子,他写过一本超级畅销书叫《不文集》,1973年在周刊上连载,1983年结集成书以来,在香港这弹丸之地,重印了62版。其重印次数之多,甚至超过了金庸和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其纪录至今无人能够打破。  相似文献   

3.
1954年1月21日,一部名为《龙虎斗京华》的武侠小说开始在香港《新晚报》连载,揭开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序幕。其作者“梁羽生”也凭此一炮打红,受他影响,港台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武侠小说作者,金庸、古龙、温瑞安等人各具特色、各成一家。可以这样说,报纸是新派武侠小说诞生的摇篮,而金、梁的武侠小说则促进了报纸的销量,金庸甚至凭借一部《神雕侠侣》为《明报》打开了市场。梁羽生本人则是《大公报》和《新晚报》的一名副刊编辑,并以此为终身职业。  相似文献   

4.
拒绝金庸     
我的理智和学养顽固地据斥金庸(以及梁羽生古龙之辈),一向无惑又无惭。有几位欣赏新武侠小说的文友曾极力向我推荐金庸梁羽生,我也曾怀着"一无不知,君子所耻"的心理借来《鹿鼎记》《射雕英雄传》,最终却只是帮儿子跑了一趟腿。我固执地认为,武侠先天就是一种头足倒置的怪物,无论什么文学天才用生花妙笔把一个用头走路的英雄或圣人写得活灵活现,我都根本无法接受。  相似文献   

5.
央视《笑傲江湖》的开播,引起了人们对电视剧和原著的评说。说到武侠小说,人们脑子里首先会想到一位儒雅、亲切的老人──那就是大侠金庸,他以“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作品铸造了文学殿堂里的一道独特风景,博得了亿万武侠迷的喜爱,甚至有评论家将他列为 20世纪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师之一,尽管金庸先生本人对他作品的文学性一直保持谦逊的姿态。除了金庸,武侠小说创作之佼佼者还有古龙和梁羽生先生,他们的武侠作品可谓各具特色。   其实,武侠小说并非金庸、古龙、梁羽生等人首创,可谓渊源有自。早在汉代,司马迁著《史…  相似文献   

6.
<正>书名:《天舞纪:摩云书院》出版社:接力出版社出版日期:2008年1月定价:24.00元上世纪60至90年代,武侠小说无疑是金庸、古龙、梁羽生的天下,虽然时至今日他们的地位依然无人撼动,但随着金庸的封笔和古龙的早逝,"新派武侠"风光不再。之后,以黄易为代表的  相似文献   

7.
梁安早 《广西教育》2013,(12):26-27,36
2012年12月22日,《广州日报》刊发了一篇题名为《金庸古龙梁羽生作品再版,武侠小说后继无人堪忧》的文章,作者评论说,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期间,尽管金庸、梁羽生等人开始淡出,但新人辈出。在香港的后起之秀倪匡,台湾三剑客司马翎、卧龙生、诸葛青云等一大批武侠小说专业作家的引领之下,武侠小说又一次在读者中火了起来。但这批作家的作品质量不尽人意,武侠小说的发展仍然处于低谷之中,偶有好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港知名武侠作家梁羽生1月22日在悉尼病逝,享年85岁。他是和金庸、古龙并列的武侠宗师,一生创作35部武侠作品,代表作有《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等。本文系梁羽生晚年最亲近的好友黄惟群的悼念之作,以此表达对梁羽生先生的深切怀念。  相似文献   

9.
正这是我国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2004年冬为梁羽生亲书的一幅书法(见下图),现收藏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字画库。2004年冬,武侠小说大师梁羽生在香港当面告知老师饶宗颐,自己将要把绝大部分文学资料捐赠中国现代文学馆。听后,饶先生对久居海外的梁羽生此举甚为感动,欣然为学生的文库题名。谈起他们最早的相识还要追溯到1944年的蒙山。  相似文献   

10.
金庸武侠在武侠小说中占据重要地位,而《鹿鼎记》作为金庸的封笔之作在武侠小说中亦颇为重要。金庸武侠小说,目前已有三部译有英文全译版。《鹿鼎记》是由著名的英国汉学家闵福德译出,文中,译者运用了翻译明晰化的策略,将这一部经典的武侠小说展现在西方的读者面前,明晰化的翻译为武侠小说的英译提供了借鉴意义,推动中国文学进一步走出去。  相似文献   

