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琰  王泽龙 《培训与研究》2007,24(5):1-3,17
郑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成就和影响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方面。本文从流派中的郑敏研究、郑敏创作个案研究、郑敏诗学研究三个方面,对1990年代以后国内郑敏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2.
论郑敏早期诗歌观照生命的多维视野与理性光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这里所说的郑敏的早期诗歌是指诗人40年代的作品,郑敏诗歌的主要艺术目标是揭示生命的现状和本质,从而体现诗人的生命理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诗人对生命现状和本质进行了全方位的打量,主要包括四个层面:自我解剖、自然观照、社会观照和艺术观照。这些生命观照的结果使郑敏诗歌形成了感性和性错综、哲学与玄学交织的独特的艺术气质。  相似文献   

3.
哲理思考是郑敏诗歌的重要手段,更是郑敏诗歌的一种气质。在哲理思考中,郑敏不是把诗歌推向抽象的层面,而是把哲思的知性审察体悟与情感的肌理自然和谐地对应起来。郑敏诗中,将哲理与个人体验合二为一,升华到更高之境地。  相似文献   

4.
郑敏是跨越中国现、当代两个时期的重要诗人,在长达60余年的诗学探索中,她的诗歌写作和诗学观念受到了西方诗学的影响。除长期浸润其中的诗人里尔克之外,她还受到了多恩、华兹华斯、艾略特、庞德、威廉斯、布莱、阿胥伯莱等英美诗人的影响。在郑敏整个的诗学发展中,早期诗风的形成主要得益于里尔克。里尔克深刻地影响了郑敏早期诗歌的风格乃至她的生命气质,这种影响是深入骨髓的、不可替代的;自1980年代中期以后,法国哲学家德里达越来越频繁地进入郑敏的视野,从而成为她后期诗学和文化观念的重要支撑;不过,尽管她糅合了众多英美诗人特别是布莱的诗学滋养,但占据其影响核心的则是德里达。里尔克和德里达构成了郑敏诗学资源的两翼,他们清晰地勾划了郑敏诗学的富于启迪意味的嬗变轨迹。尽管郑敏在其诗学探索过程中不时显出主体身份的焦虑,但她在里尔克、德里达等西方诗哲影响下所进行的借鉴与转化.其努力是出于自身乃至中国新诗自我建构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被誉为诗坛“常青树”的郑敏是当今创作力最为旺盛的诗人之一,她的少年时期正是20年代新诗的发源开创时期。郑敏在西南联大学习期间,开始了他的诗歌创作生涯。她与穆旦、杜运燮一起被誉为联大“三星”。郑敏处在一个诗的环境中,受西方学影响很大。郑敏认为诗歌应该绝对自由地发展,应该千变万化的多元。郑敏看中诗歌的艺术性,并致力于探索汉语诗的美感。她的创作时间很长,前后期由于时代变化,其诗风有变化,但前后期的一贯性也是十分明显的。读郑敏的诗,总感觉到她的诗思想深刻,意象变幻不定,色彩浓重,还有很突出的一点,就是她崇尚宁静的自然美,并在这种宁静之中体现出生命的坚韧、顽强。  相似文献   

6.
郑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成就和影响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方面。本文从流派中的郑敏研究、郑敏创作个案研究、郑敏诗学研究三个方面,对1990年代以后国内郑敏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7.
郑敏的题画诗创作,在中西诗画同源探讨中,承续本国传统的审美创作手段,博采世界艺术资源,在有意提高审美鉴赏品位的同时,为现代汉语新诗的推广与普及做出了贡献。而郑敏的具像诗创作尝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对文字进行排列构成某一形状;二是借用中国古典绝句形式来创作短诗。  相似文献   

8.
章解析了郑敏作品《金黄的稻束》,探讨了九叶诗人郑敏诗歌创作中探究人生主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活着应勇于承担人生之重。  相似文献   

9.
郑敏不仅是新诗史上重要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诗歌理论家。郑敏80年代后期以来对诗坛相当重要的诗学难题都提出了自己的洞见,这对新诗理论建设有着重要的参照性,而其对一些现象的批判更呈现出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性与良知。郑敏的诗论涉及层面很广也很复杂,本文主要对郑敏关于新诗的语言问题的反思,新诗史写作的相关问题以及其对先锋诗歌的批评中所呈现的新见和缺陷做出必要的辨析与梳理。  相似文献   

10.
对喜欢现代诗歌的人来说,郑敏的名字并不陌生,但郑敏被多数的公众所熟知则是在其诗作《金黄的稻束》以学鉴赏的形式出现在了2000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的语试卷中之后。  相似文献   

11.
隐忍是郑敏的生活态度也是她早期诗歌的主要特征,其具体内涵是勇于面对生存困难,独自承担苦难,并始终怀抱希望;隐忍诗学的形成与郑敏的生活经历有关,同时也与冯至、里尔克等人的影响有关,其哲学依据是存在主义;作为一种审美追求,隐忍对郑敏本人的诗歌创作有重要意义。隐忍诗学给郑敏提供了全新的认识世界、思考世界的角度和方法,并将郑敏的诗歌创作导入全新境界,也极大地丰富了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段和表现空间。  相似文献   

12.
郑珍为诗,濡染于其师程恩泽,而与同代诗家祁寓藻、何绍基、曾国藩俱有宗宋倾向。但论者每谓郑诗师法韩、孟,并取元、白。其实郑诗取于韩盂,要在学问与脱俗两端,接引元白而去其俚俗,亦于二者为然。郑珍在创作上并溯韩、孟、元、白,却十分切合黄庭坚诗学强调学问和力避凡俗的基本主张,正是在这一根本的方面,郑珍诗显示了与山谷诗学的深层联系。  相似文献   

13.
郑敏早期诗歌(本文特指收入《诗集1942-1947》中的诗歌)即使今天再读,我们仍能感受到其中流动的诗思之美、凝静的诗意之美、隽永的诗味之美。究其原因,就是其诗歌能将抽象的哲思与具体的象征意象结合起来,并用智性的语言进行转化与融通,从而获得了超越具体时空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14.
在郑敏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诗旅跋涉中 ,她的诗歌文本无疑具有着时代和诗学的重要性。郑敏的现代主义诗歌在对生存现场的追问中 ,使诗闪现出知性和哲思的光辉。她的匠心独运的意象营造 ,使得诗思和情思在其中结晶 ,生成。她的诗歌语言宁静 ,光洁 ,富有雕塑般的质地。这都使得郑敏的诗歌具有了哲学的思辨色彩和知性直觉化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5.
对郑珍诗的评论,历来有两个误区:一是强调其经学地位,以学问入诗;二是强调其承传因袭,胎息前人为诗。郁达夫则认为郑珍虽是硕儒,诗作并稽古,而是真情实性的抒发;虽多师前人,并非专-规矩模拟,而别是一家。这个认知既符合郑诗创作的实际,更为解读郑诗拓展了思路。  相似文献   

16.
游潜的诗学批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诗主妙悟,是对严羽诗学的继承与发展;二是肯定宋诗,表现出对扬唐抑宋诗学的反思;三是多方品评明诗,为盲目崇古风尚中的理性批评;四是注重诗学征考,倡扬了基于才与学的考证诗学。游潜的诗学批评,既有对复古诗学的继承,也有对复古诗学的反思,为嘉靖前期诗学风尚的代表,体现了此期诗学批评承前启后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论,钟嵘《诗品》历来存在的疑难问题不少。《诗品》豫籍诗人诗评系列辨释,辨说《诗品》疑难问题,有助于钟嵘诗论的考察探索与《诗品》研究的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18.
原创诗学是建立在“基础文类”上的诗学 ,中国诗学的“基础文类”应是抒情诗 ,最早从文学角度研究抒情诗的是汉代关于楚辞的评价和《毛诗序》 ,这是中国古代的原创诗学。原创诗学的主要贡献在三个方面 :1、确认诗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 2、关注文学的艺术形式。 3、从艺术的角度研究诗歌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