11.
刘义杰 《广西教育》2012,(20):29-29
记得小时候特别爱看武侠小说,古龙、梁羽生、金庸等作家的作品无一不看,也做一个诸如杨过、楚留香般武艺高强、行侠仗义的武侠梦。但沉迷看武侠也惹得父母十分不满,每每考试成绩不好,父母就质问,是不是又偷着看武侠小说了?  相似文献   

12.
从文化视角看金庸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庸小说热是一种化现象,它是在中国大陆解放,香港市民阶层急骤膨胀的背景下出现的。在金庸创作武侠小说过程中,从“写武侠”到“反武侠”经历了一个否定“自己”的化心态演变过程,同时在创作中表现了许多新的化观念,使武侠小说不俗脱凡,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武侠小说是学百花园中的一个品类,它可以与学共存,但“武侠小说热”却不是学发展中的必然现象,它不可能走向永恒。因此,金庸“挂刀封笔”,是明智的决定。  相似文献   

13.
自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这新派武侠四大家之后,超越与突破、创新与求变成了新时期武侠小说创作的核心主题。令人欣喜的是,在经历了困惑和阵痛之后,一大批"70后"乃至"80后"的新武侠作家及其作品成功地破茧而出。他们的创作既给武侠小说带来了种种新变,也从历史、文化、审美、精神等层面彰显了自身的多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金庸侃读书     
2004年11月16日下午,著名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在深圳主持"读书论坛"。以下是金庸先生答读者问的部分内容:问:您通读中国古籍,认为最经典的书和词句是什么?金庸: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就这一句。这是我此次演讲的真正主题,邀请方要我讲《我的武侠世界》,我说这个题目不好,这个是你们读者自己的事,你把我的书读完,我的武侠世界你不就清清楚楚了吗?  相似文献   

15.
《鹿鼎记》是金庸先生创作的最后一部武侠小说,集中体现了金庸高超的语言艺术成就。1997年,著名汉学家闵福德教授翻译了《鹿鼎记》的第一卷并出版。用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理论视角来审视《鹿鼎记》的英译,可以为中国武侠小说的英译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进一步丰富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武侠小说是传统小说类型中重要的一大类别.自古至今,武侠小说一直绳绳不衰,尤其是当代,以金庸、梁羽生、古龙等为代表的"新武侠"流派,吸引了海内外一个社会层面相当广大的读者群,成为当代文学中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现象.这种现象表明:武侠小说和中国大多数读者之间隐伏着文化心理的联系和审美传统的一致,作品的内  相似文献   

17.
金庸,原名查良镛,他是一位最著名的武侠小说家。在他之前,武侠小说向来是不入流的,普遍被视为低级庸俗的作品,不为主流文坛所接纳,而金庸武侠小说的横空出世打破了这种格局,以其特有的魅力和内涵逐渐走入了主流文坛的台阶。金庸的武侠作品可以用一幅对联来体现:"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天",这些作品部部经典,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他的作品曾被多次重印,发行量过亿,并且多次被改编成为电视剧、电影,成为人们观看的焦点。大学之中开设金庸小说研究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当然入选中学课本也是顺利成章的事了。  相似文献   

18.
旅游元素是武侠小说重要的审美元素。“空间游动”这一特点,是现代武侠小说与新文学的显著区别。到了“港台新武侠”时代,人们在梁羽生、金庸小说的游历中,确认了主体的存在和价值,武侠小说在冷战时代发挥了整合中国意识形态的巨大功能。到了当下“大陆新武侠”时代,作品中的旅游元素则更多地抒发了作者的“自由”幻想。  相似文献   

19.
1954年的香港武术界,太极派和白鹤派因为江湖地位引发争执,双方掌门人相约比武,签下了“各安天命”的生死状。这一事件顿时成为全港关注的焦点,各路媒体竞相报道.《新晚报》更足别出心裁,顺势连载麾下两名干将撰写的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和《书剑恩仇录》。自此,梁羽生、金庸横空出世,开启了新派武侠小说的时代。  相似文献   

20.
1954年的香港武术界,太极派和白鹤派因为江湖地位引发争执,双方掌门人相约比武,签下了“各安天命”的生死状。这一事件顿时成为全港关注的焦点,各路媒体竞相报道.《新晚报》更足别出心裁,顺势连载麾下两名干将撰写的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和《书剑恩仇录》。自此,梁羽生、金庸横空出世,开启了新派武侠小说的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